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马文史】白马一布衣||一位滑县人,在北宋时封王成神,南宋时名闻湖湘,却在故乡默默无闻,声名不显

 滑州文史之窗 2021-11-28
图片

图片

这个我是计划写的一个系列文字——《遗失在历史中的滑县人》。最开始的计划是五篇文字,用来记录那些不被滑县人所知,不见于任何滑县志乘,不被正史所载,并且有一定影响的滑县人物。这些人物被我们滑县历史所遗忘,忽略,成为遗失在历史中,游离在他乡的人。有时候我总是在想,我计划所做的事情,仿佛是一个畅享在文史海边一个孩子,在捡拾和打捞冲到海边的贝壳,从无数个空空的贝壳中发现那么一粒闪闪发光的细小的珍珠。这种发现的感觉真的很令我惊喜和着迷。所以,这个系列我可能会长期的做下去。也希望有同好者加入其中。让那些游离在异乡迷失在历史中的滑县人回家。

张抃原本不在我的写作计划之中。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字也不是张抃。但这件事情就这么发生了,也顺理成章。所以,这是《遗失在历史中的滑县人》的第一篇文字。这篇文字原载《滑州文化》,今在本公众号分享,抛砖引玉,期望更多的人加入其中,畅享发现的快乐。

此为记。

遗失历史中的滑县人之张抃

文/白马一布衣

最近在《滑县文化》公众号读到一篇文章:《被供奉在南岳庙的滑州人》。文中介绍了一位人物张抃,言为滑州人,生卒年不详,在唐安史之乱中随张巡守睢阳殉难。南宋王廷敕封忠靖王,元代又封“护国忠靖威显景祐真君”,在湖南、江西一带,受民间和官方奉祀,威名满湖湘,影响力非常大。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滑人,故乡历史上竟然出现了如此人物,大有与有荣焉之感,遂对张抃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在网上检索、研究这个人物。但检索的结果颇令我有些失望。诸多的检索结果大多言其为孝昌人,即今湖北孝感人,言滑人的结果甚少,且最古记载仅见于清人编著的《全唐诗》作者小传中。“张抃,滑人。与张巡固守睢阳,城陷,死难者三十六人,抃其一也。”这样孤单的记载,在汹涌的“湖北孝昌人”记录的包围中,显得茕茕孑立,形影相相吊,瘦弱无力。但是愈是如此,愈是激发了我对张抃这个人物探究的兴趣。

水有其源,树有其根。既然清人在《全唐诗》中言张抃是滑州人,其定有所本,有所依据。作为一个地方文史爱好者,寻根索源,乃是个人之秉性。至此,张抃究竟是不是滑县人,或者张抃究竟是什么地方人,已经并不重要了,关键是要找到这种说法的出处和源流,追寻历史的真相。

在检索各种资料,翻阅了相关方志之后,我确认了一个事实,即湖北、江西各地的南岳庙、昭烈庙、张公祠里奉祀的忠靖王张抃的确是咱们滑县人,真的是我们的老乡。

笔者首先在四库版《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五十八》作者小传中找到线索。“张抃,滑人。与张巡固守睢阳,城陷,死难者三十六人,抃其一也。宋汪应辰作庙记云:初显于湖湘间,后至江至玉山,皆祀之,碑载诗一首。”

“宋汪应辰作庙记云:初显于湖湘间,后至江至玉山,皆祀之,碑载诗一首。”《全唐诗》张抃小传这一句引起了我的注意。宋人汪应辰曾为张抃作过庙记,而这篇庙记就是《全唐诗》将张抃判定为滑人的依据。

笔者经过检索得知,汪应辰,南宋名臣,江西玉山人,是南宋初较有名望的诗人、散文家,精于义理,有《文定集》传世。搜索《文定集》,在《四库全书》收录有《文定集》。笔者在四库版《文定集·卷九》找到了《全唐诗》所提到庙记,即《昭烈庙记》。该庙记记载张抃事迹甚详,且又是现存的最早记录张抃事迹的碑文,对研究张抃这个人物来说,史料意义重大,故附录全文如下。

