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是何等的聪明,为何没有料到,最像自己的四子会来篡位?

 思明居士 2021-11-26
文章图片1

过河拆桥?

元朝是中国疆域最大的朝代,也是中华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之一,元朝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元朝却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享受的国祚仅有98年。而元朝占领的土地,在元朝军队撤离之后,又被“本地人”重新占领。

元朝汉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在他们眼里,汉族是异族,也是前朝遗老。自然在社会各个阶层中不受待见,元朝中期政权更迭混乱,后期统治者昏庸无道,导致民不聊生,老百姓揭竿而起,导致天下大乱。

以朱元璋为首的红巾军势力最终取得了胜利,攻占了元大都。虽然灭元的功劳不能全部归功于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却成了最大的赢家,顺势而为地建立了大明朝,成为了开国皇帝。从此之后,汉人才重新抬起头来,解救万民于水火,也是一位大有作为的明君。

文章图片2

但是明君不代表没有缺点,这其中被后人诟病最多的就是大肆“屠戮功臣”。当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除了死在其称帝之前的,称帝之后的开国功臣几乎没有几个能善终的。比如谋士中的汪广洋,李善长,胡惟庸等,武将中的蓝玉、周德兴等。这些人,他们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就算是人送外号“孔明在世”的头号“神算子”刘基也没能算过朱元璋。谁知道药方的幕后授意者是谁?是不是“胡狱”的一种借口?

因此朱元璋被一些史学专家冠以心狠手辣、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也并非没有道理可言。这与一贯讲儒家“仁爱”、“王道”为正统的中华文化理念是相悖的。但其实,这些特点古代帝王都有,试想哪一个皇帝没杀过几个功臣?唯一不同的是,有些人真的很冤枉自己。而有些人真的是自己作的。这里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作为后人都只能凭借史书上的“一家之言”去评判。

在中国古代,真正的平民皇帝,恐怕也就只有刘三和朱老八了。其他皇帝虽有出身低微的,但也只是家道中落而已。而刘邦比起朱元璋,也没少杀功臣,要不是萧何和张子房聪明,估计也早就被整死了。像韩信、彭越、利己、臧荼等人哪一个不是开国功臣,就连自己的妹夫樊哙,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人,要不是因为陈平留了一手,也早就饮恨他乡了。而且很多不光彩的事情,还得让自己的老婆出手,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刘三还真比不上朱老八。

文章图片3

为何屠戮功臣

关于朱元璋为何屠戮开国功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像胡惟庸那样骄横跋扈的臣子自作自受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子朱标的死。

朱标作为太子竟然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在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之后,担心自己的孙子驾驭不了这些老谋深算的功臣,又担心这些人会造反,夺走老朱家的天下,与其坐等后患无穷,还不如提前做好准备,给孙子一个太平王朝。

有人就会产生疑问了,都是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朱老八怎么下得了手?太天真。情义二字,在帝王眼中肯定排不进前三。朱元璋从小到大是吃过各种苦头,遭受过各种罪的,曾经放过牛,当过马夫。就像赵德汉说的一样,人啊穷怕了。为了保证自己的家人永享荣华富贵,杀几个功臣只是小儿科,要不老朱家各个养得白白胖胖呢。

在古代君王其实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治理天下,二是万世传承。为了保证自家的位置不被外人夺取,避免产生权臣尾大不掉,皇权被架空的局面,就需要朱元璋这个当爷爷的提前给孙子铺好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汉武帝当年为立太子,不是连太子的母亲都给处死了吗。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由此案受牵连被处死的人达到3万多。所以笔者曾怀疑,朱元璋是在拿刘基的事情找个借口,或者刘基的死是朱元璋想要借刀杀人。胡惟庸案的余波一直荡漾了十几年,这十几年间人人自危,已经达到了震慑人心的作用。在帮孙子清理了一大批“路障”之后,朱元璋把屠刀雪藏了起来,直到洪武二十五年,一个人的去世,杀人之刀再次出鞘。

文章图片4

洪武二十五年,视察陕西的太子朱标,因风寒去世,朱标死后不到半年,朱元璋就处决了江夏侯周德兴和靖宁侯叶升。一年之后,又爆发了蓝玉案。蓝玉作为大将死得真冤,本来以蓝玉为首的武将班底是朱元璋留给太子朱标的,因为朱标和蓝玉的关系相当好,这些人都是用来彻底消灭北元的,结果朱标竟然年纪轻轻就死了。

