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压轴大展!一窥45位天才的传奇手稿

 阿里巴巴yht 2021-11-27

2021年10月,

49件来自大英博物馆的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

文艺复兴传奇大师的非公开纸上绘画,

漂洋过海来到北京。

每一件都极为珍贵、罕见,

每10年才会展出一次。

展览中大师们的手稿

纸上绘画是当时的艺术家们

最为宝贝的私人物品,

记录着各式各样新奇的点子和研究,

也是他们不可告人的“商业机密”。

观看它们,就像是在偷看大师们的日记,极为亲密。

同时,纸上绘画大多绘制精细,

观赏性也毫不逊色,

历经500多年,描绘的场景依旧栩栩如生。

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与中国当代艺术在展厅中的结合

一条第一时间探访展览现场,

与中英方的两位策展人莎拉·沃尔斯(Sarah Vowles)

和王宗孚深入对话,

聊了聊这批珍贵展品背后的故事和秘密,

以及他们如何穿越时空

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对话。

相传达芬奇在米兰绘制《最后的晚餐》时,一天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对着墙面“发呆”。教堂的院长非常不解,生气地跑去向公爵指责达芬奇偷懒。

质问之下,达芬奇很是平静地说,“最伟大的天才真正绝妙的创作往往是不被人看见的,它藏在我们的脑子里。”

纸上绘画,是人们得以窥见大师们精彩而神秘的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

一定程度上,它是艺术家的手稿,记录着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以及为了精湛技艺,或某副特定的作品所做的研究。

中英方的两位策展人接受一条的专访

中英方的两位策展人接受一条的专访

“观看纸上绘画是一种很亲密的体验。你仿佛就坐在大师的身后,越过他们的肩膀偷看他们创作。发现即便是这些天才,也需要不断地练习、修改、研究,”大英博物馆策展人、意大利和法国绘画专家莎拉·沃尔斯说。

同时,纸上绘画中的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在当时,它们属于“商业机密”,是不对外公开的。很多艺术家为了不被对手发现自己的秘密研究和新点子,甚至会直接销毁。因此,现存的纸上绘画数量很少。

近距离观赏手稿中的细节

近距离观赏手稿中的细节

从很早的时候起,艺术爱好者们就非常热衷于收藏纸上绘画,将它们小心地呵护起来,极为珍视。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薄薄的纸张得以保存下来,流传至今。

大英博物馆拥有全世界最高水准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馆藏。由于纸上绘画极为脆弱且怕光,它们被密封在黑暗的地库内,每10年才会拿出来展出12个月。

2021年10月,这批珍贵的藏品漂洋过海来到北京木木美术馆,让中国观众一窥传奇大师们创作背后的故事和秘密,并与1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开对话。

文艺复兴是15至17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席卷欧洲大陆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皆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对世界范围内美学标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个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更为仔细、科学地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并用一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方式将它描绘出来。

展览从6个方面入手,将这一文艺复兴艺术的核心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

6大展厅以不同的背景色划分

6大展厅以不同的背景色划分

“叙事、人体、光影、运动、服饰、自然界,是所有艺术家在教育阶段必须攻克的6大主题。

顺着他们的必经之路,我们一步步揭秘大师们是如何让场景跃出纸张,历经半个多世纪依旧栩栩如生,”木木美术馆策展人王宗孚说。

展览由“叙事”展开,因为这些艺术家实质上是讲故事的人。

宗教故事是贯穿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主题,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场景之一,便是天使向圣母传达她将诞下耶稣的消息。

《天使报喜》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天使报喜》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米开朗基罗的诠释私密而感性,“从一个既伟岸又柔弱的女性视角去看这个神圣的时刻,去感受圣母当时复杂的心理。”透过这幅素描,也可窥见他曾多次调整圣母的姿势,仿佛3D动画一般。

文艺复兴时期,多数绘画以壁画的形式出现在教堂等公共场所中,艺术家通常会事先对画面中的每个人物进行细致的研究。

《帕纳塞斯山习作》(上)及对应壁画人物(下)

《帕纳塞斯山习作》(上)及对应壁画人物(下)

这是拉斐尔为壁画《诗坛》左下角的两个人物所做的研究手稿,他们特定的姿势,将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中心的阿波罗和缪斯们。

手稿呈非常罕见的粉色,采用了15世纪盛行的金属尖笔画法。先在纸上刷上一层由动物骨头制成的溶液,绘制需要在溶液风干之前全部完成,并且无法修改,很考验技术。画家们把手稿转绘到墙壁上的过程,也需要同样的速度和精准度。

