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善若水

 大理安康 2021-12-02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第八章的内容。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共有81章,作者是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在《道德经》里总共讲了三件事儿:1、什么是道。2、如何证道和悟道。3、如何用道和行道。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如何践行“道”,运用“道”来行为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彰显其生命的价值。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里把水与道放在一块作比较,从水与道的概念、水与道的证悟和水与道的运作全方位作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1、上等的好像水一样。2、水的自然属性与道的特性非常相似,几乎接近道的境地。3、做人如果能够学习水的特性和德行,那么不仅人生能够获得圆满,而且没有忧愁和烦恼,远离颠倒梦想,不再为世事所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悟道,明道,得道和行道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老子会说上等的好像水一样呢?为什么老子又会把水与道放在一块作比较,并且说水比较接近于道呢?这些问题等梳理完《道德经》第八章的内容后,我们再来谈。

在《道德经》第八章里,老子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地说道:“上善若水”。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就是:上等的好像水一样。这里的“善”字引申为一切积极向上的,美满崇高的,人类普遍认同的有关真、善、美的普世价,统统地用一个“好”字代表,言有尽而意无穷。

接着,老子对水的自然属性作了高度的概括。老子他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水的三个特性,并指出水的精神是契合道的思想的:1、水利万物——水的利他性。水是生命之源,水先于万物而存在。水孕育并滋养万物,万物的生命依赖水存活并得以生长。可以说,没有水,地球上就没有生命。水的存在,为一切地球生灵存在提供了保障,水把自己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地球生灵。2、不争——水的无私性。到面前为止,科学能够探索到的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地球上有水吗。所以人们把地球称之为水球,又称之为蓝色星球。水是生命之源,水泽被万物,养育生灵,但水并没有要主宰万物和让万物回报的意思。水也丝毫没有要向万物标榜自我和邀功寻赏的意思。3、水的处下特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有处下的特性,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从不挑剔,过得去就过去,过不去就将它绕开,一样也是过去,但方向永远只有一个——朝下。

紧接着,老子从天人合一的视角,把水比作人,透过水的自然属性和水德启迪人们要像水一样行为处事。人哪,一定要像水一样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岗位,或者说找到立锥之地,然后把握时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整个生命的每一次行为过程一定要志存高远,有目标有方向,真心付出,诚实守信,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做到尽人事听天命。老子他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说的是水有三种形态,常温下是液态——水,高温下变成气态——水蒸气,低温下变成固态——冰、雪和霜。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地方,水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自在逍遥;“心善渊”说的是水处下,一直流向深渊,流向大海,不舍昼夜,志存高远,有目标有方向;“与善仁”说的是水无私地奉献于地球上的一切生灵,真诚地给予他们生命和滋养;“言善信”说的是三态水的表达十分守信用,诸如雪露冰霜云雨雾,水的每一种显像,都不会脱离24节气和某些时间节点,不会无缘无故地胡乱地表达,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气象变化;“政善治”,政者正也,说的是水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无私地为地球生灵服务,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事善能”说的是水要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地润泽地球上的一切生灵;“动善时”说的是每一次行为处事都能很好地把握住时机。

最后,老子归纳总结说:“夫唯不争,故无尤。”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就是:因为水有利他性和无我的大爱精神,水无私地滋养万物,泽被地球生灵,它与道是契合的。水无欲无求,无失无忧,所以水没有烦恼和忧愁。人若能够学习水的性德,做到上善若水,那么,人也就没有烦恼和忧愁了。

《道德经》第八章老子讲到水的这些本自具足的特性,都只是水的本性的自然流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丝毫没有人为的用意。老子通过水性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运作,揭示了上善若水背后蕴藏的深刻道理。并类比说人若是能学习水德,他的人生会够获得圆满,而且没有忧愁和烦恼,超越世俗,不再为世事所累。当然,讲到水性和水德时,老子还不失时机地把水与道放在一块作比较,中间插入一句“故几於道”。事实上,水的特性除了在《道德经》第八章里说了一些,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讲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里讲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里讲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把这三章的内容揉进上善若水里,水的特性就更加血肉丰满了。在这两三章里,老子进一步指出水是有能量的,是有血性的,水有柔有刚,刚柔并济,你看它柔弱,但它却能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

接下来回答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为什么老子会说上等的好像水一样呢?为什么老子又会把水与道放在一块作比较,并且说水比较接近于道呢?

一、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两者都是先于万物而存在。水是生命之源,水先于万物而存在,水有利他性,这一点与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极其相似的。道是什么?道在哪里?道怎么就先于天地存在?在《道德经》的多个章节里,老子给出了答案。《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回答了道是什么的问题。老子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德经》第四章“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和《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这两章里老子回答了道先于天地存在。在《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里,老子回答了道无处不在,道衣被万物但不主宰万物。老子他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作而不辞,功成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点与道的特性极其相似。《道德经》第二章老子他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老子他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还有一点就是水与道都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需要而时隐时现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可见,但气态水难得一见。道何尝不是这样呢,《道德经》第十一章老子他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无处不在,时隐时显。有是道的显性状态,无是道的隐形状态。《道德经》第十四章老子他说“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第一章老子他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的变化总是让生命无中生有,从有又回归到无。

上善若水里隐藏着老子的大智慧,水性与水德可以看作是道的化身。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理)之后,对他的弟子们说老子是龙,不就是冲着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说的吗?的确,龙的三栖状态——潜在水底,见在陆地上和飞在天空中,与水的三种形态——液态水,固态冰和气态水蒸气,它们在悟道、明道和行道方面,完美地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源头《易经》的思想——变易,变化的是事物的现象和表象;不易,不变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宗主;简易,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宇宙万物万象变与不变的规律之后,突然顿悟——大道至简!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的点睛之笔,水的三态变化其实是《易经》“三易”思想的显像。水教会中华民族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不断做出调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切都是事在人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强不息。要不断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及时做出调整。水的三种存在方式与龙的三种生存状态是多么契合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中华民族是《易经》的民族,对《易经》思想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经》乾坤两卦的卦象就是龙马精神的写照,读懂老子的上善若水你就会由衷地感慨,中华民族真的是——龙的传人。

                                         作 者:徐康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