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方法:高频(5~7.5MHz)、线阵; 正常表现 动脉:二维:左右基本对称,管腔内无回声、管壁较厚,自近心端至远心端渐细 CDFI:每个心动周期成红-蓝-红快速转换的三相血流交流 PW(窄频三相频谱):收缩早期速度加快,陡直向上波峰,后迅速下降,舒张早期降到基线以下,短暂反向血流,舒张末期正向血流、圆钝、速度较低 静脉:二维:管壁较薄、有压缩性,可见静脉瓣、管腔内血流的云雾状回声 CDFI:单一方向回心血流信号,持续性充盈于整个管腔,挤压远端肢体静脉时血流信 号增强。 PW:下肢静脉特点――随呼吸运动变化的单向血流血流。深吸气/瓦氏试验,大、中静脉内血流停止,挤压远端肢体后信号增强,放松挤压后血流信号中断。 上肢静脉特点――血流频谱与距上腔静脉距离有关,越接近上腔静脉血流频谱越易受心脏搏动影像。 四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理为动脉内膜和中层发生增生和退行性变 二维:动脉中-内膜增厚、毛糙,管壁附着强回声的硬化斑块或低回声的血栓 CDFI:管腔内血流变细,下肢处出现杂色血流信号,闭塞时无血流信号,狭窄和闭塞周围可见侧支循环。 PW:
四肢动脉狭窄程度判断――外周动脉狭窄5级法,特异性、敏感性高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肢体动脉瘤――以股动脉和腘动脉为好发部位 真性动脉瘤: 二维――动脉段呈梭形或囊状扩张,内壁回声增强,欠光滑或毛糙,动脉瘤体大时可见附壁血栓; CDFI――动脉瘤的膨大部位有红蓝各半的旋流或蜗流; PW―――患部血流呈高速低阻型,单向血流频谱; 远端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呈单向低速血流频谱。 假性动脉瘤: 二维――动脉外侧出现无回声包块,边界清晰,无明显囊壁回声,包块与动脉之间有较狭窄通道,病灶区内可见点状沉积物回声或血栓回声; CDFI――通道内为五彩镶嵌的彩色血流,瘤体内则为旋流或稀疏血流; PW―――见典型的“离开和回来”的双向血流频谱,此为假性动脉瘤的特征性表现。 肢体静脉血栓形成――骨盆内静脉及下肢静脉多见,上肢静脉极少见 急性血栓(1-2周):无回声-低回声;“轨道征”、“轮廓征”; 亚急性血栓(数周后):回声增强,血栓区可再通; 慢性血栓(数月-数年):较强的实质性回声,静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部分病例静脉被疤痕组织取代而无法显示。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发生在浅静脉、深静脉和静脉交通支,以深静脉多见 原发性: 二维――管径增宽,管壁光滑,管腔清晰,静脉瓣膜可显示,但边缘模糊,且相对短小; CDFI――血流充盈良好,边缘整齐,挤压小腿迅速放开/瓦氏试验可见血流逆转; PW―――挤压小腿迅速放开/瓦氏试验,血流频谱正向转为反向 继发性: 二维――管径粗细不一,管壁增厚、毛糙,管腔内有较强实质性回声,瓣膜回声增厚,残缺或消失; CDFI――血栓处血流充盈缺损,流速减慢;瓣膜轻度关闭不全时,出现短暂的血流反流现象;严重不全时静脉血流毫无阻碍地反流到远端,血流出现逆转征象 PW―――挤压小腿可见逆转处血流加速,迅速放开/瓦氏试验,血流出现持续反流。 判断瓣膜功能不全的程度: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发生于四肢膝、肘关节远段,中小型动脉节段性全层炎症性疾病,其伴行静脉常伴有炎症及血栓形成。 二维――病变处动脉内膜增厚、毛糙,病变部分与正常部分界限分明;伴行静脉内膜增生及血栓形成。 CDFI――节段性动脉狭窄、闭塞及伴行静脉炎症、血栓形成的彩色血流相关改变 PW―――节段性动脉狭窄、闭塞及伴行静脉炎症、血栓形成的血流频谱相关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