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感伤寒病的转变规律》

 野之老 2021-12-01

经文中,黄帝向岐伯问外感伤寒病的转变规律,岐伯答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徽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可以看出,岐伯的这段回答,将外感伤寒病的转变规律说得极为详尽:即伤寒病第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膀胱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患者表现为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伤寒病第二日,传变为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胃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患者表现为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等不适。伤寒病第三日传变为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胆经之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故患者表现为胸肋痛而耳聋。到此,如果人体的三阳经络皆受病,但尚未入里入阴,故而都可以发汗而痊愈。到了伤寒病第四日,传变至太阴脾经受病,因足太阴脾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患者多表现为腹中胀满而咽干等不适。而伤寒病第五日,传变至少阴经受病:因足少阴肾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患者多表现为口燥舌干而渴。而到了伤寒病第六日,传变为厥阴经受病:因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患者多表现为烦闷而阴囊收缩。此时如果人体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则人就要死亡了。但如果此伤寒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寒邪的,则一般到了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到了第八日,则阳明病衰,身热稍退。到了第九日,则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了。若到了第十日,则太阴病衰,患者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了。到了第十一日,则少阴病衰,患者表现为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最后到了第十二日,则发展为厥阴病衰,患者表现为阴囊松弛而逐渐从少腹下垂……至此,患者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会痊愈了。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以《内经》中的这段为“蓝本”写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