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曾经大修的“土铁路”,为何除铁轨外,甚至还有石、木轨道

 大运河时空 2021-11-28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很多条铁路的必经之地,因此其铁路建设的历史以及规模都在全国位居前列。不过即便是这样,河南省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还大量修建了一批“土铁路”,这些土铁路除了采用铁轨之外,甚至还使用石、木等轨道,这是为何呢?

河南省曾经大修的“土铁路”,为何除铁轨外,甚至还有石、木轨道

1955年的河南省

河南省大修“土铁路”是有着全国大背景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53年到1957年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超额完成规定的任务、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目标,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践,全国上下掀起了加快发展的热潮,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了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要求“苦干三年,基本改变面貌”。

河南省曾经大修的“土铁路”,为何除铁轨外,甚至还有石、木轨道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增多、粮食增多,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弊端已经显现。由于运输跟不上,已经影响到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于是从1958年开始就在全国各地兴起了修建地方土铁路高潮。

河南省曾经大修的“土铁路”,为何除铁轨外,甚至还有石、木轨道

山西省盂县土铁路修建现场

先是在山西盂县出现第一条“土铁路”,1959年1月,时任铁道部副部长的武竞天发现这种“土铁路”是一种投资少、造价低、见效快、运量大,解决“三区一点”(即山区、矿区、盐区及平原农副产品集中点)运输紧张的有效方法,就提出了修建土铁路的建议。到1959年底,全国已建成和正在施工的地方铁路,共计422条,6148公里。

与当时其他运输工具相比较,“土铁路”具有运输能力大、运营成本低、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并且能够节约大量劳动力。而与“大铁路”相比较则具有用料少、造价低、容易办、建成快、适于遍地开花的特点。对于土铁路群众歌颂说:“千人挑,万人抬,铁路一通幸福来”。

河南省曾经大修的“土铁路”,为何除铁轨外,甚至还有石、木轨道

1960年底的河南省地方铁路汇总图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从1959年开始大修“土铁路”,到年底共修建土铁路45条,长达190公里。到了1960年底,全省“土铁路”建设呈现出多路并进、多种样式并存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一些土铁路:

1、杞县至兰考的木轨“铁路”

杞县至兰考修建的木轨路,全长三十二公里,于1959年11月17日正式动工,1960年1月3日建成。这条木制轨道的“铁路”全长62华里,枕木1.3公尺、道木2公尺、轨距80公分、道木距离1公尺。车头由一个汽车头改装,拖车长3公尺,宽1.5公尺,行车速度每小时四十华里。

河南省曾经大修的“土铁路”,为何除铁轨外,甚至还有石、木轨道

原始木制轨道运输

2、焦作各钢铁厂自建的7条土铁路

从焦作市焦南、焦北等5个钢铁厂,修建焦南到红砂岭、焦北到毛叉等7条轻便铁路和土铁路,共长74华里,日运矿石数量4000吨左右。

3、临汝千里石轨“铁路”

临汝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建石轨道运输,1959年底到1960年初,全县出动2万多人,在广大田间、水利建设工地、工矿区、畜牧场,建起石轨道1193里,使3个人民公社、35个生产大队基本上实现了石轨运输。

4、洛阳至关林小铁路

1960年4月20日,洛阳市兴建14.1公里的洛(阳)关(林)小洋铁路,把洛阳市区和关林钢铁厂联接起来。

河南省曾经大修的“土铁路”,为何除铁轨外,甚至还有石、木轨道

来自网络上的土铁路图片

5、金平小洋铁路通车

信阳地区的第一条小洋铁路金(牛山)平(桥)铁路,经过四个月紧张施工,1960年4月正式通车,这条铁路长22.5公里,每天运货量7000吨左右,不仅解决了金牛山矿区至信阳钢铁厂的矿石运输问题,还担负沿线的农副产品的运输任务。

6、宜阳钢铁厂到黄坡铁矿土铁路

宜阳钢铁厂到黄坡铁矿的土铁路长5.5公里,使宜阳县钢铁厂、炼焦厂、煤矿和两个开矿点整个连接起来。钢铁厂需要焦炭、矿石和其他物资可由铁路运输,生产出来的钢铁可以运到洛宜公路。

河南省曾经大修的“土铁路”,为何除铁轨外,甚至还有石、木轨道

7、沁阳土铁路

沁阳县沁(沁阳县城)泉(甘泉)土铁路,1960年2月份通车,至5月份,完成货运量3450多吨,客运6000多人次,有力地支援了钢铁生产。

8、新乡地区的600公里土铁路

新乡地区共建设地方铁路总长600多公里,制造和改制的火车头35部,车皮2325辆,修建火车站10处。全区60个厂矿、11个火车站、4个航运码头实现了矿山通铁厂、煤矿通车站、车站通码头的“三通”。

9、密县(今新密)的石轨道、陶瓷轨道、木轨道等土铁路

密县在各个钢铁基地和部分水利工地中建起土铁路26.6里;在石料丰富的地区建起了石轨道208.1里;在9个陶瓷厂和附近养猪场建起瓷轨道、耐火砖轨道86.8里,各公社和部分砖瓦厂建起木轨、砖轨251里。从而使全县500多个大小厂矿、部分水利建设工地及生产大队,基本上实现了轨道化运输,全县平均日运各种物资51000多吨。

河南省曾经大修的“土铁路”,为何除铁轨外,甚至还有石、木轨道

虽然表面上的数据和总结看起来很好看,土铁路在全省呈现遍地开花、欣欣向荣之势,但也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土铁路的建设中有很多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而仓促上马各类土铁路的情况,要数量不要质量和赶时间完成任务的思想严重,各条土铁路标准低、科学性差,也就造成这些土铁路的生命力不会太长。哪怕是随后这些土铁路“升级版”的地方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建设标准及运营规范,但也在运量小、速度慢、标准低、安全性差等原因败给了越来越发达的公路运输,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的那些各种形式的“土铁路”到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