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的性善论,实现了人性论的道德转向,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新传统

 bulaolindtsg 2021-11-27

孟子的性善论是由心善言性善,这基本上是现代研究者的共识。但所谓性善是指四端之心是善的,还是指人的本性是善的,抑或是人是可以为善的?因此,要探究孟子的性善论,必须要从性这个字入手。

据徐复观的考证,'性’字乃由'生’字孳乳而来。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区别,否则就不会因之衍生出一个新的字。徐复观认为生的本义为草木生出土上,作动词为从无自有的出生,作名词为出生后的生命,这是造字时的原初意,是从最原始的观察中得出的结论,是最浅显也是最原初的意义。
而性的原义,指人生而即有的欲望、能力等而言,有如今日所说之本能。由此可以看出,性与生有很大联系,即是新出之意,又有本质关联。到孟子那里,更是对性进行了全新的规定,在《告子上》中,孟子和告子就何为人性进行了辩论。告子的观点是生之谓性的老传统,这是生物学意义上对人性的规定。
而孟子则是从人之为人的价值上去规定人性,孟子首先从由心善言性善的角度,驳斥了告子性无善恶的观点,同时又通过性命之辨完成了性对命的统摄,由此人的生命中的肉体部分,不再被视为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要素。孟子的性善论实现了人性论的道德转向,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新传统。
孟子性善论的意涵是丰富的,而且是随着解释越发无穷的。任何对孟子性善论的描述,都只能是执其一端,本文也不能例外。
唐君毅认为:儒学是合哲学、道德与宗教为一体。哲学的目标在成教;道德的目标在求当下生活的理想化;宗教的目标在继承对理想化生命的超越的信仰。故在此影响下,本文分为孟子性善论的理论构架、孟子的修养论、孟子性善论的宗教性三个命题,分别指代哲学、道德与宗教。
然而由于《孟子》文本中,没有这些现代化的概念,所以在叙述中导致行文不够圆润。本意通过这样的分裂,将孟子的性善论更加全面而清晰的呈现出来,但囿于笔力不足,很多问题都无法融入文中,因此显得描述有余而批判不足。
就《孟子》文本而言,首先是恶的独立性问题:孟子的性善学说排除了性恶,把性分为人性和动物性,属人的性是善性。人之为不善或做恶,源于善性没有发动去抑制动物性,善性被遮蔽。在这个理论框架里,善是唯一的至高的存在,虽然人会因心悦理义而为善,但人面对善没有选择权,从某种程度上说限制了人的自由。
因为,人具有在善与恶中选择的能力,是一切道德评价之所以可能的条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的性善论才被有的学者视为他律道德。当然,笔者也不认为以恶,作为人之本性的性恶论更有优势。在承认性善论有最高的实践性的基础上,在逻辑上笔者更愿意接受康德的人性观,人同时具有善的原初禀赋和恶的自然倾向。
其次是求舍问题:当孟子指出人们为不善的原因时,用了求和舍两个概念。然而问题是,求和舍又从那里来呢?似乎求和舍比起四心四德更具本源性。当求舍之念发动时,四心和四德似乎成了某种固定的质料与人的其它性质一同等待求舍去加以裁决。这样来看,好像四心自己没有力量,它的力量来源于他物。
进一步分析,就是求出自于四心而非四心之外的某种东西。四心之中的是非之心能够偏好四心本身,因此四心自己会引导自己、激发自己。然而按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来看,求和舍是并列的,两者的地位是等同的。
如果求心求念来自于四心,舍来自何处?它自然不可能来自纯善的四心。那就只能来自于人身上除人性之外的另一部分性,也就是动物性,与善心善性相同,动物性也是无法避免的。但这样解释,导致的后果是代表
求的人之善性与代表舍的动物性相比,并不占优势。这样的二元论结果,恐怕违背了孟子思想的基本特征。当然也可以把舍求视为修养论中的体证问题,但这也不能避免其在逻辑上的瑕疵。
孟子的另一局限性在于:如果孟子对认知心与道德心之间的不同有充分的自觉,并探讨他们之间的性质与关系,孟子的心性系统,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也不至限于道德一元化的格局。
在后人对孟子的诠释中,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系统,其实质多少有些知于天而蔽于人。而且牟宗三的形上学系统,有着强烈的封闭性和绝对主义倾向,因而其虽肯定道德主体,然只是一有限的道德主体,但并不确定价值活动的终极目标。
在儒学的宗教化问题上,孟子的心性说固然有很大的说服力,但对于一般人而言终究是过于艰深了。而在民间社会又自有一套原始信仰,这种原始信仰,因其功利性自然不被儒家所重视,但千百年来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底层社会,对这些人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而儒家作为道德的宗教,使人性被赋予了过于沉重的负担,'以身殉道’、'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主义,也将儒学强烈的宗教意识和悲剧精神凸显了出来。因此道德的宗教如何在底层传播,也是个很大问题。
当然这些都不会影响孟子性善论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孟子以敏锐的直觉,将往圣先贤的体悟加以具体化,让后人能接续儒家之慧命。并以卓越的思辨,将心性落实到日常实践中,这种既内在又超越的人性论,为人生提供了一种全新可能,使人不再沉沦于计较日常的利益得失,也不必期待一种彼岸,在现世之中就能得到人生的圆满。
因此,在由现代走向后现代的今天,实用主义、相对主义流行,而道德价值的领域呈现真空状态,我们面临必须重建价值的问题,虽然在实践上我们预设了许多价值,但在理论上却未能加以安立,这就是我们在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孟子的性善论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