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化岩头村(三)老屋老人古村故事

 昵称42722649 2021-12-01

现代社会变化之快,几乎让人来不及眨眼。昨天的一切,睡过了一晚,今天一切几乎是全新。现代化建筑太多了,人们就会对飞速逝去的古旧老宅怀念。去西藏、我想看当年农奴的生活设施,生存条件,居然遍寻不着。这次沿着盘山柏油路,从岩头塔里坑水库一直前行,过了界岭,岔入大水坑村,再上村道,一直开到路尽头,为的就是想看看山区尚存的老屋,因为儿时家园已经在城市改造中消失殆尽,山区变化相对滞后,可以重新回味一下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生活设施和儿时的记忆。

从塔里坑水库越往前开,行人车辆越少,偶见路边一两憧关门落锁的旧房子。

车驶到路边,右面山坡有排较大的有代表性的老屋,我停下车,不经意的往上走,想去恢复一下儿时的记忆。

山间乱石驳成的矮墙

我沿着长满青苔的石阶,走向破败的民居。

门牌号还很清晰,大水坑下厂1号。


边上的高屋行将塌落,用竹棍苦苦支撑着。

这边房子是这里最结实的,右边一半更荒芜破败,估计已经好久没人来了打理了。

有几间屋子前后对穿,盛谷的稻桶还是坚固。

摇一摇扬谷的风箱还能转动,门口的竹椅背已经散了。

侧屋里的便桶还在使用。

不远处有个锄地的老太,是这片若大的房子中的唯一居住者。

八十六岁的老农妇

我作为不速之客的到来,让老太很开心。坐在田埂上,面对面聊了一会。

 老太今年86岁,比我老母亲小不了几岁。很结实,从她挥锄用力的姿势可以看出,是个从小就劳作惯的人。老太养育了四男二女,老伴已经过世了。孩子都在外面,这里就她一个人。孩子们想把她接走,说她在这里一个住人要害怕的。她说一个人在这里不会害怕,自己种点吃吃很方便。

见了这排明清式的老房子,我估计会有百把年历史。便问她,您这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吗?

老太太告诉我说,不是祖上传下来的,这房子是她三十几岁的时候自己手里造的,至今已有五十余年了。造房子时候是困难时期,没东西吃,是乡邻朋友帮忙造起来的,那个时候除了木匠泥水师傅需要付点工钱,其余的只要管饭就可以了。

耄耋之年的老太一个人住在这里,我想这实在是对故土的眷恋,人是群居动物,呆在这里没人说话,实在是非常孤独的。随着时光的流逝,虽然老太耳不聋、眼不花,但百年之后,这排房子应该是再也没有人居住了。

这里我拾到了儿时生活的影子,勾起了往事的回忆,但是再也不愿回到那个时代了。

离开老太,还是回到岩头村。岩头村的老宅很多,有蒋介石老师毛思诚宅第,有蒋经国的外婆毛福梅的家,有民国八大将领的宅第等等,这些房子多百年老宅,每一幢老宅都有故事,其中最引人入味的还是蒋介石在这里启蒙认知的故事。

蒋介石老师毛思诚的旧居

入口处不大,里面不小,前后二排。通过中间走廊,私塾学馆设在里面。

介石读书处

毛思诚长孙毛力先生义举捐书给政府收据复印件。

毛思诚卧室

毛思诚诗文手稿

釆访毛家后人

自由旅行味道真是不一样,不必轧热闹,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可以尽情的自由支配时间,我们参观毛思诚旧居时空无一人,我俩仔细阅读了展览内容,对于展览中一笔带过不甚详尽的内容有幸采访讨教了毛家后人,了解不少详尽的细节,收获颇丰。

我对蒋介石比较有系统的了解最早是从阅读《金陵春梦》开始的,此书当时为台湾当局所不容,内容不乏诋毁蒋介石,夸大家庭隐私或儿时污点及阴暗面。但是有一点不管从奉化溪口蒋介石故居资料,还是毛思诚旧居资料佐证,蒋介石曾经是个调皮捣蛋晚熟的熊孩子。

