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he YGAs": 焦虑与现实——德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展

 弘雅书房 2021-11-26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前言

20世纪初,在德国表现主义出现一整个世纪之后,出现了新生代的德国艺术家“the YGAs”(年轻的德国艺术家),近年来的德国艺术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战后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到新的观念和行为艺术家在最近几年都引领了当代的艺术潮流,且不断成为媒体上的热点话题,成为格外引人瞩目的艺术现象。

21世纪以来,德国当代艺术涌现出巨大活力,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大衰退后,随着艺术市场的慢慢回落,德国在当代艺术中不断尝试跨越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架上艺术与装置艺术、空间艺术之间等的碰撞,打破当代与传统的对立,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01

青年美学代言人

安妮·伊姆霍夫

Anne Imhof

德国艺术家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出生于1978年。现居法兰克福和巴黎两地,以持续表演艺术(Endurance art)著称。这是一种时间持续较长的表演艺术。著名的有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家在场》,她每天都在博物馆游客对面坐8小时。

安妮·伊姆霍夫的艺术实践是从绘画开始的,之后转向雕塑,再转向从事舞台表演装置,她的作品涉及绘画、雕塑、行为以及装置艺术,加入了一些标志性的实物、身体、音乐等元素,她的作品本身是文化形式之间杂交的绝佳案例,致力于探索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关系。伊姆霍夫正在为新一代创造硬核表演艺术。

这种本事并非凭空而来,她在德国一直磨炼音乐、舞蹈、表演、绘画、灯光、耐力等的融合,她的作品很像一场歌剧演出,融合了从管弦乐队到剧本到服装到布景的各种元素,也许未来这种全能型艺术家,这种多边形战士会越来越占优势,像文艺复兴盛期的达芬奇一样。

她的代表作品《浮士德》(Faust)在2017年的双年展上获得了“最佳国家馆金狮奖”。

在这场展览中,伊姆霍夫对德国馆这座古典主义的艺术殿堂进行了重新改造,剥离得只剩下基础结构,当然,这是只有花费大量金钱才能买来的极简效果,她用钢架连接玻璃板布满整个空间,并将玻璃地板抬高并悬空,下面形成一片狭小的空间。

玻璃地板下面放置了皮革垫子、手铐、勺子、链子等,由于空间太过狭窄,表演者只能以佝偻的姿态移动,有人在点火,有人在歌唱,有人在下面爬行,有人则在睡觉,地下的生存状态堕落且令人绝望,冰冷的工业场所和刺耳的机器噪音,有人称伊姆霍夫为“千禧年重大社会问题的发声者。”

表演者们穿着破旧而时尚的运动服牛仔裤,比如CK、Vetements、Balenciaga等,背景里放的是激进的工业音乐,且个个面无表情,不与观众交流也不作任何回应,他们一次几个人一起出场,在玻璃地板上来回穿梭,作品一共持续大概四五个小时。

房间里有一条即兴表演的固定路径,伊姆霍夫通过Iphone上的WhatsAPP指示表演的走向,表演者们在地板上旋转、滑行,在玻璃地板下面的空间中作各种稀奇古怪的表演。空间内的墙壁上设置有倾斜的玻璃架,他们在上面摆各种莫名其妙姿势,并不时地唱歌、尖叫。

黑暗”、“现实”、“令人不安”是这场展览的主旋律。

艾丽萨·道格拉斯(Eliza Douglas)是表演者之一,是模特也是伊姆霍夫的女友。

安妮·伊姆霍夫,《浮士德》,2017表演现场,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艾丽萨·道格拉斯

《浮士德》,2017

整个德国馆外被玻璃和铁栏围住,里面有几只杜宾犬在十二英尺高的围栏后踱步。几位表演者架坐在上面,面无表情地看着来往的观众。

这场看似即兴的表演实则需要经过数月的排练。整个展览体现出一种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不安与无所适从,以及资本主义下的今天人们内心巨大的灵魂空虚。

《浮士德》本身讲述的是一个男人的故事,海因里希和靡菲斯特以他们自己的形象重新创造这个世界,而女人只是通往拯救之路上的道具。这场展览反映了同性恋、性别等现实问题。

威尼斯双年展评审委员会这样阐述她的作品:《浮士德》是一件充满精神力量又能动摇人心的装置作品,它将我们这个时代的最紧迫的问题暴露在观者面前,激发了观者的焦虑,这也是这座场馆最原始的情绪反映。(德国馆于1938年由纳粹政府成立)

