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我学中医之心得遐想

 为什么73 2021-12-01
原创 素医 炼鼎中医 2021-12-01 11:43
前几天有同学来访,聊到中医实在太难学了。问我可有良策?

对于这个问题,挺不太好回答。回答深了,影响热情。回答浅了,止于画瓢。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大多数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是带有功利性的。比如一件事成功了,我们就会为这件事寻找很多成功的理由,这些理由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参考。如果一件事失败,我们就会这件事寻找失败的原因,从而希望下一次能够取得成功。通过实践,就会发现,由这些理由构建的理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

同样是火神的理论,你使用起来效果不好,别人使用起来效果很好,你就能够否定火神理论不对?

你说用疗效来说话,火神有疗效,滋阴也有疗效,那为什么还要相互攻击?
归根结底,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基础性问题,人到底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人要如何思考如何才能符合道?

就中医而言,说穿了就两大核心,一个是诊断,一个是用药。

在我们接触到的《伤寒论》各种注解中,基本都存在一个现象,即注解《伤寒论》的理论多数都是为了问诊服务的。

同样一个症状,不同的医生注意点是不同的,由这些不同的点拓展下去,就有一条比较清晰的逻辑线,也就是《伤寒论》的各种注解常用方法。

比如有些医生注意点是在疗效上,在问诊时就会说“我才不管什么理论不理论,只要症状们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证,对证就可以了,不对证的地方加加减减药材就够”。这就是现代的方证对应、验方、部分经验方的底层逻辑,简单来说就是照本宣科。

当医生的注意点在思辨上时,在问诊上就会通过询问去寻找病因,是外感?还是内伤?外感是风邪伤了营气?还是风邪伤了卫气?一翻思辨下来,就构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伤寒论》各种注解。还别说,用起来都有效果。

当医生的注意点在感觉上时,就会强调“医者,意也”。到时就会有来自灵魂的拷问,理论那玩意要来干啥?大概为了更好的传播中医吧。

也就是说要学中医,一定要自己了解自己,是擅长问诊还是擅长脉诊。基本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医书,八成都是从问诊入手的,很多都没有理论,理论靠自己去认识,更加重要的是要认识自身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古人说的“常道”。

那各家学说存在有什么价值?

各家学说存在的意义在于,对于同样的问题,古人给后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解决问题参考的方向。就像一群大臣针对同一个事件,向皇帝进言献策,这些策论叫做伤寒论各家注解,这个事件叫做“如何学好伤寒论”。对于“如何学好《伤寒论》”这个事件,其根本在于其注解的理论是为了问诊服务还是为了宣传服务?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解决好这个问题之后,才是有关中医脉诊的问题。
在中医古医书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大多数讲脉的书,多数没有对应的药方,只是单纯的讲脉。
有相对应药方的脉书,多数配合有问诊。
但有问诊的书,都配有相对应药方,却没有脉诊。

也就是说中医常见的诊疗方式有三种,
一种是注重问诊而忽视脉诊,
一种是脉问合参,
一种是注重脉诊而忽略问诊。

不管各家学说谈得多么天花乱坠、多么科学丰富、争吵得多么面红耳赤。落实到根本问题,就是诊断问题。伤寒六经、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辩证、八纲辨证、脏腑气血辩证等等,不外一问诊,考验的都是人的思维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