蒋的家境虽富,但父亲早亡,蒋乃继室王釆玉所生。父亡之后,在家庭资产分配上倍受吃亏,儿时又被惯养形成了任性耍赖的性格,虽不是鸡鸣狗盗之徒,至少也是惹事生非的闯祸胚。乡里负有恶名曰:瑞元(蒋的小名)无赖。蒋母为这顽皮孩子先后请了六任塾师调教,还托媒说合,迎娶了岩头村殷富人家之女毛福梅为妻。然而,这六位塾师都无法改变这个无赖弟子,娶了妻也丝毫改变不了蒋介石的劣性。最后托人找到毛思诚,在毛思诚处负芨入学,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是个十四岁的少年,正是充满逆反情绪的青春期。

毛思诚是个苦出身的才子,儿时命运与蒋介石有相似的地方。

毛思诚曾祖父在岩头和宁波开有商铺多家,又拥有田山多亩,为乡里富家。直到祖父亡后家道中落。三岁丧父的毛思诚由祖母,母亲和叔母三位寡妇抚育。每当严冬时节,毛思诚经常抱着山羊御寒过冬,为感恩山羊,毛家从不吃食羊肉。

毛思成读书用功,回忆儿时情景,“伏于母亲足后睡,每闻曙鸡声,母亲必燃烛唤儿,令读未熟之书。”终使毛思诚成为“特等第一名”秀才(廪生)。

1902年,当毛思诚接收蒋介石为其学生时,对蒋介石的调皮捣蛋也有所耳闻,但他对蒋介石采取了以柔克刚的策略,循循规劝,宽厚相待,终于使蒋介石读书做事“专心致志,判若两人”,这是蒋介石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进私塾。次年,他便赴奉化县城,开始接受西式教育。成年后的蒋介石提到早年私塾老师大多不住抱怨,唯有“最后的私塾”,与毛思诚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师生情谊。毛思成的教育对蒋介石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嗣后,毛思诚执教奉化龙津学堂、镇海培玉两等小学堂、宁波府中学堂、衢州省立第八师范学校。

蒋介石发迹以后,惦记着极有才华为自己启蒙的老师,不忘师恩。1925年4月,蒋介石邀年已52岁的毛思诚任黄埔军校秘书处少校秘书,兼校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次年任广东潮阳县长,8个月后辞归。1927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秘书、总司令办公厅文书科上校科长、国民革命军战史编纂委员会常委、国民政府主席办公室秘书等职。1934年7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七·七”事变后归里。1931年为蒋介石编成《自反录》。毛思诚工文能诗,蒋介石曾将手卷、日记、毕业文凭、公牍等交他收藏。

七七事变发生后,毛思诚忧国心切,身体日渐不支,回乡养老。在家乡又编成了《蒋介石大事年表》一册。1938年9月夫人病殁,毛思诚更加感伤,终于1939年5月逝世,享年66岁。毛思诚去世后,国民政府专门发出了“国民政府令”:
  监察院监察委员毛思诚,学问深纯,志行高洁,早岁教授闾里,弼成旷代英哲。比年膺风宪之任,公忠勤慎,匡益尤多,乃以切念时艰,忧劳致疾,遽闪溘逝,悼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以重耆贤而资矜式。
  此令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四日

国民政府令对毛思诚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

就毛思诚来说,蒋介石这位学生也是他最大的骄傲。为编写《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等有关蒋介石的文献,毛思诚可谓呕心沥血;收藏保护好蒋介石的日记等资料,也成为了毛氏家族引以为豪的神圣使命。毛思诚的后人把这些文物看得比生命还珍贵。平时置于一个耐火防潮的铁箱子里珍藏,精心做好防霉防蛀等工作。在战火弥漫、盗贼四起的岁月里,毛思诚的长子毛葆恩顾不上家珍细软,只背着这些珍贵文献东躲西藏,在僻乡山村中避难奔波,总算完好保存了下来。

