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裁者的套路,总是让人细思极恐

 sun918 2021-11-27

今天我们把谌旭彬的《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给讲完。

谌旭彬的这本书不厚,你只需花一个下午就能读完。页数尽管不多,时间跨度却很长。作者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中选取了几个重要人物,自先秦到清末,把那些世代敬仰的英雄豪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用权力的视角重新审视,向我们展示他们丰功伟绩之外的另一面。

实际上,作者说来说去,无非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历史上那些有为之主,往往是精通权力游戏的高手,说得再直白些,他们清一色都是独裁者。即便是那些打着“仁君”旗号的帝王,首先在乎的也是自己的权力是否稳固,自己的欲望能否及时得到满足。

图片

他们之中,有善于用制度工具驾驭黎民的皇帝,比如秦始皇。也有雄才大略,心狠手辣的魏武帝曹操。即便以开明纳谏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大臣们批评他的时候虚心接受,可回过头来照旧我行我素,把旁人的劝诫当耳边风。

不过在我看来,在所有的帝王中,最狡猾,最阴险,最深谙权术者,非雍正皇帝莫属。

雍正你一定不陌生,不少人是通过历史剧和宫斗剧认识他的。多数人对雍正的印象,无非以下两点:

一方面,雍正相当勤奋,是个工作狂,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是个难得的好皇上。

另一方面,雍正也是个狠人,他能从激烈的夺嫡斗争中脱颖而出,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城府之深,手段非凡。上台之后,雍正对昔日和自己争位的亲兄弟毫不留情,还创立了密折制度,鼓励大臣打小报告,对欺上瞒下的行为零容忍。

图片

雍正影视形象

关于雍正的独裁,民间还有各种可怕的传说。比如有一种叫做“血滴子”的暗器,据说是雍正的发明。它可以套在人的脖子上,四周设置了装有利刃的机关,刺客只需把绳子一拉,机关里的利刃就能将人头割下。雍正就是以这种方式诛杀不听话的人。

雍正几乎集中了独裁君主的一切特征:心狠手辣、严刑峻法、独断专行。不过比起这些,雍正最独特之处,是他喜欢侮辱大臣的人格。

在书中,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雍正的手段。

第一个例子来自雍正二年,这一年,河南封丘县以修复黄河河堤需要人力物力为由,要求“生员与百姓一起当差”。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清政府曾有规定,读书人可以免除差役和徭役,无论你有无功名,只要是读书人,就能享受这一特权。

然而,雍正上台后觉得不对劲,读书人凭啥例外呢?一方面,他认为读书人没资格享受这种特权。而另一方面,很多老百姓为了逃避徭役,通过托关系走后门把自己编入所谓的“儒户”,如此以来,朝廷能征到的人力就减少了。

图片

于是雍正出了一条新规定:除非当官的和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其他人一概不能免除徭役。

这个新政策的好坏我们暂且不谈,可对于读书人而言,却不啻为极大的侮辱。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读书人双手从来是不沾污泥的。现在你居然要他们去干那些脏活粗活,读书人岂能接受?

于是,封丘县的读书人率先发难,他们决定给政府一个下马威——集体罢考。

我们都知道科举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读书人罢考,相当于企业工人罢工,告诉他们的老板:咱们以后不给政府打工了!

这原本也不算什么大事。但雍正在考察事件来龙去脉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在镇压罢考行为的官员中间,只有一个叫田文镜的官员最为积极,其他河南的官员则普遍持消极态度。而田文镜并不是科举出身。

图片

田文镜

为什么大多数官员不愿意镇压罢考?原因很简单,官员和读书人归根到底是一体的。官员自己就是通过科举这条路上来的,他们自然和读书人穿同一条裤子。若天下的读书人倒了霉,唇亡齿寒,届时倒霉的还不是他们!

对于雍正而言,这构成了对他权威的重大挑战,在他看来,官员已经和读书人沆瀣一气,你今天拒绝为朝廷打工,明天说不准就会鼓动老百姓揭竿而起了!

于是,雍正指示田文镜弹劾河南省内科举出身的官员。之前说过,田文镜非科举出身,在讲究学历的官场上本就遭人瞧不起。不仅如此,田文镜还时常任用市井无赖担任酷吏,残害地方百姓。

对于这样一个人,官员们当然不会买账。他们写信向雍正告状,说田文镜任用奸邪小人,是百姓的祸害。

面对官员的弹劾,田文镜不慌不忙。出乎意料的是,他向雍正坦白了自己的罪过,随即话锋一转,他向雍正指出,官员们之所以弹劾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皆为科举出身,为了自身利益结成朋党,长此以往,这帮大臣们可就都不听话了。

图片

田文镜这个人非常狡诈,他很清楚皇帝最关心的是什么。对于雍正而言,权力永远是第一位的。权力受到威胁,比老百姓受到威胁更严重。所以,他非但没有惩罚田文镜,还授予大权,鼓励他继续审查科举出身的官员。