壁画《诗坛》(上)及所在的“拉斐尔房间”(下)

壁画《诗坛》(上)及所在的“拉斐尔房间”(下)

《诗坛》位于梵蒂冈博物馆著名的拉斐尔房间,这一房间被认为是他艺术创造力登峰造极之作,当时拉斐尔才27岁。

房间内四幅壁画分别代表了“哲学”,“诗学”,“ 神学 ”,“法学和道德”四种学问。人物丰富,形态生动,场面恢弘,极为震撼。

以达芬奇为原型的柏拉图(左上)、形象致敬米开朗基罗的赫拉克利特(右上)、拉斐尔(下图右二,旁边人物被认为是其父)

以达芬奇为原型的柏拉图(左上)、形象致敬米开朗基罗的赫拉克利特(右上)、拉斐尔(下图右二,旁边人物被认为是其父)

有趣的是,拉斐尔还将自己和父亲偷偷画了进去,并以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为原型分别绘制了柏拉图和赫拉克利特。

《大卫与拔示巴》 (传)乔凡尼·弗朗切斯科·彭尼

《大卫与拔示巴》 (传)乔凡尼·弗朗切斯科·彭尼

乔凡尼是拉斐尔的得力助手,在这次展览的乔凡尼的手稿中,能看到拉斐尔的签名。

文艺复兴时期力求对人体的精准再现,强调人体写生,艺术家甚至会找来不同身型的朋友和同僚做模特进行练习。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Pose,正是在文艺复兴的时候才真正出现。”

《男子人体背面像》 路加·西诺雷利

《男子人体背面像》 路加·西诺雷利

“对立平衡”是当时写生中最常用的一种姿势。将重心集中在一条腿上,从而展现出优雅的不对称性,以此增添人物的活力和风度。

《睡梦中的裸女》 罗素·菲伦蒂诺

《睡梦中的裸女》 罗素·菲伦蒂诺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绝大部分模特都是男性,即使要绘制的是女人。这幅《睡梦中的裸女》很可能就是如此。

“人体”展厅

“人体”展厅

对人体的关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当时被大量发现的古典雕塑对肌肉力量和美感的展现。因此,“人体”展厅被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古罗马神殿。

不容错过的展品之一是达芬奇的一组夸张化人物肖像。

《老年女子、男子夸张化人物肖像》 列奥纳多·达·芬奇

《老年女子、男子夸张化人物肖像》 列奥纳多·达·芬奇

“他试图探索身体部位大小的变化,对整体人物形象产生的影响,并建立起了一个相当惊人的档案库。”

王宗孚向我们解释,画作的尺寸非常迷你,很多细节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技术下他是怎么做到的,几乎是在用针作画。”

由于对人的容貌非常感兴趣,达芬奇常常会带着素描本在街上闲逛,跟踪长相有趣的人,并研究他们,以此对固有的审美提出质疑。

“这就是达芬奇的日常,永远非常忙碌,不是忙着创作,而是忙着观察、研究和幻想,”

米开朗基罗的手稿位于展厅中央的独立空间

米开朗基罗的手稿位于展厅中央的独立空间

一旁,是他的“老对头”米开朗基罗为雕塑《胜利者》进行的躯干研究手稿,占据了展厅的中心位置。

《胜利者》是其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陵墓所做。这一陵墓是米开朗基罗最为野心勃勃的项目,也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剧。

在他的计划中,陵墓光大理石雕像就有40座之多,且每一座都会是《大卫》的水准。而现实中,教皇几次将他送到山里挑选大理石后又不了了之,耗费了米开朗基罗黄金时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胜利者》躯干研究(上)及成品雕塑

《胜利者》躯干研究(上)及成品雕塑

“每一个小的突起都在正确的位置上,我们仿佛可以透过皮肤看到肌肉的运动,这简直不可思议。这幅手稿完美地展现了他对解刨学的精通,”莎拉说。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体构造,米开朗基罗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实验。据说,他的解剖室里随时都可以看到一只被剥开了皮肤的手臂,或者药水里泡着一颗心脏。他甚至会跑去刑场,把死刑犯的尸体背回来进行研究。

