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二章:明知对错不是绝对,为何仍然放不下心中执着

 心理咨询诊所 2020-11-22
道德经第二章:明知对错不是绝对,为何仍然放不下心中执着

老子说的很多词汇和现代人理解的有很大出入,比如无为,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您会在今天的阅读中,有新的感悟。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善恶,美丑是事物的一体两端

天下人认识了美,是因为有丑的对比,天下人知道了善,是因为恶的对照。

老子用朴素的语言说出了他观察到的规律,万事万物都互相依存联系,不断的变化发展。

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没有春天何来冬天,人的生老病死,未有生何有死,人法天地,天地法自然,生生灭灭,永恒的轮回。

  • 事物都是在相反的关系中体现出相成的作用,相互对立之时又相互依赖。

有和无互相产生,无可以生有,有也会变无,事物在循环中发展。

难和易是相对而言,长和短是互相对比的结果,高和下相互依存,单声和回音互和而成旋律,前与后因顺序而相连,这个规律是永恒的。

老子为了更形象的说明他看到的规律,举了诸多例子帮助理解,这些存在于天下各个角落的名相,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到世界小至个人们的生活。

道德经第二章:明知对错不是绝对,为何仍然放不下心中执着

二、人因分别心而执着,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些看到的名相是人的创造,人又会执着于自己的创造而起分别。

真实,美丽和善是人追求的境界与目标,从古至今这样的追求都没有变,儒曰:明明德,止于至善。

但真善美不能人为刻意的追求,执着了名与相,反而离本质越来越远。

  • 儒家讲过犹不及,极端的追求事物的一面,反而会走向另一端。

很多父母极端的爱自己的子女,辛苦怀胎十月,费尽心血培养,望子成龙,光耀门楣。

凡是孩子的要求,都尽力做到,一个孩子几个大人疼爱,却是忽略了这个道理,事物的极端必然回走向另一面。

爱之深沉,逐成溺爱,疏于教育长大后反而难以成才,人长大后终究要走入社会谋生存,不能一直啃老受父母庇护。

而社会竞争激烈人情复杂,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突然迎来风雨,首先在思想上没有准备,其次智慧上也缺乏应对的手段。

由此处看,这是一个极端追求爱而适得其反的例子。这样的事,随时都在生活中发生,人们也懂这个道理,但是放在自己身上,却视若无睹了。

这就是明白道理,却做不好,因为执着而走了极端,被情绪牵引,忽略了客观,规律就是规律,不会因为主观而改变丝毫。

所谓真善美是放下自我的主观偏见与情绪,以客观规律为依据做事做人,这样才能达成所愿。

所谓美丑,善恶,难易,高下,换一个时间地点,环境与条件改变了这些概念也会相应的进行修正,老子此处暗示,人看到是事物的表面,并非本质,应该抛开现象看到本质。

道德经第二章:明知对错不是绝对,为何仍然放不下心中执着

三、洞悉规律,以无为顺应天地

老子提倡用无为的方式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法进行教化。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横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但不会因此自以为是。

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 这是老子阐述了他感悟的道之后,提出的人生观,以无为做行事核心准则。

而无为必然不是什么都不干,圣人绝不会说种低级错误的话,如果真的按照字面肤浅的理解为什么都不做,那人类将如何生存。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类生存的规律。

人与自然因为其内在规律而发展运动,凡是破坏这种规律的人与事,必然会被规律惩罚。

如果读过上一篇我们的《道德经》,会知道一切与规律相违背的行为,称为离经叛道。

老子洞悉了这个规律,从而给出了无为人生建议,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违背规律而胡作非为。

明知冬天过后就是春天,那就不要执着于冬天的习惯,要跟随季节加减衣物。

明知溺爱子女不是真爱,那就及早好好教育,看似严厉,实则这才是真爱。

如名臣范蠡功成身退,没有被执着与固有的习惯蒙住双眼,才有后来的幸福安康。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诚然不是虚言。

作者|西门纹银,与您一起学习国学智慧,感悟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