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天後宫”

 還舊樓主. 2017-10-13
 
三山会馆古建筑全景
 
三山会馆砖雕门楼
 
三山会馆妈祖陈列场景
 
清人绘丹凤楼图
 
清人绘丹凤楼图
 
迎神入庙 1884年点石斋画报绘
  

    坐落在浦西世博会园区的“三山会馆”是上海仅剩的保存完整的清代会馆建筑,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山”是福州的别名,以福州城里的九仙山、闽山、越于山而得名。福建是天后的故乡,所以,三山会馆的主建筑就是天后宫,它也是上海仅剩的保存完整的天后宫建筑。4月13日,修葺一新的天后宫与三山会馆同时揭幕。

    天后在闽台一带被称为“妈祖”,是中国海上航运和作业的保佑女神,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神道之一。明代初,随着中国航海走向世界,有人统计发现,全世界供天后的场所约16000座。澳门的西文名Macao,据说就是以岛上的“妈祖阁”而得名的。

    上海濒海,海上航运和贸易促进上海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上海的许多会馆公所都供天后,上海的天后宫也是规制最高的天后宫之一。

     一、天后有30多种传说

     关于天后的传说,有30多种不同的说法。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天后是宋朝福建兴化莆田都巡君林某的小女儿,生而神异,自幼随师学道,约30岁在莆田的湄州岛羽化,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当地就有她的庙。宣和五年(1123年),中国使者路允迪率八条船驶往高丽(今朝鲜),七条船被暴雨巨浪击沉,而路允迪看见“神女降于樯而免”,朝廷知道此事后,就给莆田的庙赐“灵济”额。中国古代许多行业有自己的保佑神,也就是所谓的“祖师爷”,如伶界的祖师爷为唐明皇、染坊为葛仙翁、豆腐业为淮南王刘安、铁铺为炼丹的老君等,航海是风险最大的行业,而宋元又是中国海上航运业的发展期,没有祖师爷的保佑可不行。于是,在南宋到元朝两百多年间,天后曾十余次被加封,封号有灵惠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灵惠妃、护国名著天妃等,她的封号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不过,其最高的头衔还是“妃”——天妃。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兵击溃了盘踞在福建、广东沿海的原南明政权的残部,准备渡海收复台湾,但因海浪太大,几次渡海均未成功,云南提督万正色上书朝廷,加封天妃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并举行规模空前的祭天后仪式,据说,此后台湾海峡风平浪静,使清兵顺利渡海,二十三年,清兵攻取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标志沿海反清武装被肃清。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下“弛海禁”令,结束了从明初开始实行的禁止在中国近海开展航运和贸易的政策,中国的海上航运立即得以复苏,包括上海在内的沿海港口城市都得以中兴,同样,天后的地位又进一步提高。咸丰七年(1857年),天后被加封的封号长达62字: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众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普,保泰振武,缓福天后之神。

    今上海老城厢有“福佑路”“安澜路”,均是以天后封号得名的。

    二、上海最早的天后宫

    在宋朝,就有福建商人通过海上航运进入上海。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旅沪的福建商人醵资在上海镇东北造了一座供天妃的顺济庙,主建筑叫丹凤楼,还请时任市舶司(上海的航运管理、征税机构)的福州人陈珩题书了“丹凤楼”匾。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为防倭寇而筑城墙,顺济庙正巧位于规划筑城的位置而被拆迁了,上海名绅、城隍秦裕伯的后人秦嘉揖赶在拆庙之前把顺济庙内的楹联拓了下来,部分楹联后被重新刻到今三山会馆的天后宫大殿里,它也成为上海保存最早的楹联,陆深(明代著名儒臣,今陆家嘴即因陆氏居于此而得名)的重孙也抢先将那块“丹凤楼”匾请回家中。倭患被平息后,秦嘉揖提议,在原顺济庙所在的城墙上重建顺济庙,陆深的重孙也将自己收藏的“丹凤楼”匾归还庙里,此时的“惠灵夫人”已被加封为“天妃”,庙遂改称“天妃宫”,后来天妃又被加封为“天后”,庙又改称“天后宫”。这座建在城墙之上的天后宫的主楼叫“丹凤楼”,成为上海的制高点,登斯楼,可以远眺黄浦的春潮秋涛,也是端午观龙舟,重阳登高的好去处。于是,“凤楼远眺”成了“沪城八景”之一。

    “丹凤楼”的具体位置在今新开河人民路,这里已被建为“古城公园”,找不到任何遗迹,不过有一条叫“丹凤路”的小路,它就是“丹凤楼”留下的“非物质遗产”。

    康熙开海禁后,为了加强航运管理和贸易征税,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建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合称“四大海关”,而江海关就建在“丹凤楼”对面临黄浦江的地方,也许,人们希望海关得到天后的庇佑和保护。

     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据记载,小刀会福建义军为夺取海关内存放的二百万两白银向海关发起攻击。这次战争中,海关和天后宫均被摧毁了,不过,义军中广东帮和福建帮也为争夺这二百万两白银而内讧不断,争斗不停,这也成为了义军早早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民间祭祀行“三牲”礼

    上海是港口城市,也是移民城市。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前,上海有会馆公所30多家,到清末增至百余家,且大多数会馆公所与海上航运有密切关系。祭祀天后的风俗活动也曾是上海最隆重和热闹的活动。清代上海人毛祥麟《墨余录》中有段精彩又详细的描述:

