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和曹操的官职竟然起源于情报密探?这是真的

 茂林之家 2021-12-02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145,阅读时间:约6分钟

刘备在初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介绍自己为“豫州牧”;曹操在地方当过兖州牧。
我们知道汉承秦制,秦汉实行郡县制,那么治理多个郡的州牧是怎么出现的呢?这还要从汉武帝设立的密探制度说起。
一、密探制度
汉武帝时,西汉的国力达到了鼎盛。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中央施行了《推恩令》。但那些王爷们能不能接受呢?这并不重要,因为政策本来就是要削弱他们的。
为了保证政策顺利施行,汉武帝将天下的郡县根据封国的数量,划分了13个州郡,每个州郡派遣1位使者负责刺探诸侯国日常情报。这是东汉末年天下13个州的由来,使者也被称之为“刺史”。
刺史制度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但刘邦吸取了秦朝短命的教训,打压“法家”治国理念,开始信奉“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因此,地方监察御史一度被废除。
但事实证明,中央需要对地方事务进行监管,尤其是分封的诸侯王拥有军队,甚至还拥有私自的铸币权时。

西汉设立监察御史的最初目的就是查探地方私自铸造伪钱的案件。这些御史每两年轮替一回,每年10月份到京城汇报巡查工作,12月就要赶回地方继续监察。
由于这些经济案件涉及的金额巨大,所以有些御史逐渐把持不住自己心中的底线,开始同流合污。为了监管这些御史,丞相府又派出“御史”监督御史。这就造成权利交叉、监察权不集中的弊病。
这还不算,经过西汉几十年的平稳发展,很多地方豪强逐渐控制了基层官员的晋升通道。到了汉武帝时期,不少掌管郡县的太守背后都有当地豪强的身影。
为了打击地方豪强,同时集中监察权,对后世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刺史制度诞生了。
二、刺史的工作职责
全国分为13个州,每个州就是1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设置1名刺史。为了规范刺史行事,汉朝专门制定了历史上第一套专业性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
六条问事规定了刺史的监察范围,包括诸侯王、地方豪强以及2000石以上高官(郡国)的不法行为。不法的行为包括住所是否逾制,对百姓是否倚强凌弱、以众暴寡,对上级是否不遵诏命、贪赃枉法等。甚至官员与豪强间的日常交往都在监察范围内,总之范围非常广。

但在实际操作中,仅仅执行监察工作是不可能的,刺史有时候还要涉及到军事、民政、司法等方面,职权范围越来越大。而且当时表扬某些刺史工作优异,其表现恰恰超出了《六条问事》的规定权限,这也为以后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埋下了伏笔。
刺史最初是没有固定办公室的,因为工作性质要求其经常流动。刺史需要每年8月份开始巡视州郡,直到年底才会回长安汇报工作。
但在巡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老百姓半路拦截告状的情况。处理吧,巡视工作可能超期;不处理吧,有可能会漏掉重要线索。
所以刺史逐渐在当地有了办公室,从州郡中选拔吏员作为下属,称之为“从事”。这样告状的人可以先到刺史衙门提交材料,等刺史下半年巡查的时候统一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案件刺史是无权审判的,只有当地的官员才有资格处理司法案件,刺史只有监督的权限。偏偏刺史拥有向中央举荐人才的权利,为了前途,谁也不愿意得罪刺史。
西汉后期,刺史制度发生改革,刺史从监察官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开始称之为“州牧”,位置仅次于九卿。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政策对刺史的看法。
因为刺史拥有推荐权,责任重大。但刺史级别较低,属于“以贱治贵”。这套工作程序与《春秋》的大义不合,有些乱了尊卑。

在儒家思想逐渐主导朝廷后,皇帝对刺史制度进行更改,由原来官阶低但奖金丰厚的职位开始变为地方长官,表现优异的刺史可以晋升为州牧,表现优异的州牧又可以递补为中央九卿。
由此刺史制度开启了新篇章。
三、西汉刺史的启示
西汉逐渐发展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首创了刺史制度和规范监察官员的监察条例,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威。说白了,他们是皇帝的使者。
事实上,西汉有很多刺史敢于担当、不畏强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肃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比如扬州刺史何武,早年在当小吏时受到了太守何寿的赏识、提拔。何寿高升为大司农后,他的侄子成为扬州长史。
不管是刺史还是长史,工作地点都在扬州城内,走着也没有几分钟的路,再说何武是何寿一路提拔起来的,出于私情关照一下老上级的侄子也无可厚非。
但何武不仅没有关照,甚至连何寿侄儿的面都没有见过。

有一次,何寿趁着侄儿在长安探亲的时机,约出了何武的几个兄弟聚会。酒酣之时,他让自己侄子出来相见,说:“我侄子才能低下,在扬州城工作竟然还没有亲眼见过刺史大人呢?”言语间多有不满。
何武的几个兄弟听闻羞愧难当,草草喝了几口酒就匆匆退去。回家后给远在扬州的何武写信,抱怨他不近人情,老上级的亲属怎么都不关照。
何武回答:“刺史是皇帝信任的人,在地方上要做表率,职责就是如此。如果他能力、政绩优异我自然会见面。”
由于实在拗不过兄弟们的催促,何武最终会见了何寿的侄子,但也只是赐了一杯酒而已,并没有举荐他。
后世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对西汉的刺史制度评价甚高,他认为刺史位卑而命尊、官小而权重,是维持平衡的关键因素。
而且作为刺史行为准则的《六条问事》,是“百代不易之良法”。
参考资料:《刺史行事录》、《两汉太守刺史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