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心律失常的西药副作用较大,中成药有效吗?

 新用户88267667 2021-11-27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及激动次序的异常。常见症状是突然发生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心悸,亦可见胸痛、气短等症状。病情可轻可重,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心律失常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正常人群中70%~80%的人出现早搏。心房颤动的病人35岁以上800万人,缓慢性心律失常我国发病人数达430多万;复杂性心律失常约占心律失常患者6-10%。


心律失常分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混合型心律失常。不仅发生在心脏病的患者,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者。另外,一些其他原因也可引起心律失常,如电解质紊乱、抗心律失常药物及遗传等因素。除少数无严重心脏疾病也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的早搏不需处理外,绝大多数心律失常均需治疗。


心律失常的治疗经历了从药物的使用到起搏器和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射频消融的应用。但大多数心律失常仍然依赖抗心律失常药物,即使接受ICD等非药物治疗的患者,仍需抗心律失常药物辅助治疗。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及合理应用对于控制疾病至关重要。


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分四类:

第一类为钠通道阻滞剂,如奎尼丁、美西律、心律平等,其主要通过阻断钠离子内流发挥作用,但容易导致心肌细胞其它离子通道功能的异常,从而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损害心功能,甚至增加死亡率。


第二类为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其主要通过改善心肌供血、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发挥作用。但ß受体阻滞剂有负性肌力作用(加重心衰症状),长期服用可导致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等禁用。


第三类属于多离子通道阻滞剂,对心脏钠、钾、钙多个离子通道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具有较低的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如胺碘酮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但具有导致肺纤维化,角膜色素沉着、甲状腺功能紊乱、肝脏毒性等较多的心脏外副作用而增加总死亡率,限制其长期应用。


第四类为钙离子拮抗剂,其主要通过抑制窦房结、房室结的慢反应组织发挥疗效,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值得注意的是,钙拮抗剂的应用证据少于β受体阻滞剂,并且这些药物本身有可能会引起明显的症状。


鉴于传统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临床治疗处于两难境地。近年来,研究也发现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普利类、他汀类等)有效治疗心律失常;不针对任何通道消融治疗房颤却取得成功。因此,传统抗心律失常治疗思路与方法需要审思,从系统整体观念探索心律失常的发病规律与干预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中药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一定进展。提出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从分子、细胞、组织、心脏整体、甚至整个人体相互间的联系入手,通过调和物质基础和功能结构不平衡、调和心脏离子通道功能不平衡、调和非离子通道作用的不平衡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平衡,从而恢复人体正常的调控机制。“调”避免了“阻滞与对抗”导致的一系列临床问题,对“阻滞与对抗”难以起到治疗效果的复杂性疾病有效。


参松养心胶囊是基于中医“承制调平”思想研制出来的治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集“温阳、补益、清火、通络”于一方,既具有抑制心脏多离子通道作用,同时兼具非离子通道调节作用,以其独特的整合“调”治心律失常组方优势,取得快慢兼治临床疗效。参松养心胶囊率先在国内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与西药或安慰剂对照治疗心律失常的循证医学研究。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为组长单位,联合全国150多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卓越,室性早搏疗效优于美西律;阵发性房颤疗效与心律平相当,改善症状优于心律平;有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提高缓慢心率7.15次/分;尤其对目前临床治疗棘手的世界难题—室早合并心衰/窦缓合并室早等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中国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参松养心胶囊堪称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开发出的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的典范,其良好的安全性弥补了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足,为临床心律失常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