1958年,毛葆恩病逝,这批“宝贝”传给了嫡长孙毛丁。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毛思诚家里收藏的大量书、画,成为了必须破掉的“四旧”,如果公开烧书,就会被说成是消灭反动罪证,毛家人只能忍受着心疼,利用每天做菜烧饭的时机,把祖上心血积聚的书、画当作柴火烧。但对这些有关蒋介石日记等文物,他们感到无论如何不能烧,如果烧了就是对不起祖宗的不孝子孙,就将之藏在隔墙内,以期能逃过一劫。

造反派来他家宁波浩河头乐家弄5号抄家时,勒令毛家即时搬出,扫地出门。毛丁媳妇苦苦哀告,孩子一群,家杂一堆,祈求宽容二天搬出,遭受拒绝。看到造反派往死里逼,毛丁媳妇悲痛绝望之极,唯求速死,从三楼一纵而下,想不到人体平衡本能反应,只跳个半死,被救送到医院。但医院因她是“反革命分子家属”的“自绝于人民”的反动行为,不予施救,一家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年仅33岁的亲人,在救死扶伤的医院的过道里,活活挣扎7天7夜而亡!这7天的无奈、痛苦和煎熬,剐心削骨,永世难忘!想到家中还有7岁的儿子及分别是4岁和2岁的女儿,出于一个父亲的天职,毛丁坚强地活了下来,为纪念发妻,终身不娶。

还有他的胞弟毛鼎华,一位多才多艺的小学老师,“文革”期间有人揭发说,他把“葵花朵朵向太阳”报头的花瓣剪成了12瓣,是故意的,是在暗示国民党的党徽,充分表明这个国民党蒋介石皇亲国戚的反动本质不变。迎接他的当然是受批斗、吊打的折磨,毛鼎华实在承受不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和肉体摧残,用一条绳子结束了生命。他的妻子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引发精神错乱,至今未能痊愈,一对幼小的儿女,因乏人照管,导致女儿早夭。

抄家的造反派掘地三尺,从毛丁家里抄走了包括蒋介石日记等文物在内的书、画,整整拉了五手拉车。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一下子就变成为蒋介石的“皇亲国戚”妄图国民党反攻倒算的“变天帐”。保管这些文献的毛思诚长孙毛丁,戴上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逃脱不了失去教职,“批倒批臭”“踏上一脚”“永世不得翻身”的命运。

抄家去的资料流失许多,其中有一部份被有良知的红卫兵偷偷藏了起来,得以留存,后来说是捐给了南京博物馆。

“文革”结束后,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清查敌伪档案办公室通知毛丁他们,有包括蒋介石日记在内的毛思诚的遗存,归还给毛思诚家人。毛丁他们认为,一家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经过如此大的风波,没能把这些文献材料保存全,放在自己家里收藏,以后也不一定能保管得好,还是献给国家最安全。他们于1985年6月7日把182件文献全部献给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甚至把后来找到的几张照片,也捐给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2010年,汪校芳对毛思诚遗下的有关家事的诗文作了整理编注,取名为《勉庐遗养——蒋介石最敬重的老师毛思诚》,由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据学术界研究公认,毛思诚是蒋介石日记的第一位研究人。对保存早期民国历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平生著有《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蒋介石大事年表》,另著有《评注国文》、《性灵诗》等。

老屋老人古村故事,小小岩头村,百年风雨情,毛蒋师生故事只是许许多多故事里的其中一个,岩头村留下的文化底蕴,太值得现代人回味和思索了。

龙应台曾经说过,每一位老百姓家的真实故事,这才是真真的历史,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都会是我们的子孙成长的养料,影响我们的明天。让我们都来关注,以史为镜明得失吧。

山野老屋

应怜石级满苍苔,

旁径柴门久敞开。

亮眼堂风穿户过,

横梁半朽屡呼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