米开朗基罗对于人体精准且优美的描绘,男性健硕与女性圆润的完美融合,影响了一大批艺术家。

《裸体男子两则》 帕尔马·乔凡尼

《裸体男子两则》 帕尔马·乔凡尼

在“运动”部分展出的《裸体男子两则》便是在致敬米开朗基罗雕塑《胜利者》中的人体形态。为了让人物更加生动,艺术家还为其加上了在风中飘扬的斗篷。

《向左行的天使》 洛伦佐·迪·克雷蒂

《向左行的天使》 洛伦佐·迪·克雷蒂

事实上,艺术家们经常使用衣物来增添画面的动感和戏剧性。在《向左行的天使》中,洛伦佐通过薄涂和白色高光描绘出飘逸的布料,从而展现出人物行进中优雅而轻盈的身姿。

拉斐尔同样深受米开朗基罗的影响。1610年,20岁出头的他在老家听闻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的壮举,决心前往向两位大师学习,三位天才由此汇聚在了一起。

《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 拉斐尔·圣齐奥

《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 拉斐尔·圣齐奥

展厅中的《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便可看出拉斐尔对米开朗基罗作品的敬仰与效仿。“绷紧的身体,发达的肌肉,他借鉴了米开朗基罗对肌肉形态及身体姿势的描绘,去展现一个即将要发生的动作。”

然而,米开朗基罗对此非常反感,极度讨厌拉斐尔。两人矛盾的顶峰发生在同为教皇居所绘制壁画的时候。

《创世纪》

《创世纪》

米开朗基罗防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人看他还在进行中的创作,包括教皇。为了防止助手泄密,《创世纪》这幅平面达480平方米的巨幅天顶画全部由米开朗基罗独自完成,用了四年零五个月。“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他能坚持下来。由于长时间仰着头画,他好几年都没办法正常地把脖子弯下来,一只眼睛也几近失明。”

《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

如此保密之下,拉斐尔却趁米开朗基罗睡觉的时候偷偷进来观摩。据传,《雅典学院》正中下方坐着的关键人物就是拉斐尔在看过《创世纪》后做出的修改,人物姿态致敬米开朗基罗的《沉思者》。米开朗基罗知道后非常生气。

年长些的达芬奇则不同。他总是盛情招待那些有才气的年轻艺术家,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手稿。

《蒙娜丽莎》列奥纳多·达·芬奇

《蒙娜丽莎》列奥纳多·达·芬奇

据说,达芬奇曾在画室向拉斐尔展示当时还未完工的《蒙娜丽莎》,令拉斐尔震惊不已,久久不能忘怀。

达芬奇曾说,“光影的交错组成了我们所看见的所有物体的形态。”

在“光影”部分展出的众多作品都有明显受到达芬奇明暗法的影响。

《在逃往埃及的途中小憩》 保罗·委罗内塞

《在逃往埃及的途中小憩》 保罗·委罗内塞

《在逃往埃及的途中小憩》中,威尼斯画派的委罗内塞通过大量使用白色高光来表现从左侧落下的光线,使画面中的多个形象融为一体,并凸显出他们的体积感。

《持书青年习作》 波利多罗·达·卡拉瓦乔

《持书青年习作》 波利多罗·达·卡拉瓦乔

在卡拉瓦乔早期的习作中,他让留白的纸张本身起到高光的作用,用红垩与其做出强烈的对比。

《圣母升天》手稿(上)及壁画(下)

《圣母升天》手稿(上)及壁画(下)

在提香的成名作《圣母升天》的手稿中,他利用光线营造出神圣的氛围,人物的整个面部都沐浴在圣光中。

除了教皇这类传统的文化资助人,私人收藏家的影响力和规模也在文艺复兴时期日渐扩大。美第奇家族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

《墙面装饰画稿》 雅各布·卡鲁奇

《墙面装饰画稿》 雅各布·卡鲁奇

这幅画作的右上方,一个小天使手持着美帝奇家族的徽章。

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他们修建教堂及公共设施,奖掖文化,四处网罗并资助有才华的艺术家,收藏大批图书及手稿对公众开放。

私人赞助者最为常见的一类委托就是,“能不能把我和我的夫人也画进神圣的宗教场景中?”

