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奢侈报-下

 祥宏讲夷坚 2021-12-01

宋代段子:在中国文化里有两种明显区分的文化元素:一种是农耕的;一种是游牧的(也包含海洋的)。农耕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道德就是“节俭”,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虽然靠天吃饭,强调的是确定性。

【原文】

又有郭信者,京师人。父为内诸司官,独此一子,爱之甚笃,遣从临安蔡元忠先生学。信自僦一斋,好洁其衣服,左顾右眄,小不整即呼匠治之。以练罗吴绫为鞋袜,微汙便弃去,浣濯者不复着。黄德琬以绍兴已卯赴调,适与之邻,每劝之曰:“君后生,未知世务,钱财不易得,君家虽富,亦不宜枉费。日复一日,后来恐不易相继耳。”信殊不谓然。

隆兴甲申冬,黄再入都,因访亲戚陈晟,见信在焉。为晟教幼子,衣冠蓝缕,身寒欲颤,月得千钱,自言:“父已死,尚有田三百亩,家资数千缗,尽为后母所擅。一夕径去,不知所往。素不识田畴所在,无由寻索也。”黄与数百钱,捧谢而退。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洞庭走沙||真州异僧-上||张相公夫人||王嘉宾梦子||宋都相翁||榕树鹭巢||李婆墓

【白话语音文字版】

还有一位叫郭信的,他是京师(东京汴梁)人,父亲是朝廷内诸司的官员。他是父亲的独子,深得父亲溺爱,把他送到临安(今杭州),跟着蔡元忠先生学习。郭信自己租了一间斋房,他喜欢清洁平日的着装,整天左看右顾穿的衣服,看到有不舒服的地方当即就会招来裁缝整治。他的鞋袜都是练罗吴绫这些好丝织品做的,稍微弄脏一点就扔了,洗过的服装就不穿了。

黄德琬在宋高宗绍兴已卯(绍兴五年,1135年)来到都城临安调官,住的地方正好跟这位郭信相邻,每次见到郭信就劝他说:“你呀还年轻,涉世太浅,要知道钱财哪儿那么容易得到?你家里虽然富有,但也不该随便浪费。日复一日这样下去,恐怕以后会有苦日子的。”郭信根本听不进去。

宋孝宗隆兴甲申(隆兴二年,1164年)年的冬天,黄德琬再次来到都城。有一回,他拜访亲戚陈晟shèng,在那儿见到了郭信,在教陈晟的幼子读书。此时的郭信衣冠蓝缕,身体冷的要打颤。他每月的工资才有千钱,自己介绍说:“我父亲死的时候,我家还有田三百亩,家资还能有好几千缗,但这些财物都被我后母把持。有天晚上,她直接就跑了,也不知去了哪儿。我平素都不知道我家的田地在哪里,我也没地方找去……”黄德琬给了郭信几百钱,他捧着钱表示感谢,之后就告退了。

【祥宏点评】:内诸司,唐前期,朝廷各寺、监分管各项事务的部门。宋初,沿唐及五代旧制,内诸司使有实职。后渐成阶官,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练罗吴绫,“练”指白绢。“罗”指质地稀疏的丝织品。吴绫,古代吴地(吴语区)所产的一种有纹彩的丝织品,以轻薄著名;黄德琬,宋代官员,洪迈的朋友,《夷坚志》故事重要的提供者;这故事引人深思,在现代也有教育意义。家长教育子女不能一味宠爱他,很多事要让孩子亲力亲为,了解社会,知道世事的艰辛,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否则就是害他。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4-从《夷坚志》看宋人的“穿”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