《昭烈庙记》:古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此盖不易之彝典也。玉山南岳行祠,旧创于普宁寺之西。绍兴癸亥,相攸卜食,得爽垲,始辟而壮丽之。侑岳秩祀之神,莫盛于张王。初,庙食湖湘,迤演江右,施及玉山,然封爵同而名讳异,或者疑焉。按唐《忠义传》,张巡、许远守一州捍天下,慷慨死难者三十六人,史佚王姓名,邈无考索。后江西宪使方师尹撰《弋阳行祠祀》云:曩效官京口,观淮阴《弃指亭记》论王始末,甚有条理。乃知王讳抃,家于滑之白马。安禄山之乱,巡、远提孤军守睢阳,筑台募勇士南霁云为将,王与厚善,同出睢阳,乞师贺兰进明。不与,俱断一指誓信。军中为之惊骇出涕。偕远,且射浮图,矢中砖,誓破贼必灭进明。未几,城陷,王等俱死之。梦其家曰:吾得请于帝,令辅南岳,为司录事。出乘轻车,迅捷如飞,掌察人间善恶,具以闻而加赏罚。吾乘此可诛不忠。未几进明遇疾,如雷之震,盖其征也。然则王之膺,帝令以辅南岳,不独表于三十六人之中,而声灵显赫,且绵绵于千万世之下,岂偶然哉。先是,唐开元、天宝间,王累举进士不第,曾有题衡州泗洲寺诗: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几程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其文章有如此者。王平生任侠,常袖举金锤以击不平。死守睢阳,气劲力锐,终始不渝。巡、远之忠义,霁云实赞成之。霁云之勇壮,王实佑助之。气节有如此者。巢寇俶扰,衡民乞灵于王。寇过耒江,遇鬻履者,皆巨足。询其故,曰:吾州兵屦也。俄,有寇见伟人,高身大纛,跃皆丈馀。寇褫魄却走,境赖以安。随处祠像,号感应太保。其威灵有如此者。是皆善德于唐也。生为精忠之臣,殁被盛德之庇,如潭,如邛,如柳,如榞,如抚,如南安、建昌,所至灵应,庙貌翚飞,不可缕数。赐额“昭烈”,则自政和乙巳始也。后南安查仲正等捐金塑像,崇奉经年。绍兴丁卯,仲正梦王坐白马挥金鞭曰:祠乃江东水绝处,香火速移他所,否则祸及兹土。觉,遂识此语。是岁春暮,远送神像并其侍从舟载沿江浒而东,卜皆不叶,至玉山,始得卜。寰邑士庶官吏远讶,奉安于邑之暖水三山,实行岳之佐也。淳熙乙未春,南安张珉等十三人复办供器来献,以备岁时供奉之需。自是水旱盗疫,无祷不应。邦人咸输财勠力,立祠于岳之东边。祠之前有泓泉漪洁,凡有疾疫,谒饮即愈。岁遇庚伏,市民斋戒徼福,辞曰收瘟。稍茹荤腥,击殴无贷。七月二十五日,相传为王诞。遐迩稚耊蒙恩戴惠者香花箫鼓,肩摩踵接,阗咽道途以答神庥,不但兹邑而已。王自政和至乾道,累封八字,是为“忠靖威显灵佑英济王”,夫人累封四字,是为“协惠懿泽夫人”。窃谓古今惟忠义之士一点英气,磅礴穹窿,生为国家柱石,死则凛凛在斗牛间。王之忠义颖拔,三十六人知其功,史佚其传,能无遗憾。然弃指之亭碑可考,异代之蒸尝不绝,有非当时诸将所能企及。岂非王之名氏,史虽不录,而褒封庙祀,不能不昭盛美以垂不朽,殆天录之以报其忠邪。然则勤事、定国、御灾、捍患,王无愧于古圣王之祀典矣。兹庙遂成,缺祀颠末,父老俾述其概,且以志邦人被福之侈。虽然王之英灵利泽固随遇而随著者也,岂独此邦而已哉。因敘大略,作诗使歌之以祀云:玉山苍苍兮玉水清,神驭来下兮众心。倾有秩斯祜兮昭声灵,沴息妖荡兮福群生。五风十雨兮保秋成,鼓腹终身兮乐升平。输诚牲酒兮荐芳馨,伐鼓坎坎兮鸣镛笙。神贶无穷兮曲直亨,欲报罔极兮摇心旌。

图片

这篇《昭烈庙记》,详细了描写了张抃的生前的英勇事迹及其成神经历,特别是其籍贯信息作了明确交待:“后江西宪使方师尹撰《弋阳行祠祀》云:曩效官京口,观淮阴《弃指亭记》论王始末,甚有条理。乃知王讳抃,家于滑之白马。”张抃乃滑州白马县人。白马即今滑县,春秋之滑国,卫之漕邑,秦置白马县,属东郡,两汉南北朝仍之,隋唐为滑州白马,明洪武七年废州置滑县。昭烈庙之忠靖王张抃是今滑县人明矣。

