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薯情思【郝陆山】

 太行文学l苑 2021-11-27

每当看到刚上市那还沾着新鲜泥土香味,红玛瑠般滚瓜圆溜的红薯时,便会引发我对它难以割舍的情思。


直到现在,我爱吃红薯的嗜好仍不减从前。尤其是吃烤红薯,好比我爱好哧溜哧溜吃臊子浇蒜汁捞面条,常吃不伤。

我钟爱红薯从儿时起。记忆里,趁着做饭的余火,把红薯丢进灶膛,埋入厚厚的仍燃着的灶灰里,等红薯熟透了,表皮被烤出了一个硬壳,捧在手里也不怕烫手。揭掉烧焦的那层薄薄的黑皮,剥开粉嫩粉嫩的瓤,活像鸡蛋黄,芳香诱人,丝丝冒热气,还掉糁呢!吃一口,香喷喷热呼呼,沙沙甜甜面面的,透过味蕾鼻息㓎入肺腑,腻香醇厚。

老家的红薯也真可爱,长长圆溜的形体,红灿灿的蝉衣,纤细的根须,饱含糖汁的白瓤,让人一见就齿颊留香。特别是窖藏到春天的红薯,糖份大增,生吃,咬一口,甜津津,脆生生,鲜美中带着清香。

红薯经蒸煮、烹炸后,口感甜香、面软、滑糯。喝稀饭,就着咸菜吃红薯,味道是那样的鲜美。

红薯粉条爽滑筋道,做菜、做汤、做馅,变换出丰富多样的美味佳肴。家乡地道的老锅菜更离不了红薯粉条。

夏日,吃一盘用辣椒、蒜汁、香油、醋等调制的红薯凉粉,用一个字描述,那叫“爽”!冬日,撒上蒜瓣,淋上香油,吃炒凉粉,幽香四溢。热乎乎,悠远绵长的滋味让人解馋。

我爱红薯面软、滑糯,香甜、醇厚的味道。更爱红薯不择风土,顽强的适应能力。爱红薯深藏不露,埋头内修,不与五谷争名,心态坦然,默默奉献的品质。

因对红薯的钟爱,我学写了首打油诗———红薯赞:

茎叶伏着泥土长   植根土壤育块根
曾充口粮济饥荒   易植广收惠民生
香沙软滑健康茹   烹炸煮烤味诱人
华丽转身佳菜肴   红妆丰润价陡增
钟花艳蕊玫瑰色   培植盆景入豪门


红薯伴随着我走过一段特殊旅程。

在经济匮乏年代,老家淇河北畔,交通不便,禾苗无雨汗水浇,种庄稼靠人推、肩挑。乡亲们与天斗,与地斗,往往年景丰收多半靠天。红薯耐旱,生命力顽强,贫瘠的山岗坡地也能生长,产量较稳定。那年月,一季红薯顶半年口粮。乡亲们把晒干的红薯片,部分抵交了公粮,余下的红薯片、鲜红薯、红薯叶是乡亲们的生活保障。

早春,晓寒料峭,生产队便在朝阳背凹地平整好育红薯芽床,铺上半尺厚的牛粪等有机肥,掺上沙土,然后埋上薯种。为防止寒流来袭,催早出芽,红薯芽床一般要覆盖地膜,从芽床下面烧火加温。


栽秧时,若遇春旱地里没墒,就发动社员担水栽种。等收了麦,春地栽种的红薯苗已长出密匝匝的藤秧。剪秧插到麦茬地里,到秋后也有收成。

那时,小学生也是不可或缺的劳力。夏天,每逢星期天节假日,生产队就组织学生翻红薯秧,顺便薅去红薯地里的杂草。若长时间不翻红薯秧,藤秧叶序下会扎须根消耗营养,影响产量。偶有叶腋长出宛如漏斗状的小花,玫瑰红色的花蕊,花边呈粉红或黄白色,在绿油油叶子的衬托下,格外鲜艳。

