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飞凡

 倦鸟依林 2021-11-29

汤飞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曾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21年汤飞凡从湘雅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被推荐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1929年回国,先后担作上海中央大学副教授、上海医学院教授;1935年赴英国国立医学院研究所进修;1937年回国,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处处长;1950年任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汤飞凡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的研究。

人物生平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汤飞凡出生于湖南醴陵汤家坪,12岁到长沙读中学,后进湖南甲种工业学校。

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25年,被推荐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

1929年,学成回国,先后担作上海中央大学副教授、上海医学院教授。

1935年,赴英国国立医学院研究所进修。

1937年,学成回国,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处处长。

1950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同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所长。

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8年9月30日,在所谓"拔白旗"的运动中受辱,自缢身亡

1979年,原卫生部为其平反昭雪。

科研综述

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最早研究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汤飞凡和秦瑟利用砂棒滤器、普通离心机等简单设备,用物理方法证明了病毒是可过滤的、能离心沉淀的、能自我复制的、有生命的颗粒,是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他们还研制成第一代微孔滤膜(火棉胶膜),并用它测定出各种病毒的大小。

20世纪30年代,他在上海和中国眼科专家周城浒合作,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自我试验,以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发表了《沙眼杆菌与沙眼之研究》的论文,否定了当时由日本学者野口矢提出的"沙眼杆菌"的发现。

1938年,汤飞凡带领工作人员成功地回收利用废琼脂,采用乙醚处理牛痘苗杂菌,改良马丁氏白喉毒素培养基。

1943年,指导研究人员用自己分离的中国菌种,生产中国首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有关人员赶制出10万份牛痘疫苗,支援解放区。后来改进生产方法,制出大批优质牛痘疫苗,推动了全国规模的普种牛痘运动。

1950年,察哈尔北部鼠疫流行,他带领一个突击小组,赶制出中国自己的鼠疫减毒活疫苗。后来,为防止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他承担对黄热病疫苗的研制工作,领导易有年等解决了病毒毒力变异问题,并制成中国自己的黄热病减毒活疫苗,为1960年天花病在中国国内绝迹做出了贡献。

1951年,汤飞凡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草案)。中国从此才有了生物制品质量管理的统一体制。

1954年以后,汤飞凡致力于对沙眼病原体的研究。此项研究,从19世纪末以来,即有细菌病原说和病毒病原说,但都未能得到证明。1955年,他和助手黄元酮一起,经过几百次试验,终于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和链霉素抑菌的方法,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他将沙眼病毒接种在自己的眼里,结果引起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随后又从自己眼里分离出这株病毒。1956年,他发表分离沙眼病毒成功的报告,得到世界医学界的承认,被誉为"汤氏病毒",并推动了对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病原的研究。由于有了病原体可供系统研究,微生物学界才正式确定沙眼与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同属于介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从而在微生物分类学中又新增添一个衣原体目,沙眼病原体被命名为沙眼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分离成功后,汤飞凡将研究重点转向当时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威胁极大的麻诊和脊髓灰质炎。1954年J.F.恩德斯(J.H.Enders)发表了用组织细胞培养分离麻疹病毒成功的报告。汤飞凡认为这是病毒方法学的一个突破,必须尽快掌握它。1955年,他就领导闻仲权开始建立了人胚和猴肾细胞的组织培养。1958年,在他的指导下吴绍元分离出中国第一株麻诊病毒M9。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的建立,不但使麻疹病毒分离成功,而且为制造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疫苗奠定了基础。

  • 学术论著

汤飞凡先后发表论文44篇,翻译美国秦瑟教授著作《秦氏细菌学》。

1 Zinsser H,Tang Fei-fan.Studies in ultrafiltration.JExperim Med,1927,46(2):357-378.

2 Ward HK,Tang Fei-fan.A note on the filtration of the virus ofherpetic encephalitis and of vaccinia.J Experim Med,1929,49(1):1-4.

3 Zinsseer H,Tang fei-fan.Further experiments on the agent of herpes.JImmun,1929,17:343.

4 Tang FF.Centrifuge experiments with the virus of vaccinia.JExperim Med,1930,51(6):859-866.

5 Tang FF.An attempt to isolate bacterium granulosis noguchi fromcases of trachoma.Natl Med JChin,1930,16(1):68-74.

6 Tang FF.A preliminary note of a filtrable virus from a patient withmumps.Natl Med J Chin,1931,17(3):360-367.

7 Tang FF.Adsorption experiments with the virus of vaccinia.J Bact,1932,24:133-143.

8 Tang FF,Wei H,Mc Whirter DL,EdgarJ.Studies on the virus ofpleuro-pneumonia of cattle.Trans.Ninth Congress Far East.Assoc Trop Med,Nanking,1934,259-261.

9 Tang FF.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etiology of trachoma.ChinMedJ,1934,48(9):839-846.

10 Tang FF,Liu SH,Kau LS.A case of glanders inmen.Chin MedJ,1935,49(3):248255.

11 Tang FF,ChouCH.Studies on the relation of bacterium granulosisto trachoma.JInf Dis,1935,56:246-272.

12 Tang FF,Wei H,Mc Whirter DL,EdgarJ.An investigation of thecausal agent of bovine pleuropneumonia.J Path Bact,1935,40:391406.

13 Tang FF,Wei H,EdgarJ.Further investigatio n on the causalagent of bovine pleuropneumonia.J Path Bact,1936,42(1):4551.

14 Elford WJ,Andrewes CH,Tang FF.The sizes of viruses of humanand swine in fluenza as determined by ultrafiltration.BrJ ExperimPath,1936,42(1):51.

15 Tang FF,Elford WJ,Galloway IA.Centrifugation studies:IV.themegatherium bacteriophage and the viruses of equine encephalomyelitis and louping ILL.Br J Experim Path,1937,43:269.

16 Tang FF.Recent advance in the study of filterable viruses.JClinMed,1937,2(2):75-89.

17 Tang FF,Wei H.Morphological studies on vaccinia virus cultivated in the developing egg.J Path Bact,1937,45(2):3173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