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翘败毒散治疗带状疱疹经验

 阿建2xrt3xp2dw 2021-11-30

直接上干货

①连翘败毒散方:连翘15g,山栀10g,元参12g,黄芩12g,羌活10g,防风10g,桔梗6g,柴胡10g,薄荷10g,升麻6g,牛蒡子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②随症加减:肝经热盛者加龙胆草10g。肝郁重者加川楝子、丹皮各10g。脾虚湿盛者加苍、白术各10g,云苓15g。小便赤热者加车前子10g,疱疹后期气滞血瘀疼痛不止者加三棱、莪术各8~10g。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6g。有外感症状者加荆芥、防风各10g。疱疹色红痛重者,加连翘15g,山栀10g,元参15g,牛蒡子10g。老年人气阴虚言语无力伴口干渴者,加党参10g,沙参15g。③此为汤剂,每包药煎2次,药沸后用温火煎15~20分钟,把药汁倒出,再继续煎煮15~20分钟。每日服2次,每次服200毫升,坚持服2周,如果2周后仍未痊愈,继续服1周。如果2周后基本痊愈,但有微痛者且疱疹已结痂,则每日服药1次,每次200毫升,服1周即可。有些老年人,病程稍长的服2~4周还未痊愈,疼痛不断,应改用每日1次,每次200毫升,因此方毕竟是寒凉方,过多地服用恐伤脾胃,再服用了2~3周以后,汤剂中需加生姜2~3片,以防胃寒,或改用中成药,连翘败毒丸,早晚各6g,温开水送服,中成药力量稍和缓一些。

【临床疗效】

治疗62例,有效59例,其中显效快40例占64.5%,显效慢19例占30.6%,无效3例占4.8%,总有效率为95.2%,50岁以下患者23例,其中19例病程在2周以内,4例病程在3周以内。50岁以上患者39例,其中有21例病程在2周以内,13例在3~4周之内,2例在3个月内痊愈,还有3例无效后改用西药治疗。

【治验点评】

带状疱疹多发生于春秋季节,是以成年患者为多见的一种常见病,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在婴幼儿中,引起原发感染,即为水痘。病毒感染后,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神经或脑神经的神经节的细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神经到达皮肤,引发感染即带状疱疹。患原发水痘后,能再发带状疱疹,但带状疱疹发生后,很少复发。本病的病机是由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妄动,脾经湿热内盛,外溢皮肤而生,偶因兼感毒邪以至湿热火毒,蕴积于肌肤而成。年老体弱的人常是因为血虚肝旺,炽热毒盛,气血凝滞不通,导致疼痛剧烈,日久才能消失。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记载也很多,临床称之为“蛇串疮”“蜘蛛疮”“缠腰火丹”。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发病时皮肤上有红斑水庖,累累如串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叫缠腰火丹。蜘蛛疮是带状疱疹的别名,临床上因成簇的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如蛇行而得名。本病的发病特点是常突然发生成簇的水疱排列成带状,沿一侧的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伴有刺痛和肿大。连翘败毒散方选自《伤寒全生集》,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主治伤寒汗下不彻,邪结耳下的硬肿,名曰“发颐”。此方重用连翘,连翘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散结,消痈散结的力量最强,被称为疮家要药。此方药由三部分组成,清热解毒散结滞;透毒外出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中的连翘、山栀、元参、黄芩四药共同清热解毒散结,山栀善清心肝经之热,元参解毒散结又能滋养阴液,黄芩善清肺热而通大肠,使毒邪外出,利于疹退。羌活、防风、桔梗、解表开通腠理,给邪又一出路,柴胡和解少阳,透半表半里之邪,又能疏肝理气,此病的病机正是肝气郁结而成。上药合用尤适于临床所见疱疹红赤灼热刺痛,咽干口苦,烦躁易怒,属于肝经热盛的患者。方中薄荷、升麻、牛蒡子都能透疹使毒气从皮毛而解。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止痛祛瘀,非常适用于老年人出现的气滞血瘀疼痛不止。临床所见的疱疹色淡,疱壁松弛易溃破渗水,腹胀属于脾虚湿盛患者,方中宜加白术、云苓各12g。此病的证型以肝经热盛,脾虚湿盛为主。但在临床中病例往往虚实夹杂,内外因兼有,既有内热的内因,又有感邪的外因,临床遇到此病症很难按型所分,经过长时间临床摸索和经验的总结,在清热解毒的方药中进行了多次筛选,有些方药清热解毒力量较强,但不能透毒外出,有的方药透散力强但内清力弱,经过反复应用定连翘败毒散为基础方,此方既能内清又能外透,还兼活血止痛。此方药的组成功用与带疱疹的病情相符,所以治疗效果明显,治愈率较高,见效较快,使病人避免了每日到医院输液的不便和路途之苦。此方我在临床中经常应用,疗效确实,今把它介绍给各位同人,并希望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学习交流及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