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地震,为何引出“向地球开战”的宣言?

 yg760 2021-11-27

地震预报一直是世界性科研难题。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始大力推动地震预报科学研究,50多年科学探索的积累已经为实现准确预报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北京时间11月17日13时54分,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发生了5.0级地震。我的微信朋友圈随即收到不少“是否上海发生地震了”的问询,因为上海的朋友感觉到了震动。

能接到这样的问询,我都是很乐意回答的。因为在13时58分我们就收到系统自动测定快速报告:“13时54分,在黄海附近(北纬33.53度,东经121.15度)发生5.2级地震”;14时04分收到正式测定报告,“13时54分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北纬33.50度,东经121.19度),发生5.0级地震”。

能如此快获取并修正测定报告,是因为我们拥有先进的地震测报系统。而有了这些测报结果后,震情分析人员、灾情速报人员各就各位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地震预报研究人员在回答公众上述问询的时候,也就有了底气。

时间拨回到1975年的2月4日,辽宁省即时发布了地震预报,100多万人得以提前撤离到安全地区。两个半小时之后,海城便发生了7.3级地震,但震区范围内人员伤亡损失减到最小限度,打破了地震不可预测的神话。

其实,不论是地震测定还是预测,都要归功于1966年邢台地震后国家大力推动地震预报科学研究。

1966年3月8日清晨5时29分,邢台地区隆尧县白家寨一带,顷刻之间地裂大缝喷涌黑水黄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场发生在人口密集区的破坏性地震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几百万人突遭劫难。

周恩来总理得到消息后,于3月8日上午立即部署救灾抢险和科研工作。3月9日,周总理调集派遣了4000余人奔赴灾区,其中科技工作者3600人。周总理在隆尧县邢台抗震救灾指挥部听取灾情汇报时指出,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代价不能白费,希望科研工作者能研究出地震发生的规律来。“这在国外都没有解决的问题,难道我们不可以提前解决吗?我们应当发扬独创精神来努力突破科学难题,向地球开战。”

在邢台隆尧县城以东14.3千米处有个马栏村,村中有口水井名曰马栏一号井。该井在3月3日井水暴升,冒泡翻花不止,3月8日6.8级地震发生前井水外溢,井水由苦变甜,硫磺气味甚浓,而且井喷水柱高达4米。

响应周总理号召,马栏村村民袁桂所受此启发,组织几个民兵,在地震考察队的指导下,成立观察井水小组,后更名为马栏地震测报站,从3月12日开始对井水进行观测。观察小组根据井水位的升降、翻花、冒泡、浮油花、打旋等物理现象,并利用其强度、速率、方向与本区地震的统计关系,试报了3月22日宁晋东汪7.2级大地震,获得成功。

隆尧县马栏一号井因此而名扬全国,这就是根据地下水变化所做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

1966年3月26日晚,驻在地震现场宁晋县耿庄桥的地震考察队分析组,利用地震活动、井水观测、无线电干扰、动物行为异常等,综合分析提出有发生6级左右强余震的可能。3月26日23时19分,在余震区的北部端点附近束鹿县发生了6.2级强余震。这是第一次成功的强余震预报,也是第一次地震综合预报实践。

中国地震预报科学实践就此开始。

什么样的地球物理观测对于地震预报研究最有效?当时没有人能够有根有据地回答这个问题。既然无从选择,便统统一试。地电、地磁、地应力场、重力场、水化学、水文学等学科性较强的手段和老百姓提供的猫、狗、蛇等动物古怪行为等都被统统记录下来,再从统计上研究它们的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关系,再不断地实践和检验,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地震综合预报方法。在隆尧县山口镇外的卧牛山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包括测震、地磁、地电和地下水在内的地震前兆综合台——红山台。

邢台地震后,为了交流探索地震预报的新方法,催生了第一份以地震为主题的期刊《地震前线》,后改名《地震战线》,成为现在《地震》期刊的前身。

大批大学生在邢台地震后直接由校园来到红山地震台,后来都成为我国地震队伍的骨干。邢台地震现场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地震预报研究人才,从地震现场走出来5位中科院院士。

从1966年邢台地震到1976年的十年间,我国还经历了另外8次7级以上地震,后统称为“九大地震”。“九大地震”加速了国家地震局的成立,同时形成了国家地震预报研究体系,逐步建成了较为系统的测震、形变、电磁、流体四大学科地震观测台网和分析系统。这为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推动地震预测、预报、预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邢台地震,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

(作者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