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计偶得:摊余amortized、费用、应付与支付、递延所得税deferred

 gzcpalgvwf5dya 2021-11-29

    很早就想写关于会计的话题。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在学生时代对会计技术层面的纠结、困扰,对分录和公式死记硬背,走了不少事半功倍的弯路;另一方面是如今虽已离开课堂,也不是会计或审计从业者,但在工作实务中也逐步体悟其中滋味。

    所以,比起过去看到会计的愁眉紧锁,如今真是从容不少。作为报表使用者,从投资视角,跳出来,对会计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摊余成本、费用、应付与支付,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这三大坨绝对是不少初学者的拦路虎。网络上好多解释文章洋洋洒洒不知所云,甚至为了应试编了不少顺口溜,其实这些充其量仅是纸老虎,得想通才能真正掌握。

 全文约3600字,开始吧!


写在最前:真正的难点是什么

    真正的难点在于理解会计是一种语言体系,更是一种思考框架。

    会计绝不是对某主体的一个“记账”——支付宝流水、银行流水、话费通话记录只是现金流记录罢了。这里的信太凝练了

    会计也不是事无巨细的对主体的全部描摹——尤其是那些过于个性化的、无法量化的、虚幻的、不好同别人比较的。否则信息太斑杂。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句话在术的层面只是会计语言书写的语法,但从道的层面体现了会计思维从一维的高度凝聚的现收现付到二维的权责发生制下的信息展开。

    会计语言、准则、体系与框架绵延至今并不断发展,其生命力就在于从二维的高度尽可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承载的信息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刚刚好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真实面貌。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

    核心:摊余成本=从实际利率视角,该资产或负债实际的价值=从资产定价估值视角,该资产(或者负债)的估值。即两种思路,实际利率和理论定价。

    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债券为例。首先看是债券投资持有人,还是债券发行人。前者是资产,后者是负债

    按发行人为例。本金principle100,票息5%即5,3Y,每年年底付息,最后一年末还本付息。YTM实际利率=6%,募集资金97.33(初始PV)。求每年的摊余成本。

思路1:实际利率:到底还欠多少钱

    找出实际利率,计算实际融资费用。第一年末实际费用97.33*6%=5.84;

    假设年末不付票息,就继续利滚利下去。即97.33+5.84(即97.33*1.06)作为第二年年初本金继续6%滚一年;

    但因为付息了5元,即还了一部分债务,那么下一年的基础就是97.33+5.84-5=98.17(或97.33*1.06-5)

    98.17就是年末发行人实际欠债,这就是第一年年末的摊余成本

    在此基础上继续下去。 第二年年末,98.17利滚利98.17*1.06,继续还5,那么摊余成本为98.17+98.17*0.06-5=99.06。

思路2:理论定价:说来说去不就是折现

    所以,初始pv=97.33

    第一年年末,付完息了,剩余现金流5,105两期,折现率6%。pv=98.17

    第二年年末,同理,折现pv=99.06

    无话可说,无需多说。

    思路1基于实际利率的业务本质,思路2是基于折现定价的技术路线。两种思路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建议思路1为主,思路2作为验证为辅。

应用1:摊余,摊什么-摊discount与premium

    那摊余成本的摊余是何意思?

    从思路1可以看出,折价发行债券的初始募集资金小于100,这个差额即尚未摊销的差额2.67, 100-97.33。

    每一期摊余成本逐步变大,就是因为折价发行实际利率6%大于票面利率5%,发行人实际承担的融资费用大于表面支付的票息支出。所以债务不断累计,每期费用也在增加,摊余成本不断增加,滚雪球越滚越大,向着100不断靠近。

    那么如何定义摊余成本与100之间的差呢?定义为未摊销的利息调整余额(unamortized discout

时间
摊余成本
amortized cost
尚未摊销的利息调整余额
(会计分录为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unamortized discout
二者之和100
初始
97.33
2.67
100
第1年末98.17
1.83
100
第2年末99.06
0.94100

也可以详细拆开计算unamortized discout

时间
实际利息费用
interest expense
已摊销的利息调整(会计分录为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amortized discout
尚未摊销的利息调整余额
(会计分录为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unamortized discout
初始
-
-
2.67
第1年末
97.33*6%=5.84
5.84-5=0.84
2.67-0.84=1.83
第2年末98.17*6%=5.89
5.89-5=0.891.83-0.89=0.94

应用2:规律小结

    折价发行债券

    所以有discout,债券的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不断增加靠近100, 尚未摊销的折扣unamortized discout不断减少,二者之和为100。

