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性待考,良性应考

 新用户1606Lek8 2021-11-29

若你要问当下学生最在意的事是什么,考试定会是热门答案。考前,学子卷入焦虑的漩涡,埋首于复习资料,争分夺秒,寝食难安;考后,同一张试卷,既可将人打入悲伤牢笼,又可携来千里快哉风。同一张榜单,张贴的是一些人的春风得意,又或是另一些人的灰心丧气。我不禁疑问,我们对待考试的态度是否错误呢?古有范进陷入科举泥沼,一朝高中终成疯;今有学子寒窗苦读,困于考试终成误。考试所滋生的唯分数论的狭隘观念形成了不良风气。为了取得不错的分数,有学子为了不负期望,伪造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举家欢庆奔走相告之时,才发现通知书竟是伪造所得;各科答题套路成为人人争走的“捷径”,本应是灵活思维的数学变成了生硬刻板的题型背诵,本该是畅抒情思的作文变成了套模板的填字游戏;各大补习机构层出不穷,各类试题令人挑花了眼,它们夺去了学生的活动实践时间,甚至将学生变成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机器;甚至有些考生冒着风险于考场上行作弊之事。卷卷卷,试卷书尽喜悲;考考考,分数化为枷锁。但你断定考试就是一种不良制度吗?这样未免有失偏颇。对于个人来说,考试是上进心的保障。考试如一面镜子,可以体现努力的成果,也可以揭露懒惰消极恶果。我们在这面镜子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弱点,更新自己的学习状况,从而常怀上进心,避免“躺平”心态。同时,考试锻炼个人的能力。考前,归纳复习的技巧得以训练;考中,冷静从容的能力得以锻炼;考后,总结反思的水平得以提升。不仅如此,对于国家来说,考试如高考,为国家选取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既然考试优点颇多,怎会滋生不良风气?其因有二。一是对待考试的错误心态。考试制度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对于考试的过度重视,赋予了考试本不具备的强大力量,最终反作用于我们自身,而这些作用常带来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归根到底都是对待考试的错误心态。二是教育者的错误引导,某些教育者宣扬着考试至上,应试教育,更催生了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们该如何理性待考,良性应考呢?对于教育者来说,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采用正确的教育手段。教育是润物无声的熏陶,是春风化雨,丝丝温润心灵。而不是狂风暴雨,急于成绩,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在短时间内固然可以取得佳绩。但从长远看,学生只是如“填鸭”般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享受知识。这样的学习,一旦离开考试的束缚,定不能长久,甚至有可能导致厌学情绪。且对于成绩的过分重视,往往会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品行能力教育。因此,教育者应重视点滴细节,培养良习及对知识的热爱,引导学生良性待考。回归“育人”,而不是“应考”。

教育者正确引导就够了吗?并不是,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做到理性待考,良性应考的关键在于考生自己。常言道:“学生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这里的学习是广泛的概念,包括学科学习、品行养成、能力培养等等,几乎涵盖生活的每个角落。但很多人把它曲解成狭隘的考试。“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理性待考,良性应考,第一步就是认清考试只是学习中一小部分内容的片面体现。薄薄试卷不能承载厚重生活,一考不能定终生,但学习是终生的。若舍弃积极学习,一味追求应试,不正是本末倒置,以偏概全吗?我们真正该做的,是于生活中广泛学习,全面提升,重视知行合一。同时,充分利用考试,保持上进心,锻炼自我能力。

以上所述,仅是对于过分重视考试的现象的思考,不能过分重视考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漠视考试,消极应考又何尝不是关于考试的另一种极端心态?唯有做到理性待考,良性应考,方能体现考试真正的意义。

推荐语 理性待考,良性应考。客观理性批判了考试受风气影响而带来的优缺点,以及过度重视考试而催生出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对教育者和学生的建议,最后重申自己观点“理性待考,良性应考。(尹海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