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侯纷争的春秋末期,老子从天地之源感悟,致力完善并推广他的道德学说。孔子则从教化、出仕出发致力推广他的仁义学说。后人结合二者之长,总结出了仁义道德之说。 老子与孔子两人虽然都屡遭坎坷磨难,但老子淡然处之,因时因人布道,得明主则事之,不遭时则离而行之,自然而然。《史记》孔子则忧于仁义不施,逝者如斯夫,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而栖栖遑遑,并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说,我的道理在中国行不通,我不如坐着竹筏子到海外去的哀叹。 老子则劝孔子:“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史记.孔子世家》 《道德经》分为两卷,上卷说道,下卷论德。涵盖治国、治家、治身之常理。道为体,德者道之用也,二者一也。合于道则德,反之则悖。即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其思想有十大特性: 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 道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慈性自然,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万事万物,以己之慈,感化万物,万物受感,自亦归慈。若天下人皆慈,百姓自安,国家自治。慈焉能不勇! 俭故能广。俭性清净,清清静静,无妄为之行,顺天应人,合于自然,利益万物,物物受利,人人受益,俭安能不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为天下先者,谦卑处下,无智无欲,与物无争,不炫己长,置身于后,不为人先,此为水性,此性虽不为器用,而无器能与之争,此不争之器,无器能比。 人之行事,守此三性,执此三宝,事无不成,道无不就。 若舍此三性,贪心必生,争强好胜,争权夺利,争先恐后,仁慈皆无。 老子一生讲天之道,人之道,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之师; 孔子一生讲仁,讲忠,讲事理之中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历代学子之师、帝王之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