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儿子沉迷游戏不上学,和爸爸关系又差该怎么办?

 扶禾心理教育 2021-11-30

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01

学生背景

Z同学,16岁初三男孩,入学扶禾心理教育6个月。

 关于学习

学习没有热情、没有动力,没有坚定的信念,遇到问题容易退缩逃避,不肯去学校学习。

沉迷游戏

初二开始沉迷游戏、不去上学,曾经在一所军事化学校呆过10个月。

初三上了几个月,寒假期间再次出现沉迷问题,无法控制。

家庭关系疏远

Z同学感觉父母不能很好的理解自己,缺乏共识。

对于母亲的依赖感较强,遇到问题习惯找妈妈,自己想做的事情也需要让母亲去安排。

Z同学与父亲关系的疏远、甚至是敌对,认为自己闹脾气的原因是没有办法接受父亲讲话的方式,只要父亲讲话好听一些,自己也是能够克制住情绪的。

无目标,无方向

无心向学、 学习缺乏目标/生涯规划不足,学习缺乏目标,自制力薄弱。

价值观模糊,对自己人生追求没有明确方向,目标模糊。

15天的观察和测试

  • 无心向学

  • 家庭关系疏远

  • 价值观模糊

  • 学习缺乏目标/生涯规划不足

  • 沉迷游戏

  • 情绪管理不足

02

咨询分析

Z同学为什么会在读初二第一学期染上网瘾?

外因是初二年级的学习难度增大,在学习方面得到的满足感、快乐感降低。

内因一方面Z同学正值青春期阶段,随着生理的变化发育,心理变化也随之产生,越是家长不给做的事情,越想去做。

尤其是进入中学阶段之后,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也相对显著,青春期阶段个体情绪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

因此,在遇到特定事件,尤其是自我内在长期压抑的那部分内容,被激惹后,就很容易产生毫无征兆的暴怒行为。

内因的另一方面是Z同学从小的家庭教育理念影响,没能在相应的年龄给到相应的责任,大部分的事情是家长安排好的,导致Z同学的心理年龄没能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成长起来,思想较幼稚,对学习目标、人生目标的追求缺乏内动力,喜欢沉浸在虚拟网络游戏世界里。

因为网瘾的出现,导致家庭关系疏远,学习成绩下降。

介入目标

  • 认识自己目前存在的状况;

  • 认识沉迷游戏的危害;

  • 激发自主意识,尝试开始做自我反省、自我探索和自我负责。

介入策略(尤其是前期阶段)

  • 建立平等、真诚、合作的咨询工作关系;

  • 在咨询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先从侧面引导Z同学认识自己、认识网瘾;

  • 以开诚布公的方式,和Z同学一起面对存在的状况,并引导其做出正确选择。

03

调整历程

一对一心理辅导

首先前期咨询主要集中在网瘾的戒断,以及个案家庭教育理念的调整,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探索。

其次,着眼于学习动力的提升以及价值观念的调整,对Z同学的成长经历的挖掘与梳理,探索Z同学日常行为方式出现的根源性原因,及其对于现有核心问题的解决。

最后,通过心理辅导帮助Z同学认识到自己在冲突性事件中存在的自身问题,认识到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以及出现这种行为的心理根源,帮助Z同学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问题解决途径并非只有一种。提高Z同学问题解决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巧,同时认识到冲动的后果,以便之后更好的理解人际关系,与同学能够继续和睦相处。

介入目标

  •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 清晰自我认知

  • 认识网瘾

  • 调整家庭教育理念、改善亲子关系

  • 改善人际关系

介入策略

  • 角色扮演

  • 摄入性会谈

一对一学习力培养

Z同学态度端正,配合教学,能认真完成每节课的学习内容,作业完成认真,对于不懂的能及时提问。

1、鼓励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2、找准定位,预设合理的期望值,

3、拒绝攀比,发现孩子的潜力所在

4、寻找触发低情绪的诱因,跳出情绪困境

5、利用培养兴趣的方法激发好奇心,从而建立新的动机(培养情操的事情,可以提高你的求知、审美能力,例如读书、书法等)

6、培养孩子成就感(做一下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成功、培养成就感,从而激发兴趣。)

行为习惯训练

1、树立规则

一方面,帮助Z同学树立规则意识,认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加强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并进行实时监督。

另一方面,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

2、挫折教育

给予Z同学体验挫折教育(例如篮球比赛、中国象棋比赛等)、生命教育(例如生命教育影片观赏、故事分享等),提升Z同学的性格的坚韧性,对胜利、对成功的渴望度。

3、习惯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会让孩子的一天张弛有度,节奏有序,做事和思绪稳定。

对Z同学的“拖延”(懒散的习惯)进行交流,开始学习《拖延——防止因拖延坏事》心理辅导专题,尝试解决Z同学“拖延”的不良习惯,培养学习任务的规划、时间管理能力。 

4、人际关系训练

尊重个体差异,利用同伴关系,增加娱乐内容,在个体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其社会功能。

 引导Z同学学会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和同学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兴趣爱好培养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兵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1、戒除网瘾

  • 戒断,限制手机的使用;

  • 拓展Z同学的兴趣爱好,转移对网络的注意程度;

  • 对一些陪伴与关怀,从内在填补Z同学需要;

2、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3、培养严谨的思维

从培养孩子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4、增强意志力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04

后期回访

离校反馈

1、网瘾方面

现实层面来讲,在校期间没有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供使用,因此,这一维度上已基本戒断;

心理层面来讲,有了自己的业余爱好,对于网络的需求程度有所降低,也能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自认为、会合理把控用网时间;

2、学习动力方面

Z同学基本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较为清楚的规划,明白学业对自己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对学习的态度有所转变,能够自觉安排学习;

3、亲子关系方面

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自身行为表现的心理根源,以及该行为模式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自己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也愿意承担一些家庭责任。

后续家庭教育建议

1、网络方面

客观对待网络,拓展Z同学兴趣范围,巩固现有效果,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防止为了跟同伴有共同的爱好,再次反复陷入网络;

2、学业方面

Z同学能够清楚认识自己当前学业水平,对未来也有一定的认识,还需家长多一些指导与支持,尤其对Z同学自身想法,多一些理解与肯定,个体在被肯定与被尊重的心理环境下,才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能;

3、亲子关系方面

父母双方都必须做出调整,父亲的赞美与肯定对于男孩子男子气概,以及责任意识的养成有深远影响。

日常观察中能够发现,Z同学内在还是有一定担当,只是没有能量或者机会将之表现出来,由此,母亲需要适当的放手,給与孩子作为男性角色去承担一些责任的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