因为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变得更加多疑、喜怒无常。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更加担心自己的孙子镇不住这群猛将,万一犯上作乱,老朱家的天下则不保,此时为孙子除去所有隐患,已刻不容缓。于是就选择了让包括蓝玉在内的1.5万人陪葬,连傅友德、冯胜等公侯在内,也无一幸免。

明朝的开国名将实在是不少,要不然也不可能战胜元朝蒙古人的铁骑。然而这些名将大多没有死在敌人的手里,而是死在了自己效忠的君王手里。本来明太祖也可以效仿宋太祖搞一个“杯酒释兵权”,然而手下名将众多,再加上叫这些人“叔叔”的朱标早逝,而叫“爷爷”的朱允炆距离这些名将所处的年代太过久远。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在江山和义气之间选择了前者。

而这其中,太子朱标的死可能是其屠戮功臣的直接导火索。

文章图片5

皇位继承人

那有些人可能会说,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最像自己的四子朱棣?

自从“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之后,皇位传承要么立长,要么立贤。立长名正言顺,立贤则需要力排众议。朱元璋在释放立朱允炆这个信号之后,满朝文武无人提出质疑,朝中也无人为朱棣说话,当然也可能是大家都被朱元璋给吓破胆了,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朱元璋的目的已经达到。

还有说法是因为朱棣为庶出,但史书记载朱棣为嫡出,其母为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也就是郭子兴的养女马皇后。至于篡改史书不太可能,毕竟改得了一家,改不了众家。史书连靖难之役都写出来了,还会不敢写朱棣的身世?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没有让朱元璋把江山交给最像自己的朱棣。

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朱允炆是个“极孝”之人,他天生聪明,和他的父亲朱标一样,接受的都是儒家的治国之道,且颇受朱元璋喜欢。朱元璋曾经问他,如果叔叔们反叛怎么办,朱允炆回答第一用爱感化,第二谴责,第三才是武力平叛,但还是要保全叔叔们的性命。这就大大减少了朱元璋的担心,更增添了不少好感。需要注意的是朱允炆并非是长子,也非嫡子,而是朱标的次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小时候就夭折了。

其次,朱元璋肯定明白打天下靠武将,坐天下还得靠文人的道理。从他培养皇储朱标,不让他舞刀只让他弄墨就能看得出来。朱棣最像朱元璋,军事才能出色,也正因为这样才被派遣到北方镇守边疆,他这个安排也没错,因为朱棣确实为大明守住了北大门。

然而不巧的是朱标突然死了,恰巧此时,朱标又有一个十分出色,类似朱标的儿子,而且深讨朱元璋喜欢,学的也是儒家那一套的治国方案,所以皇位就落到了朱允炆头上。也许朱元璋当时的设想是,行仁政的朱允炆坐镇明朝中央,武力值报表的叔叔则替他守护边疆,这样大明朝就可以世代永存。关于朱棣是否会篡位,朱元璋可能没有料到,也可能料到了却抱有一丝幻想,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朱棣篡位,江山依旧是他老朱家的。

文章图片6

朱棣篡位‍‍

关于朱棣篡位,笔者倒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不能完全怪朱棣一个人。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负有很大责任。

在朱允炆上位不久,就听从左右心腹,刀阔斧地开始改革削藩,在他的削藩策之下,他的叔叔没有几个日子好过的,不是被夺去兵权就是被迫自杀,这跟当初他自己说的话大相径庭。

朱棣看到这样的场景后,肯定会想,若自己交出兵权,万一日后有小人进谗言,自己只能任人宰,若不交兵权就等于是抗旨不尊,其结果也是死。与其这样,还不如举兵讨伐,一旦成功,皇帝就是自己家的。最终朱允炆成功逼反了自己的叔叔,兵败之后下落不明。

其实,这个剧本跟汉初时,刘启听从晁错之言急于削藩,最终导致七国之乱差不多,只不过当时人家刘启已经稳坐钓鱼台,虽说其登基时间也不长,但毕竟做了24年的太子,根深蒂固,而朱允炆还是个刚刚成年的娃子。

从朱允炆的悲剧式结尾,对我们自己的人生也能有些启发,凡成大事者首先应该学会蛰伏、隐忍,等自己的个人能力可以匹配自己的想法了,再去出手,这样成功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