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思考更为重要的事

 行为逻辑 2022-01-09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244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人与人最本质的不同是认知的差距。
提高认知的必经之路是思考,不思考就是盲从。
有的人通过思考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有的人通过思考却是变得越来越偏激。
大家就会纳闷了,思考最大好处不就是能把事情捋顺,把事情看透吗?怎么会越来越偏激呢?
思考方向不同。
举个例子:
大家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情,有的人思考如何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有的人思考自己通过这件事如何获得利息,有的人思考如果偷懒少做一点,有的人思考如何表现自己。
同样是思考,出发点不同,思考方向不同,所得到的结果肯定不同。
古代的那些佞臣,他们整天思考如何为自己牟利,如何陷害他人,他们从来不顾大局,不顾事物客观规律。
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偏激,做事越来越没有底线,这些人最终成了千古罪人。可以说,他们的思考最终给自己带来的是巨大的祸患。
我们平日里,也有一些人,他们思考的方向是算计,在自己狭隘的思想中越陷越深,最后整个人都是灰色的,内心是阴暗的。
这种思考就是违背规律的,是有问题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他们不懂得“舍得”的道理,目光过于短浅,太注重“小我”的利益。
如何思考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呢?
不执于知,不执于识,不执于故,故能去弊更新,以其无我,而通他物。
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放空自己,不执着于自己知道的,不执着于自己识别到的,不执着于自己过去的经验,这样才能获得新的正确的信息,没有自我固有的意识,以开放的心态,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即使是自己以前被验证过的认知和经验,随着时间的发展,都会慢慢发生变化,我们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道德经》说:
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但规律又是不断在发生变化。
马克思说: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不同主体会对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也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因此科学受到质疑是正常现象;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科学受到质疑的过程中,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修正谬误,认同科学,同时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所以,思考是极为重要的事,而比思考更重要的是正确地思考:不执于知,不执于识,不执于故,故能去弊更新,以其无我,而通他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