请注意,雍正不是不知道田文镜对百姓为非作歹。即便如此,他仍故意让一个品行上有污点,且被别人瞧不起的人来监督大伙。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羞辱。这等于告诉大家:我宁可用一个品德有缺陷的小人,也不用你们这帮所谓的正人君子。

为了报复读书人,雍正还有更加别出心裁的做法。比方说,直隶总督李绂曾上奏弹劾田文镜,说他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然而,雍正出于一己之私,非但没有追究田文镜的责任,还撤了李绂的职,最后干脆把他投进了大牢。

即便坐牢,雍正依然不放过李绂,他曾两次下令把李绂五花大绑,送到刑场观看处决犯人。这就不再是暗地里羞辱,而是明打明的要你难堪了。

请注意,这种在人格上侮辱读书人,比在肉体上消灭或者精神上打压要残酷许多。读书人爱面子,重气节,要他们死,他们并不怕,这样至少能青史留名。可是逼着他们出丑,还要他们认罪,这就让读书人斯文扫地,彻底丧失人格,雍正却从中享受着快感。

图片

雍正折辱读书人的第二个例子,来自著名的年羹尧案。

年羹尧曾经是雍正的宠臣,权势如日中天,后来君臣失和,被雍正赐死。随着年羹尧的倒台,雍正也借此事大做文章,顺便教训一下那些曾与年羹尧要好的官员。

有个叫钱名世的人,是江南的一位名士,号称“江左才子”,年羹尧失势以前,钱名世写了八首诗送给他,其中的一段话,给他惹了大祸。

这段话是这么写的:分陕旌旗周召伯,从天鼓角汉将军。周召伯,就是周公与召公,当年他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成就了一番伟业。

读书人拍官员的马屁,这种事从古至今都不新鲜。一般人读到这句诗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雍正不这么看。

雍正觉得,把年羹尧比作周公,就是把他比作年幼的周文王,这是明摆了瞧不起他。但比这更严重的,是这首诗背后所宣扬的价值观。周公与周成王的关系,是辅助与被辅助的关系,他们就像一家创业公司的合伙人,相互合作,又各有分工,彼此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

图片

显然,雍正是不希望他手下的大臣去做周公的,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独裁的君主,雍正怎么可能和任何人分享权力呢?于是,他抓住钱名世这首诗大做文章,决定狠狠地整他一把。

换到别的皇帝,对付这样的文人,通常有两个办法,要么杀掉,要么流放。可雍正觉得这么做实在便宜了对方,他要打击读书人最在乎的东西。

你钱名世不是爱写诗吗?行,皇帝现在马上下令,要所有在京城的官员写诗讽刺你。不仅如此,雍正还把这些讽刺诗全部交给钱名世,勒令对方将其编辑出版,自己出书讽刺自己。

不仅如此,雍正还送给钱名世一块匾额,上书:“名教罪人”。并要求把它挂在钱家的大堂上。还指示当地的知县,每年初一和十五都要去钱名世家,看看大堂上方的那块匾额还在不在。

雍正使用这一招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钱名世这样的读书人抬不起头。雍正整人,非但显示了自己的狠辣,还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彻底夺走读书人在舆论上的话语权。

图片

由此可见,中国封建政治长达两千余年的专制传统,到了雍正那里已经炉火纯青。之前的帝王虽然也独裁,可他们的手段,无非是通过制度与杀伐。像秦始皇制定严苛的法律,最后弄得天怒人怨。朱元璋残杀贪官与功臣,搞得朝野风声鹤唳。

而有些皇帝的独裁,则是软性的,比如李世民,他广开言路,虚怀纳谏,还大力倡导科举,说什么“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表面看,李世民吸纳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实则是让他们处于自己的掌控下。

而雍正帝则要青出于蓝。那些软硬兼施的手段,他样样精通。一方面,他对付政敌和不听话的大臣,一向是杀伐果决,六亲不认。

而另一方面,他也能够让下属临表涕零,死心塌地拥戴自己。比方说,他会给大臣写下诸如““朕亦甚想你”、“朕实在不知道怎么疼你”等批复,极尽肉麻之能事。当年年羹尧受宠时,他派人将进贡的荔枝从北京送往西宁,让对方尝鲜。

图片

但除了这些,雍正还会一手,他不仅要让不听话的人受惩罚,还要他们心服口服,甚至让他们打自己的脸。比起肉体上的消灭,雍正更喜欢从道德上压制他们,在人格层面羞辱他们。

这才是独裁者真正可怕的地方。他不仅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还强迫你承认:自己活该这样。更糟糕的是,你甚至得感谢那个架刀子的人,从而在精神上彻底牺牲你的自由意志。

用今天流行的话说,这就是领导在“套路”你,而独裁者的套路,总令你浑然不觉,可回头想想,却让人细思极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