分享

DAY17五善思维01: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道德经学用 2021-11-26

五善思维: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前几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了道德经第22章,在生命的功课上,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四个“不”,就是“天不追求清,清自归之;德不追求神,神自归之”的大道境界,就是笑到永远的伟大生命法则。

在生活中,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您很努力想营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和孩子的关系,您对他软硬兼施,可孩子就是不接受您的好意,与您对着干;您奋力拼搏想要做好一件事,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的效果微乎其微;您特别希望获得健康,吃保健品,去健身房、公园运动,但还是这里不舒服那里舒服?您有没有想过根源在哪里呢?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努力就有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识能创造现实,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建立在因果之上。人类每一次念思言行都会在身体内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起来,形成我们的思维模式,这就是“种子”。种子就是命,命不改变,健康、财富、好运等好的果也不可能出现。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什么样的行为模式能带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正面的加持作用呢?

今天,我们将走进《道德经》第27章,老子告诉了我们修内圣外王境界的五善思维。这五善即:“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这五个排比句,就是点出了善人在行为、语言、运作、无为、心灵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今天我们先和大家分享五善思维中的第一条:

第一,“善行,无辙迹”。

老子说的“善行”就是有德的行为,就像我们平常说的做好事;“辙迹”就是轨迹、痕迹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留下了痕迹;尤其有些人做好事,就是为了留下痕迹、就是为了留名、为了做秀、为了求人表扬,那就走到了道的反面——有意而为之,就不算是“善行”的表现了。所以《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就讲了圣人是“上德不德”,也就是做了有德的事情之后,但心中并没把这事当成是有德的事情,做完了就过去了,自然而然,风吹云卷,了无痕迹,这就是“善行,无辙迹”。

有人说,做了好事不说别人怎么会知道呢?那不是白做了吗?其实,当您真的做到行善不为人知时,开始是“人在做,天在看”的走过程,但随着点滴累积,最终会汇流成大江大海,喷薄而出、奔腾而行,成为“天在做,人在看”的大势所趋!这个原理就是厚德载物的过程。这就好比善心是水,开始只有一点点水,但只要注水的过程不急不停,终有一日,等水积累得多了、深了,就能把原本搁浅的人生航船浮起来,让它载着我们,乘风破浪,驶向幸福彼岸!

品妙Life


扫码

订阅直播间

初一至初七,上午9点

我们不见不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