伊姆霍夫说道,它给予了我们一种对于过去的极其坦率的思考,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对未来、对思考的价值、对于性别多样性以及女性的荣耀等等问题做了审视,这件作品教会我们“为何而战,何时而战。”

在获得金狮奖的那天,他们往奖杯上浇酒精付之一炬。

安妮·伊姆霍夫的另外一组名为《焦虑》(angst)的系列作品,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焦虑||》,2016年

这件作品整体充斥着高度的戏剧性、歌剧式的感染力和无止境的虚无,表演者的选用是模特或舞者这种本身在观众眼中带有距离感的形象,他们四处走动、低吟、高歌。

安妮·伊姆霍夫,《焦虑II》(Angst II),汉堡班霍夫博物馆国家美术馆,2016年,柏林

音乐是《焦虑》中场景氛围的关键,表演者们以特殊的声调、单调的、暗潮似的韵律吹着口哨,读手机上的话:我是宇宙悲剧/你是宇宙魔力。充斥着一种后朋克的、年轻的、疏离的氛围。

伊姆霍夫在这件场景中设计了许多动作,看似简单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意义,却反衬出一种情绪上的焦虑。她利用青年和街头文化,同时满足了主流和小众市场的口味,扮演青年美学代言人。

在科隆的表演中,表演者反复说:我为了好玩而举手,这句话来自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个人在拍卖会上买了一匹叫“过量”的匈牙利赛马,似乎意在指向现如今的“自愿”参与文化,这匹马在19次的职业比赛中获得16次胜利,但因过劳引发前蹄发炎,最后死于绞痛,和肌体达到极限时无可避免的疲劳一样,焦虑也是不断社交引发的一种心理上的流行病。

根本不存在你自己,现代人永远都在表演,对朋友表演,在家里表演,工作时表演,当下已没有隐秘的空间供我们喘息,年轻人看似可以四处流动,却又无处容身

伊姆霍夫的作品因其沉闷的虚无主义、结合时尚、广告视觉语言,对青年邪教的美化、真诚、残酷和无聊而受到赞扬和批评。在这里,波西米亚变成了车库摇滚,海洛因时髦变成了养生哥特。

02

不朽而神秘的灵魂

托马斯·舒特

Thomas Schutte

托马斯·舒特(Thomas Schütte)是里希特的学生,曾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1995年到2004年间,舒特创造了17个不同版本的“大魂灵”(Geosse Geister)

“大魂灵”系列是艺术家对拟人化形式探索的典范,表现出一种难以察觉的凝视,表面具有光滑且具有反射性的光泽感,和金属的流动感。

托马斯·舒特,《大魂灵1号》,248.9x106.7x119.4cm,2004年

艺术家首先将扭曲的蜡绳(通常用于飞机制造)放入液体蜡中,用来稳定雕塑的基本结构,然后在外层涂上一层闪闪发光的青铜,铸造螺旋形,追求一种不寻常和出乎意料的形状。

托马斯·舒特,灵魂巨像制作,1996-1997

德国收藏家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弗里克(Friedrich Christian Flick)形容这件作品时说“这些人物和他们的脸获得了轮廓,但无法说出它们究竟是什么:善或恶,好奇或知道。”

托马斯·舒特,大魂灵,抛光铝,蒂尔堡

在《大魂灵》系列之前,舒特还做了名为《陌生人》(Die Fremden)的装置作品,这件作品包含了9个大型上釉瓷器人物,两个箱子和五个花瓶,它们被放置在费雷德里希美术馆旁边一个新古典式建筑的顶部俯视观众,这些憨态可掬、不同种族的人物像东欧地区的民间玩具,其身躯由五彩斑斓的陶罐构成,他们脚下的木制旅行箱显示了这件作品是以迁移为主题。

舒特自己描述这件作品,“1992年时,政治形式每周都在变化,这些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如何定义德国人,是由护照、血统、出生地、语言还是头脑?......这些陌生人是到达还是出发,带来还是带走,为什么是他们?他们携带着什么样的文化、态度或是观念?人们总是觉得那些从其他地方来的人是小偷,会拿走一些东西。他们朝下看的眼睛有一种害羞的表情。”

这件作品在不同的地方展出时都会换不同的肤色、穿着,引发观众对自己身份、处境和周遭世界的看法。

90年代后期舒特创作了许多拟人化的雕塑形象,1993年的“联合敌人”系列雕塑作品就是这一代表,深度体现了人类总是自相矛盾的特点。人物形象既熟悉又荒诞,既阴沉又幽默,既感性又复杂,人物脸上总是出现惶恐不安和恶作剧一般的情绪,他没有采用传统的雕塑方法,而是以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表现人物情趣。

