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王国维|梁启超|沈从文|郭沫若

 wydlcyl 2021-12-01

1953年十二月,陈寅恪给科学院口述了一封回信,用不容置疑的口吻拒绝了科学院的邀请其北上任职的盛请。


他在信中一再阐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回复说自己曾在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在瑞士时就曾读过资本论原文。

他不反对马列主义,或者说,从学术上讲,任何人的著作都有可以探讨的地方,学术的研究向来以事实说话,以材料说话,陈寅恪做学问一向如此。

对于陈寅恪这位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在王国维的墓碑写下的碑文至今仍树立在清华校园内。


此段文字,更是脍炙人口。“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看似为好友王国维所写,实际上陈寅恪是在诉说自己的心志。

在1953年,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够秉持着学术独立的思想,反对科学院的高官聘请?

科学院成立历史研究所,决定让郭沫若,范文澜,陈寅恪担任各所所长。陈寅恪直接谢绝。此等精神对于写信相邀的郭沫若无异于晴天霹雳。


作为历史学家,陈寅恪是民国初期清华大学的四大导师之一,其他三人分别为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他通晓二十余种语言,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都对后人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晚年在失明的情况下口述的《柳如是别传》,诗史互证,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陈寅恪一生治学的结晶。


梁启超曾评价他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傅斯年曾言: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这些学界同仁的肯定自然价值万分。

刘文典一生傲气,也对其学问和人格敬佩万分,他说,陈寅恪配拿400工资,我只可拿40,而沈从文只可拿4四毛。

刘文典对于沈从文的评价未免有失公允,他是做学术的,尊崇陈寅恪。沈从文以文学出名,文人相轻,可以见得。


陈寅恪不仅学问做的厉害,讲课也充满了魅力,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每次上课,课堂总是坐满了学生,甚至连一些大学老师也来听课,如朱自清,冯友兰。

有一次为刚入清华大学的新生出国文考题,陈寅恪出了个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只有一人获得满分,答曰“胡适之”,此人为周祖谟,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语言学家,北大教授。


陈寅恪就像一座丰碑,他的学术成果注定有一天要被人超越或发现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他的精神,他对学术的坚守,定会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

对于这样坚强而独立的天才灵魂,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对于其晚年受过的苦难,说多少都无法弥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