又张抃供奉于南岳庙,笔者遂翻阅《南岳志》。在《南岳志·卷六祠庙》中亦有《文定集》中的《昭烈庙记》载录其中。又《南岳志·卷十前献一·张抃》“张抃,邓州南阳人,家于滑之白马。任侠尚气,尝置金锤袖中,以击不平者。安禄山之乱,从张巡、许远守睢阳。又与南霁云同乞师于贺兰进明,进明弗许,二人各断指为信誓:死为岳渎厉鬼以殛进明。逾月,皆死。抃见梦于其家曰:吾得请于帝矣,命辅南岳为司徒。宋政和中,以平瑶显应封灵佑侯。又以平沅州土贼加封祐顺显灵公。建炎初,封忠靖王,庙额曰“昭烈”。后又封“忠靖威显灵佑英济王”。”依然与汪应臣所记录相同。又《南岳志 · 卷二十四·金石·  宋忠靖王碑》:《总胜集》:南岳庙有忠靖王殿,王姓张氏。案:《吴致尧碑》云:王讳抃,唐天宝间家于滑之白马。一云:邓州南阳,任侠尚气,置金锤袖中以击不平者。安史之难,张巡许远提孤军守睢阳,筑台募死士,得南霁云,以为将,因乞师于贺兰进明,进明弗许。二人誓云:以断指为信,死为岳渎厉鬼,不放进明。逾月皆死。王梦其家曰:吾得请于帝矣。命辅南岳为司徒。王讳传记不一,或讳翼、或乂、或轸、或巡、或称五代时人,今止取临淮弃指亭为实。

从以上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张抃是滑州白马人的记载有更古老的源流,最起码在南宋以前就有所记载。《淮阴弃指亭记》或是最早来源。可惜,笔者经过多方检索,没有找到这通碑文的全文及其作者。但是,张抃虽殉难于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但其成名之初始却在北宋末年政和二年被北宋朝廷封显佑侯。从常理推测,朝廷封赠古人,对其生平理应知悉一二,断不会不经过了解核实就盲目封赠古人。考上述碑记中提到的吴致尧是政和二年的进士,汪应辰是绍兴五年的进士,方师尹是南宋绍兴十八年进士。而张抃在宋政和中封灵佑侯,进佑顺显灵公。建炎初封忠靖王,乾道初加封“忠靖威显灵佑英济王”。可以说三人皆是张抃封王的时人,或者说是亲历者,三人说法理应更具有可信性。

南岳庙忠靖王张抃乃滑人应无疑问。但笔者为求稳妥,依然继续检索更多资料来佐证这件事情。《全宋文第三百二十·卷七四六六》有宋人饶端学的《昭烈庙记》其记载与汪应辰同,并且根据文后的标注可知,此文选自《湖广通志》和《黔阳县志》。检索《黔阳县志》,言饶敏学曾有《大唐义士张抃碑》传世,惜乎其碑不存,不能得睹全文。然不同时代志书,不同地方的县志,讲述了同一件事情,证据不可为不足。

另《全宋文·第三百三十五册·卷七七二三》有宋人蔡荐的《玉山昭烈庙记》。《玉山昭烈庙记》中记载了方师尹的《戈阳行祠记》是淳熙九年方师尹所作,验证了《戈阳行祠记》的真实性,并与汪应辰碑文互为印证。

忠靖王张抃乃滑人无疑。

图片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湖北孝昌人,甚至精确到孝昌县小悟乡何家湾的记载,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但是翻阅不同的地方志,仅有湖北孝感县志一家言张抃是孝感人,这不仅令人对其可信度产生怀疑。或许,咱们的老乡张抃在湖湘之间威望过隆,以至于收获了无数粉丝,爱屋及乌,将张抃当做了自己的乡人、亲人,以讹传讹,造成了错误的记载也未可知。当然,以上仅属个人推测,实际情况如何,以待博洽者考证给出答案。

关于张抃的藉贯,还有一个细节可为佐证,即同张抃一起求援,一起断指为誓,一起睢阳殉难的好友南霁云。张抃虽在史书上没有只语片言的记载,但他的好友南霁云在《新(旧)唐书》上都是有记载的。据史载,南霁云是魏州顿丘人,即今清丰或内黄人。《新唐书·忠义传》云:“南霁云者,魏州顿丘人。少微贱,为人操舟。禄山反,钜野尉张沼起兵讨贼,拔以为将。尚衡击汴州贼李廷望,以为先锋。遣至睢阳,与张巡计事。退谓人曰:“张公开心待人,真吾所事也。”遂留巡所。巡固劝归,不去。”南霁云为魏州顿丘人,张抃是滑州白马人,白马顿丘彼此互邻。从宋人碑文及湖湘相关地方志记载所知,南霁云与张抃“厚善”,所以能以身命互相托付,是为至交。如果袍泽之谊加同乡之情或使二人交情更厚。两人或自幼相识或故乡相近而情浓,有更多话题,足以增深二者感情。倘若抃为孝感人,其厚善恐怕没有白马人来的顺理成章。这点理由虽不足为凭,亦可为补充。

以上是笔者对张抃籍贯所作的粗浅分析,有不妥疏漏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正赐教。

2021年11月1日初稿

白马一布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