《施洗者圣约翰的诞生》 多梅尼科·基兰达约

《施洗者圣约翰的诞生》 多梅尼科·基兰达约

这幅作品是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的壁画《施洗者圣约翰的诞生》的手稿。为了奉承赞助人,艺术家将其家族成员以围观者的形象画进了壁画。

我们看到在手稿中,画家完全忽略了人物的面部,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其身着的华美服饰的描绘上。资助者很可能是将这件礼服租借给了艺术家一段时间,供他研究。

这是因为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服饰象征着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必须细致地再现出正确的面料、样式和装饰。

《爬楼梯的青年背面像》 弗朗切斯科·德尔·科萨

《爬楼梯的青年背面像》 弗朗切斯科·德尔·科萨

《阿里瓦贝内祭坛画》 蒂莫特奥·维提

《阿里瓦贝内祭坛画》 蒂莫特奥·维提

也因此,我们能从“服饰”展厅中找到许多当时流行装扮的记录。《阿里瓦贝内祭坛画》中描绘的帽檐上翘的帽子、短紧身外套和紧身长筒袜,便是16世纪男子的典型装束。

同时,贵族们开始痴迷于异域服装,这股热潮促成了一系列有关世界各地服饰的画册的诞生。

《一个土耳其女人》 真蒂莱·贝利尼

《一个土耳其女人》 真蒂莱·贝利尼

真蒂莱·贝利尼是威尼斯总督的官方肖像画家,曾作为外交使节被派往奥斯曼帝国,绘制当地的服饰。这一系列绘画现存仅有三幅,这张便是其中之一。

“贝利尼对于细节的把控是令人震惊的。在放大镜下,你可以清晰地看见衣服上的每一颗小串珠。他还对颜色和面料都进行了详细的标注,”王宗孚说。

《养蚕》 塔德奥·祖卡罗

《养蚕》 塔德奥·祖卡罗

在最后的展厅“自然界”中,祖卡罗描绘的农人剪桑叶喂蚕的画面,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对中国出口的丝绸的狂热。丝绸是当时最受尊崇的奢侈品。

随着意大利城邦与世界各地外交和贸易关系的深入,艺术家的写生也成为了一种记录奇珍异兽以及它们的生存状况的方式。

由此,上流阶级对来自异国的动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地域特有的珍奇动物成为了社会地位的体现,更是外交礼物的首选。

《鸵鸟》 朱里奥·皮皮

《鸵鸟》 朱里奥·皮皮

展厅中,一幅鸵鸟的写生作品很有意思。“意大利并没有鸵鸟,艺术家很可能是以王公贵族私人动物园中的鸵鸟为样本。”莎拉告诉我们,“这不仅是最早真实再现鸵鸟形象的画作之一,你仿佛还能从中感受到鸵鸟不好惹的性格。”

大师们的手稿原作之外,这次展览的另一亮点,便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追溯文艺复兴对中国的影响,其实早在20世纪初,胡适、梁思成、傅雷、鲁迅等知识分子群体,便倡导借鉴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思潮,探索中国自己的“复兴”之路。他们写文章、著书,传播着对人文思想与艺术表达的理解。

展览将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绘画并置展出

展览将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绘画并置展出

这次展览的10位中国艺术家中,既有曾梵志、刘野、刘小东等国际知名艺术家,也有于吉这样的85后年轻艺术家。

在长达两年的策划过程中,王宗孚与他们进行大量采访与讨论,精选出12件作品。从绘画到影像、装置,这些中国艺术家以自己的创作,对文艺复兴所倡导的理念、技巧做出回应。其中,不少作品是专门为展览而作。

《书7号》刘野

《书7号》刘野

刘野的父亲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从小便受到欧洲文学和艺术的熏陶,其中就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和素描。得益于早年的影响,后来创作时,他尤为喜爱用自己个人的绘画语言,来讲述历史或想象的故事。

展览中的《书7号》,书打开着,却没有任何文字,折页的弧度以不同色度的灰呈现,他认为书本身就是一件充满情感的“神圣之物”。

《圣乔治与龙》 乔凡尼·安东尼奥·巴齐(上)

《圣乔治与龙》 乔凡尼·安东尼奥·巴齐(上)

在“叙事”展厅中,圣乔治所描绘的骑士与怪兽两股对抗势力的斗争场面,被刘小东巧妙地挪移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场景中。

在游历曾被称为“鬼城”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后,刘小东画下了这样的场景:几个身穿传统蒙古服饰的人,在山坡上俯瞰着山下现代都市的繁荣。他联想到圣乔治描绘的对抗场景,觉得这幅画面就像是“农业与工业社会之间的决战”。

《香料No.7》 谢南星

《香料No.7》 谢南星

《无题》 曾梵志

《无题》 曾梵志

除此之外,曾梵志借鉴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创作的《无题》、仇晓飞致敬米开朗基罗《圣殇》的新作《路》、谢南星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获得灵感的《香料Mo.7》……都值得驻足欣赏。

“在古典与当代的对话中,希望大家能重新认识到文艺复兴艺术的精致、生动和创造力。它们不是什么古旧的文物,而是在持续地与这个世界发生对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