他还自己出资在杜塞尔多夫附近建立了一座美术馆——椭圆馆,不同于当代艺术馆的白立方概念,不是长方形盒子而是椭圆形的,舒特说,“作品就像我的孩子,我不能和它们分离,很多同时代的朋友们已经远去,杜塞尔多夫和科隆的记忆也正在人们的脑海中删除,这里则是为了留下最后一点点回忆。”

03

极简中的危险美学

基蒂·克劳斯

Kitty Kraus

基蒂·克劳斯(Kitty Kraus)2008年获得布劳朗日艺术奖,以极简主义雕塑最为著名。

基蒂·克劳斯,《无题》,玻璃雕塑,125x150x39cm

她的透明雕塑以极简主义形式表达丰富的内涵,她用玻璃建构的几何结构轻盈透明,无缝对接,但是仔细看每个平面的边缘都凹凸不平,这种不平衡显示出危险的迹象,三面玻璃几乎形成拱形,通过脆弱的连接,艺术家表达了感知的敏锐和存在的短暂,看似稳定的结构中隐藏着不和谐。

基蒂·克劳斯,无题(灯箱),2012

彩绘胶合板、彩绘玻璃、250w灯泡、电缆,129x36x29cm

基蒂·克劳斯,无题,2011

卤素灯和电缆,尺寸可变

基蒂·克劳斯,无题,2007

西装面料(黑色,两部分,两条居中的接缝),43x70cm和34x113cm

基蒂·克劳斯,无题,2006

玻璃,81x42x142cm

在一件极简装置中,一个亮着的灯泡被冻在黑色墨水染过的冰块中,冰块逐渐化掉,墨水流淌出来如同一幅抽象写意画,墨水与电源的接近使得灯泡随时有可能爆炸,使人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

基蒂·克劳斯,《无题》,装置,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2006年

基蒂·克劳斯,无题,2006

冰、墨水、灯泡,6.5升,13x20x25cm

玻璃、冰、光、有颜色的容器、爆炸、液体,她喜爱用这些不稳定的材料,以反映生物体的生长的脆弱性,最新的一件作品是由镜面立方体组成的,每个立方体内部都有一个500瓦的灯泡,反射光仅在结构的外边缘可见,半小时后,灯泡的热量将导致立方体爆炸。这种暴力行为也是一种解放力量。

04

混合材料装置

克劳迪娅·维瑟

Claudia Wieser

柏林艺术家克劳迪娅·维瑟(Claudia Wieser)以其受现代主义启发的几何结构而闻名。 受瓦西里·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作品的影响,从她的彩色铅笔和金箔画显示了她的创作是跨媒介艺术的典范。

在她成为艺术家之前曾当过铁匠学徒,这一经历磨练了她对艺术和物品、美学和功能的理解。她运用陶瓷、壁画、雕塑等多种媒介塑造空间感,还使用了许多塑料材料,如镜子、铜、陶瓷、木材、纸等,这种探索引用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包豪斯的美学理念,并且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艺术、19世纪新艺术运动和表现主义电影的内容,还从包豪斯和康定斯基的音乐室、比利时室内设计的沉浸式影印装置中获取灵感。

她把建筑书籍中的设计图案引入绘画中,还将画廊空间转变成建筑的内部设计。她的作品特点是使用强烈的几何、华丽的形式,以及对颜色的选择性应用。

“我知道我的作品存在美感的危险,或者它变得纯粹是装饰性的危险。”

克劳迪娅·维瑟:章节。安装视图。由艺术家和 Marianne Boesky 画廊、纽约和阿斯彭提供。摄影:延斯·维赫

克劳迪娅·维瑟:这些作品都有自己的立场,但给它们一个背景、一个舞台或一个环境真的很重要,让每个物体都成为叙述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关于形式、形状、颜色或位置,而是关于有一个起点并由此发展一个节目。我试图创造一个你进入的空间,感受与外界的不同。例如,当您走进教堂或柯布西耶 (Corbusier) 的房子时,您就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件非常强大的事情。这听起来完全是深奥的,我的意思不是精神层面的,但是,对我来说,艺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某些东西,不是永远,而是片刻。

