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联大人才的培养之道 | 学海沉璧系列文摘之一

 刘沟村图书馆 2021-11-27

时光倾覆,那些在古代熠熠生辉的教育成果在学海中积淀成璧,润泽古今。

西南联大,全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内迁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在历史长河中虽仅仅存在了8年零11个月,但对抗战、民主革命胜利及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西南联大前后8年时间,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00余人,涌现了众多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当今两院院士,为现当代中国各项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一、“通识教育”风行

通识教育是西南联大人才培养的理念,也是校长梅贻琦长期教育思想的总结。他主张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培养知、情、志融会贯通的通识。正是由于通识教育的风行,西南联大的学生涉猎的知识更多元,学生对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了解更深入,学生的大局意识比当时国内的其他高校更强。

为了让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保证开课的质量,实行文理兼修并贯彻“学分制”“选课制”的选课制度成为西南联大的特色。联大一年级的必修课多由校部统一安排,国文、英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基础课是所有科系的一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专业为文史类的学生必须选修理工类的科目,专业为理工类的学生必须选修文史类科目。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各个学科,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理性思维及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必修基础课一般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希望通过他们高水平的讲授,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进而打下博学的基础。例如政治学由张奚若讲授、经济学由陈岱孙讲授,哲学由贺麟讲授等。

二、教学制度完善

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制度紧紧围绕培育“通才”的教育目标,构建了严谨规范的制度体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是全校通用的教学管理法规性文件,它从入学及转学、注册及选课、学分及成绩等八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正是因为这些详细的规定,联大的各种教育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很少发生争执与冲突。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一共开设了1600多门课程,其中选修课占一半以上。“选课制”课程体系设置规范。联大规定学生有选课的权利,可以跨系自由选课,但这种权利并不是没有章法,课程修读有严格的顺序规定。这样的顺序一方面体现了教学安排上的严谨与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基础课到专业课,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而且,在严格的“学分制”下,只有认真严谨、稳扎稳打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这样的学生由于在联大读书时培养出了优秀品质,其在以后的事业发展中也能做出一番成绩。

三、师资力量雄厚

西南联大存在的八年期间,集聚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学者,如经济学系陈岱孙,历史系陈寅恪、傅斯年,算学系华罗庚、陈省身,生物学系李继侗,社会学系潘光旦,中文系朱自清、胡适、闻一多,等等。这些学者无一例外都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教育救国的志向,其中很多人常到国外讲学、考察、研究,具备当时最新的知识结构。正是因为教授们的留学背景,他们深知中国当时缺乏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他们倾尽毕生所学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材,并用丰富的游学经历让学生更加具备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的校舍虽然简陋,仪器设备都不全,但恰恰是在这些最简陋的实验室里工作着最久负盛名的老师。这些教师言传身教,其文化水平、道德水平不需要刻意表现便能自然而然地感染学生,在大师云集的校园,学生受到精神、学术的双重熏陶。因为教师的高素养、高水平,培养出来的学生便具备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在教授的带领下能为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华民族点亮一盏文化之灯。

四、民主自由教学氛围

西南联大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基于民主自由的氛围。在联大,凡是与学校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涉及广大师生利益的方案举措,都会广泛听取学生和老师的建议,只有某项提议被绝大多数人采纳且通过了教授会的同意,工作才会正式落实,保证了学校的一切重要决策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除了在规章制度上的民主自由外,在学术讨论及思想上,西南联大也不拘束同学和老师的看法。学校鼓励不同学派观点的教师开设课程,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将自己的观点新知应用于教学之中。西南联大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做想做的事、发表看法及进行研究,就连上课与否、选课内容都有极大的自由。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授也鼓励和提倡这种氛围。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以平等的角色交换意见,不同的思维碰撞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具有兼容并包、民主宽容精神,遵循学术自由的原则,虽学派各异,但并行不悖,从无门户之纷争。在学术面前,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学生对教师的观点,可以当场提出异议,教师绝不会以师道尊严而拒绝考虑。在这样民主的氛围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够安稳有序地进行。

(全文见《文教资料》2018年第21期)

文章来源 | 《教育文摘周报》2020年第6期
责任编辑 | 张北北
微信编辑 | 孟思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