    实际利率YTM大于票面利率coupon,利息费用Interest expense大于票息支出(payment),利息费用Interest expense不断增加,已摊销的折扣amortized discout不断增加。

    溢价发行债券

    所以有premium,债券的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不断减少靠近100, 尚未摊销的折扣unamortized premium不断减少,二者之差为100。

    实际利率YTM小于票面利率coupon,利息费用interest expense小于息支出payment,利息费用Interest expense不断减少,已摊销的折扣amortized premium不断增加。


费用expense、应付payable 与支付payment

思路1:数量上的联系,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勾稽

    期初的interest payable+当年interest expense-当年interest payment=期末interest payable。 

    △应付利息payable+实际付息payment=利息费用expense

    应付利息payble减少,意味着费用expense小于利息支出payment; 反之,应付利息payable增加,意味着利息费用expense大于利息支出payment.

思路2:逻辑上的区别,权责发生制与现收现付制的区别

    费用expense:会计权责发生制视角下认为企业承担的费用

    支出payment:现收现付制中现金流的真实支出

    应付payable:过渡桥梁,expense转化为最终payment的时、空错配的过渡。

    企业有一笔长期贷款,每年12月1日付息一次。

    尽管付息日才会支出真金白银付出利息,但会计角度看,贷款期间每天都会承担利息费用,都会有应付利息。

    也许对于企业融资部而言,付息日那天准备好现金,做好头寸管理就OK了;但对于老板、股东、管理者、外部投资人等报表使用者而言,随时需要了解企业的真实融资情况和成本,不能因为还没付息就不体现在报表中吧?

    又如三家企业,不同资质,同时发行债券募资。假设票息3%、期限、还本付息方式等完全相同。

    但三家企业实际募集资金能一样吗?假设分别为溢价的(实际利率3.5%)、平价的(3%)、折价发行的(实际利率2.5%)

    日后每一次利息payment,三家都是一样的。(票息)

    但对应的expense,各不相同。(实际利率)


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deferred   

思路1:会计与税法的对立    

    承接上面的费用expense与支付payment,二者差别是权责发生制与现收现付制的区别;递延所得税的出现,就是为了调和会计视角和税法视角对税费的区别。

    会计视角对应“所得税费用”,税务视角对应“应交税费”,二者的差异就是靠递延所得税调和。

(当然深入学习可知,不是所有递延所得税对应的都是所得税费用,也可能是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等,此处对应最普遍的情况。下同。

    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视角认为本期税只有100万,税务认定应交税费500万,400万就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会计视角认为本期税只有100万,税务认定应交税费10万,90万就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所以:

    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

思路2:会计与税法的统一

    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资产,即一项资产,但是未来某一天才可能是真正的资产;所以递延所得税资产着眼于未来的得利,暗示着目前短暂的受损,太保守谨慎了,所以要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来自我补偿、加加油门;

    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负债,即一项负债,但是未来才会导致利益流出;所以递延所得税负债着眼于未来的受损,暗示着目前短暂的得利,也就是目前太激进太冲动了,所以要加上递延所得税负债自我审慎、踩踩刹车

    所以: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or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思路1强调矛盾的对立:两套计算税费的规则,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正是二者的差异;

    思路2强调矛盾的统一:税法现在多交的税,将来会还回来;现在少交的税,未来也逃不了。

    思路1是单期的、直接的、偏线性的,思路2是跨期的、迂回的、资产负债框架下的。

应用1:具体实务的公式法

    对于资产类科目,找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税法的计税基础;资产账面大于计税(运用前述思路:现在税交的少,将来迟早要补交税),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账面小于计税(多交了税,自我补偿),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相等,则不确认递延。

    对于负债类科目,找出负债的账面价值和税法的计税基础(此处注意税法计税基础=账面价值-负债未来可抵扣的金额,即规定);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也即未来有可抵扣的金额,即未来流入的资产),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会计上负债偏小,过于激进,踩踩刹车),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应用2: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期间变化

    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用会计分录的视角。

    以资产为例。首先计算期初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其次,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从分录视角,很容易理解为所得税费用减少(贷方)。


写在最后

    问题讨论完了。

    总结下:本文分享了我对会计三组问题的理解。

    摊余成本可以理解为实际利率,也可以理解为资产估值。并总结了一组规律。

    费用expense、应付payable 与支付payment,既有数量的勾稽,也有逻辑的区分。

    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本质上是会计和税法的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术的层面不足为虑。

    道的层面请反复吟唱:会计是一门语言,一种二维的思考框架,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了解会计主体不多也不少的信息。

    引一句我们都曾学过的话,作为结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