克劳迪娅·维瑟在她的工作室,摄影:迈克尔·舒尔茨

无题,2015

无题,2015

无题2,2010-2020

无题,2018

无题,2018

无题,2019

无题,2020

无题,2020

05

跨媒体艺术家

本杰明·苏拉

Benjamin Saurer

本杰明·苏拉(Benjamin Saurer)是一位跨媒体的当代艺术家,他的创作主题从报纸到宗教到神话,苏拉还曾做过教堂的风琴手。

在《圣母赞歌》这件装置中,他创造了绘画、装置和基督教管风琴为一体的多媒体现场装置,地面上铺着一块具有异域风情的织毯,令人想到波斯细密画和19世纪作曲家奥芬巴赫的轻喜剧,其装置和音乐的主题具有明显的宗教象征。

本杰明·苏拉,《圣母赞歌》,装置,德国奥登堡美术馆,2014年

无题,2007

织物上的丙烯酸、蜡和混合介质

43x50cm

无题,2007

织物上的丙烯酸、蜡和混合介质

50.3x48cm

无题,2007

织物上的丙烯酸、蜡和混合介质

50x60cm

OT,2006

织物上的混合媒介

40x49cm

无题,2006

织物上的丙烯酸和混合介质

60.4x49.6cm

无题,2007

织物上的丙烯酸、油漆和蜡

50x60cm

本杰明·苏拉,《水在变酸》,布面多媒体,50x60cm,2009年

《水在变酸》这幅画描绘了一群穿着17世纪服装的人在观看一条被屠杀的大白鲸,这个场景令人想起被污染的生态环境,濒临灭绝的物种。

结语

从这些当代艺术实践中可以看出,当代德国艺术家们积极地对二战以及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回顾了过往的传统,作品往往带有压抑与现实的德国气息。

放眼未来,德国未来的艺术更趋于艺术家的内涵丰富性,比如安妮·伊姆霍夫可以说是当代版的六边形艺术战士,他们各个身怀绝技,未来的艺术将越来越趋向于不局限在某一形式,而是多种媒介各种形式甚至艺术家多重身份相互碰撞的结果。

从这次线上展览展出的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推动德国当代艺术持续发展的革新精神。

参考资料:
1.中国美术报网: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推介之德国馆:安妮·伊姆霍夫
2.Julian Heynen, James Lingwood, Angela Vettese, Thomas Schütte, London 1998, 13 .
3.Elizabeth Fullerton,“In London, Anne Imhof Talks About Her Kicking,Screaming Venice Biennale Hit 'Faust’”,http://wwww.,30/5/ 2017.
4.cacao 可口雜誌:Anne Imhof:以厭世的姿態在這個麻木冷漠的世界裡互動
5.ArtBasel巴塞尔艺术展:对话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艺术必须多元融汇
6.中国艺术现场:当代艺术界为何偏爱德国艺术?
7.Giorgio Agamben, What Is the Contemporary, in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trans. David Kishik and Stefan Pedatell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45.
8.Charles Baudelaire, 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in 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 2nd ed., trans. and ed. Johnathan Mayne ,London: Phaidon Press, 1995, 13.
9.Yalcinkaya,Gunseli。“Claudia Wieser 为 Bloomberg Space 设计的 Shift 装置引用了罗马古代,” Dezeen(2019 年 2 月 12 日)[在线] “杰西卡西尔
10.弗曼画廊的 Claudia Wieser”,ARTnews(2019 年 1 月 17 日)
11.加纳,亚历克斯。“评论家精选:Claudia Wieser”,Artforum(2018 年 3 月 23 日)
12.1x3艺术:托马斯.舒特,用感性建立自己的博物馆的艺术家

对这几位德国当代艺术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几个视频:
1.克劳迪娅·维瑟:https://www./exhibitions/view/claudia-wieser-rehearsal/
2.认识艺术家 – Thomas Schütte:“我是一个消磨时间的艺术家":https://www./artanddesign/video/2012/oct/22/thomas-schutte-interview-video.
3.认识艺术家-安妮·伊姆霍夫https://www./watch?v=fYUfAZQqdLg.
4.安妮·伊姆霍夫-焦虑https://www./watch?v=bjVGOLmWmRw.
5.安妮·伊姆霍夫:浮士德/德国馆,2017威尼斯艺术双年展https://www./watch?v=TCF3buPU670.
6.托马斯·舒特:玩弄材料https://www./watch?v=z_kvdX937Mg.
7.基蒂·克劳斯:https://www./watch?v=3Rqx1H10Ys8.

图片来源:

柏林新画廊galerieneu\artsy等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