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时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所著。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管理图册的史官。 01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 译文 道,可以说得出来的,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叫得出来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用来称呼万物的元始;有,用来称呼万物发生的根子。所以永恒的无,是要从它来窥探造化的微妙;永恒的有,是要从它来观察自然的极限。 这两个方面,是同一个根源而不同的名称,都可以叫做微妙。从微妙而向更微妙处探索,就是认识自然一切奥秘的门径。 03 “老子天下第一。”这话,可真不是白叫的。老子生活的春秋,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所谓乱世出英雄,文化领域也出豪杰。春秋时期,各学派风起云涌,学术争鸣。老子当年就极力反对过儒家学说。 孔子曾去周国,问礼于老子,老子可就对他一点也不客气。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俱朽矣。”你的思想和你这个人以及你的骨头都一样腐朽了,过时了。这话说的可是够重的了。 对孔子提出的“礼”无情抨击。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你们倡导的)礼啊,是忠信不足,也是动乱的祸首。为了恢复周礼,孔子四处奔波,到处游说。老子则主张清虚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的第一章,我理解主要谈的是大道。能说的出来的都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也就意味着无形的、不可言说的道才是真道。这大概就需要我们慢慢去自己悟道,忽然某一天,想明白了,但又是需要内心体会无可言说的。这就有点像佛家说的顿悟,往往很难用语言来表述。记得当年六祖惠能顿悟之后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句,据说六祖并不识字,却道出真言。 我们凡人有没有这个时刻呢?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看太阳从地平线慢慢升起,也曾有过莫名的欢喜,看万木凋零、落英缤纷也有过莫名的哀伤。但这些只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还不属于悟的范畴。更何况,人又是有惰性的,不愿意去深度思考,顿悟的情形就更不多见了。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是浮游于表面的。大名无名。我们抬头看见的是“天”,这是我们对“天”的命名,可是“天”真的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吗?随着人们对太空的探索,对“天”的认识更进一步。那些我们尚未命名、无可命名的才是更胜一筹。有点类似于曾一度被称道的一句话:“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从这句话来看,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 “有生于无”,这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探讨的了,恰如创业之初的从0到1,发展之后的从1到10、从10到100……不断地繁衍下去、生命力愈加蓬勃。 一个人,本来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我们终其一生,不断地向前走,我们忘记了停下来思考,我们不断地追名逐利,到最后,我们也就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回到开头提及的老子所倡导的“清虚自然、无为而治”,其实应该是共富社会之后的情形吧。所以,我们看古人的思想,是那么深邃悠远,可以越过千万年。 当前,世界上仍然还有战争。如果我们人类都把目光聚焦于地球,把自己真正定义为患难与共的地球人,我们就更应该爱护这个地球,不让它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发生各种灾难。 如果有一天,因为人的欲望无度,毁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让人类无法生存——人没了,地球还在,岂不悲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