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上海唯一的一幢晚清会馆建筑

 zhp001007 2021-11-28
图片

在上海有这么一幢建筑隐藏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群里是不是很奇怪?它就是三山会馆,目前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会馆建筑。

图片

三山会馆,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1551号。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福建水果商人集资兴建用以聚会和奉祀天后的地方,又名“天后宫”,原址位于半淞园路211号。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沪南总部-三山会馆
图片

“三山”取自于福州的别名“三山”,福州过去因于山、屏山、乌石山三座山而得名。三山会馆是一座庙宇式的古建筑。三山会馆最初建成时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共三进,占地面积约4亩。会馆四周围墙和大门均由红砖砌筑,门额上镌刻有“三山会馆”字样。墙基嵌花岗石,雕镂花卉图案。正殿和庭院前方有一座高约2米的古戏台。古戏台东西两侧有两层厢楼。此外,古戏台上方还有多重斗拱叠成的穹窿藻井。藻井上部分呈弯形,下为八面形。会馆内大殿亦画栋雕梁,檐前有雨棚,以粗木构梁枋。

图片

过去的会馆又称“公所”,会馆的建立起初仅为提供同乡联谊、文娱、借宿之用,后来有些发展出同行商人联合的功能,属于民间对行业管理的组织。在当时,各地的商人来来往往,初到陌生的地方难免生疏,依靠“老乡”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于是会馆开始出现了。可以理解成今天的“XXX地驻沪办事处”,后来随着行业的兴起,为了避免同乡、同行的恶性竞争,于是会馆又逐步担起了行业管理的职责。

图片

一般来说会馆以同乡会馆为主,这些会馆有的为故乡来客提供客房、会议室,大的会馆还有戏楼(像三山会馆就拥有戏楼,属于规模较大的同乡会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作为同乡会馆,不仅仅是迎来送往故乡客,还有另外一个职责,那就是为客死他乡的同乡人运送灵柩,帮无力下葬的同乡人入土为安。

清末民初北京著名的会馆有李鸿章支持的安徽会馆,康有为居住过的南海会馆,谭嗣同居住过的浏阳会馆,孙中山来过的湖广会馆,以及鲁迅居住过的绍兴会馆。

图片

会馆中有一类是属于行业会馆,主要以行业管理为主任,一般都由同行较大的商家牵头,在会馆商议行业规范。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看到的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职能。三山会馆其实既是同乡会馆也带有行业会馆的属性。因福建人当时几乎占领了沪上主要的水果市场,在沪经营果桔的几乎都是福建人,故三山会馆就同时兼有了行业会馆的职能。

图片

虽然今天我们很少能看到这些会馆了,但其实在海外依旧存在大量的会馆。譬如新加坡的应和会馆,始建于1822,是新加坡最早的客家人氏族会馆;泰国曼谷的泰国广肇会馆等等。这些海外的会馆依旧发挥着联系华裔,帮助海外华人的功能与职责。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三山会馆还是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指挥部之一。1927年2月23日,成立了由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周恩来等人组成的中央特别委员会,并由周恩来、赵世炎等组成军事委员会。具体负责起义指挥工作,配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

图片

1927年3月21日,北伐军攻松江、吴江;上海的工人武装起义指挥部判断时机成熟,下达起义预备动员令。20日晚,北伐军占领位于上海近郊的龙华镇。21日,上海市总工会发布了总同盟罢工的决定。上海八十余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接着转为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和广大罢工工人一起投入战斗,切断水源和电源,向各区警署、兵工厂、电话局、火车站和驻在上海的军阀部队直鲁联军发动全面进攻。而三山会馆则作为这次工人武装起义的南市区工人纠察队指挥部。

经过两天一夜的血战,敌人最后一个据点火车站也被攻下,于22日获得全面胜利,随即召开了上海市民代表大会,成立上海特别市市民代表会议政府。上海工商学各界举行市民代表会议,选举19人组成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即上海市民政府),其中有罗亦农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10人。上海临时市政府虽然只存在了24天,但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最早由民众在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

图片
图片
图片

1949年后三山会馆曾被用作校舍。1986年,三山会馆为配合市政建设而移动了30米。2008年又进行了大修。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会馆旁兴建了上海会馆史陈列馆,和会馆一起作为世博会城市文化特色展示馆。会馆内陈列有文物和史料,展示了会馆和公所在上海的历史,同时也展出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资料,以及黄浦区的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说回到三山会馆,在当时本地的商业会馆一般被称为本帮,而三山会馆这样的外地人成立的同乡会馆被称为“客帮”,“本帮菜”一词便是连源于此。

图片

至于为何上海开埠以后有那么多的福建人,这要从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说起。1866年左宗棠奉命调任陕甘总督,于是福州船政局归沈葆桢管理。这个船政局设在福州,而沈葆桢就是福州人,所以学堂和工人主要吸收福建籍人,其中福州人的比例更高,以后这个学校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海军年官和士兵。所以当时中国海军中福建人占很大的比重是与之有关的。如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的管带以上军官几乎全部是福建人,刘步蟾、萨镇冰等也是福建人。马尾船政局是造船工厂,这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主要是船政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大部分是福州人,船厂工人则大多就地招工,他们几乎就是清一色的福州人。据统计,在1873年后,这个工厂当年雇佣工人在近2000名左右,加上管理和技术人员,其人数接近3000人。

1884年法国以“观音桥”事件向清政府开战,进攻福建水师,导致马尾的造船厂被战火损毁。船厂的工人和技师面临失业之际,有中间人介绍他们前往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后来有一个统计,解放前的江南制造局原籍福建的职工超过三分之一。这些福建来的造船厂工人多集中居住于江南制造局附近,久而久之在南市区高昌庙附近形成了一个上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福建街”,一直到解放初期,这里的第一语言便是福州话,上海话反而排在第二位。

图片
图片

三山会馆就建在这个福建街的附近,三山会馆筹建期间,江南制造局的福建职工也筹集了不少的资金。所以这个会馆虽然在当时叫“沪南果桔三山会馆“,但其实主要还是旅沪的福州人同乡会。因这里的福建人很多都是江南制造局的职工,所以三山会馆内也供奉着天后,天后也是“妈祖”的封号,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台湾、东南亚沿海华裔居民普遍信仰的女性海神。故而三山会馆又称为“天后宫”。1927年的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也有大量江南制造局的职工参加,把这里设为起义的指挥所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