小伙伴们毫无遮挡暴露在炙热的太阳下劳动。背上火辣辣的太阳照射,如同火烤;地上热气熏着,仿佛置身蒸笼。泥娃们一个个晒得黑不溜秋。大家说说笑笑比着干,也不感觉累。到地头小憩,饿了,找红薯藤下有裂缝的地方,扒开土块,看到像身着深红睡服的娃娃头碰头依偎在一起。挖一个嫩嫩的红薯,攥在手里 ,不等把表皮泥土擦干净,就嘎嘣,嘎嘣,啃着生吃。咬一口,具有水果的脆劲,并能感觉到淡淡的水果清香和甜味。红薯渗出乳白的汁液滴在身上,瞬间变黑,难以洗掉。若是渴了,就地取材,到玉米地里薅一棵不抽穗的歇秆,直接用嘴撕掉外皮,当甘蔗吃,甘甜解渴。

读初中在湘河北岸的雷音寺。当时叫半耕半读,由贫协代表管理学校。农忙时,回生产队参加劳动。勤工俭学组织师生在湘河滩,抬土垫地种红薯。


红薯储藏保鲜方法是建红薯窖。那时,每个生产队,家家户户都有红薯窖。自己还参与打过两个红薯窖呢。

到镇上读高中时,每周都有劳动课,学校曾组织学生到淇河滩开垦的荒地里种红薯。最累的是往地里挑大粪。同学们要到学校附近居民家里借粪桶。从学校挑一担粪到地里,累得腿酸肩膀痛。

秋忙时,学校放一个月秋假,帮助秋收、秋耕、秋种。出红薯前,生产队安排捋红薯叶。每户腌制一两缸红薯叶菜,够一冬春煮浠饭吃。红薯藤秧,生产队留作喂集体的牛羊牲畜。

霜降前后,生产队要适时挑选最好的红薯,窖足来年的薯种。每户除窖鲜红薯外,剩余有创伤的红薯晒红薯片或做成淀粉。到晒红薯片时,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白花花一片,仿佛棉桃齐放。在蓝蓝天空、火红柿树、黄灿灿菊花的映衬下,绘制出山村诗意般的画卷。成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一道风景。

遇到下雨,红薯片要及时捡回。一旦红薯片被雨淋,极易霉烂变质。收回还未干的红薯片,须及时凉晒,若遇连阴天,还要烧火烘干。一旦红薯片发霉就不能交公粮了。所以,那些天家家户户忙红薯。

儿童在家也不闲。我年幼时,负责创红薯片,擦红薯粉。擦子是用一块铁皮钉上密匝匝的小孔,使用凸起的一面,把红薯擦成糊状,等待过滤淀粉。

镇上读高中需要住校,每到星期天回家背些红薯,学校免费代蒸。没有了红薯就带红薯面,自己用苏打粉做红薯面窝头。从家里带来的玉米糁、小米交到学校,换成饭票。一两粮票二分钱,买一碗稀饭。正长身体的年龄,没有蔬菜吃,都从家里带一瓶咸菜。这已经是很幸福的了。

二姐是1960年全村唯一考上初中的。那时,吃红薯也是一种奢望。星期天,二姐回家就带几个糠菜团子充饥。二姐去镇上参加中考那天,到村大食堂领干粮,连个蒸红薯也没有领到,饿着肚子参加中考。

如今,温饱已不是问题,红薯不再是主粮。普普通通的红薯经能工大师之手,蜕变成了超市里的健康食品,宴席上的香饽饽,使人刮目相看。然而,当年吃生红薯哪种甜脆、清香的感觉,化成了美好的记忆,难忘的乡愁。

【作者简介】:郝陆山,笔名山路、鲁山。河南林州临淇镇人,1974年入伍,1988年转中原油田保卫部门,从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新闻爱好者,90年代初,先后被河南交通安全报、中国交通安全报、法制日报等新闻媒体聘为通讯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