    “我邑岁于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诞辰,先期,县官出示,沿街鸣锣,令居民悬灯结彩以祝。前后数日,城外街市,盛设灯彩。自大东门外之大街,直接南门,暨小东门内外洋行街(即今阳朔路),及大关(即江海大关,即今新开河外滩处)南北,绵亘数里,高搭彩棚,灯具不断。店铺争胜赌奇,陈设商彝、周鼎、秦镜、汉匣、内外通明,遥望如银山火树,兰麝伽南,氤氲馥郁,金吾不禁,彻夜游行;百里外舟楫咸集,浦滩上下,泊舟万计;各班演剧,百技杂陈,笙歌之声,昼夜不断。十九、二十始齐,至二十四、五日止。”

    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岁时》中也讲:

    东门外搭彩棚多,庆祝天妃圣诞过。续报庙园兰花会,花香风里听笙歌。

    可见,上海人祭天后活动规模之盛。

    中国民间祭祀通行“三牲”礼,即祭祀供品中须备猪头(可用蹄髈代替)一只,鸡一羽,鱼一尾,合称“猪头三牲”。1919年出版的《上海闲话》讲:“上海中下流有习用之一种骂人语,有有意义者,有无意义者,有不知其意义何若者,录之亦社会现形之一斑也。有所谓猪头三者,此系歇后语,下藏一‘牲’字。‘牲’字与‘生’字同音,盖凡来上海者,无不以老上海自居,而以初来上海为可耻,故凡骂人曰猪头三者,并非不堪之语,不过言其‘生’耳。然习俗相沿,今则已视为奇耻极辱之骂人语矣。盖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并未知此语之解释也。”而上海祭天后行“少牢”礼,即须备羊、猪全牲及鸡、鱼之类,档次与湄州岛祭天后同,说明上海人对天后的崇敬。

    上海开埠后,1849年,法租界在上海北城墙与洋泾浜(今延安东路)间的狭长地块上建立,位于北城墙上的天后宫大门开在法租界,祭天后的队伍必须走大门进,穿越法租界到十六铺,“通商后,华洋杂处,恐生争端”,上海地方政府担心祭天后赛会引发华洋纠纷和冲突,活动从此被禁而衰落。1853年天后宫被毁后,上海祭天后的赛会基本终了。

     四、河南路桥的天后宫

     在上海开埠的几十年后,上海一跃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在尚无铁路与航空的年代,海上航运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唯一途径,中国派外的星使(即大使)、赴外国的留学生,做生意的商人大多先到上海,再从上海搭乘海轮奔赴各国,而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讲,海上旅行又是风险最大的危险事,一旦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那不仅是丢官的事,更是丢命的事。

    上海是星使赴外的集中地,根据中国惯例,官吏不宜住到租界的hotel,但中国地界又没有安全、合适的住处。光绪五年(1879年),出使俄国的全权大使崇原“奏请于上海地方重建天后宫,并建出使大臣公所”,他的提议得到总理衙门的批准。当时,在今苏州河河南路桥北堍西侧有一块12亩的官地,这是3年前收回淞沪铁路上海火车站的土地,就决定在这块土地上分别建“出使行辕”(相对于总理衙门设在上海的招待所)和天后宫,并于1884年建成投入使用。今天的河南路桥俗称“天妃宫桥”或“天后宫桥”即源于此。从此,中国派外的星使、官员到上海后就入住此地,在祭拜天后之后再登船出国,即使回国后的星使,也会到这里给天后叩上几只响头。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美诸国以及之后的五大臣出洋,其出发前均驻留出使行辕,并于天后宫上香祈求平安。

    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扩张成功,天后宫和出使行辕的地方被划进租界,根据当时所签条约规定,天后宫仍为中国官产,租界不得干涉,是为租界内的一块飞地。其特殊性与香港的九龙城寨基本相同。于是上海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租界是列强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的殖民地,而天后宫又是在殖民地之中的属于中国政府的土地,于是,被租界巡捕追逐的中国人只要逃进天后宫,巡捕就奈何不了他们了。正是如此,上海不少在租界举行的示威、抗议活动,都是先在天后宫集中再出发的。

    辛亥革命后,原出使行辕址被重建为上海总商会机关所在地,并兴建上海商品陈列所,中国参加和入选世博会的商品或产品,均由该机构评议、组织。解放后,此地仍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总部机关所在地。而天后宫则成了道观,香火颇旺,解放后部分改为地段医院。1982年,为配合河南北路道路拓建工程,上海市文管会将天后宫的大殿——楠木殿移建到正在兴建的松江方塔公园内,并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原有的天后宫戏台则被妥全保管,择日移地重建。

     五、三山会馆的天后宫

    三山会馆建于清末,是旅沪福州人的同乡同业机构。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和福州的马尾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1884年的中法战争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马尾船厂几乎瘫痪。于是,马尾船厂的福州籍技术员、工人分批被调往上海江南制造局。据估算,清末民初江南制造局的员工中有三分之二为福州人。解放初,江南船厂的福州籍人数仍占三分之一以上。三山会馆离江南制造局很近,这里就成了旅沪福州人的同乡会馆。1927年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时,江南制造局工人是起义的主力军,三山会馆也成了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沪南指挥部,是今日仅剩的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山会馆天后宫是上海仅剩的保存完好的天后宫及戏台,大殿柱上刻有10对歌颂天后、航海对上海城市所起作用的楹联,值得细读、品赏,建议三山会馆管理处编印楹联的介绍册子,分发给游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