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非和中学生谈作文 2/3

 渐新堂 2021-12-02

4 越想越复杂是好事

——和学生谈作文

吴非

       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原以为有能力分析辨别,随着深入思考,会引出分别指向不同方向的新问题,然后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不断向外延伸或向内深入,简直没完没了。——有些同学诉说这样的思考经历,感到困惑。我也一样,直到现在依然会这样“越想越多”“越想越复杂”。其实是正常现象,是积极思维的必然。我甚至觉得这样“越想越复杂”不一定表明思维进入困境,而恰恰是有益的探索体验,有助于思虑周密,有益于防止片面性,能发展人的思维能力。

       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必然会受外部影响,它自身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在学校,同学们讨论最切身的学业负担问题,大家批评作业负担过重,考试频繁,都有减轻负担的迫切需求。这件事难做吗?好像不难做,举手表决或一纸通令就能解决。真的吗?以前有关部门不是经常发布通告、规定吗?学校应当执行正确的教育方针,只要是违反教育规律、违反教育常识的事,就应当反对;只要符合青少年发展需要的事,教师学生会坚决拥护。可是,为什么会有“三令五申”而无效的现象?为什么一种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几十年也没能有实质的解决?难道“规定”“政策”“命令”是一纸空文?一阵风过去,故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然后野火再来一遍……很多人,从小学起就在作业重压下熬,到高中毕业上了大学,勉强松一口气,熬到当老师了,发现学校的作业负担比二十年前更重了。学生仍然没有“课外”,他们的学习很难有创造意识。就这一问题深入探究,不难会发现,原来问题根源并不全在教育界,社会不仅存在利益群体,社会风气,传统观念,民族性格等等,构成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如果把“学业负担”看成是教育界甚至“学校”的问题,未免太简单了。

       本来不过是想减轻作业负担,没想到越想越远,越想越深,最终发现,减少作业一件小事也和社会改良相关。——可是,这不代表深入思考没有价值,也不表明只能无所作为,毕竟我们弄清了一个问题的根源。同学们深受应试教育之苦,要想到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改良教育,也不枉这场苦思了。

       思考一个问题,从原点出发,深入探讨,思绪飞越,触发了更多的问题,这不表示目标不恒定,不代表思维质量低,恰恰相反,很可能是善于思考,有“透过表象追寻本质”的禀赋,有质疑精神,有分辨力,能从芜杂的信息中找线索;寻根究底,寻找真相,也许道路崎岖,也许有知识的局限,可是,思考探究的乐趣正在这里。爱因斯坦说,不是我聪明,是我与问题相处太久。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正有赖于那些一直以“和问题相处”为生命方式的智者。

       有同学在作文中谈到医院见闻,因为家人患病,进出医院几次,看到一些现象,听闻一些传说,写到作文中,一下子涉及对一个行业的评价。老师不能要求学生的作文说的都正确,但是,如果冷静地思考,把问题想得深入一些,复杂一些,作结论慢一些,可能又会“问题越想越多”:医院为什么会“以药养医”,医院究竟能不能不要搞“创收”,有没有给医护人员提高工资待遇的可能,怎样解决医患关系,等等,这类问题,全都和我们的社会有关,无法摆脱它,除非你有特殊的利益。

       有问题意识,问题就会缠着你不放,你也就伴着问题,不停地思索,——你未必能解决问题,但你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站得高了,看得比一般人远了,分析比较冷静客观,总而言之,智慧出现了,变得有理性了。

       经常听到同学抱怨“没完没了”,因为“越想越复杂”,以为思维的质量低,以为自己的思考脱离原点,多绕了弯路,没有找出头绪。可是,如果“一想就明白了”“一想就通了”“一眼就看透了”,那也许是问题太简单了,“思维”没有发生。

       不要认为自己思考问题的效率低,误认为自己性格焦虑智慧不足,实实在在的,是你发现了世界的复杂性,触碰了矛盾的神经。中学生要能想一些比较大的问题,要经常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思考过程,甚至要敢于走一些弯路,对学习者而言,走弯路也是必要的经历。如果你的思维过程总是很短,很快就有结论,倒是应当有所警惕。

       在思考中,没能找到出路,但不要忘记来路。如果思想飞得太远,就往回找距离最近的标志重新开始探索,也许更有价值。和同学交流作文体会,有些同学说,发个议论,写了七八百字,发现和一开始的设想有点远了,认为“写着写着跑题了”,我看他的作文,认为他的“跑题”也很有意思:作文题是教科书上的,他论说的起点依着“既定说法”,原来打算演绎下去的,可是写着写着就把“别人的思考”丢下了,自己的问题出现了,打个比方说:走着走着,忽然想起应当走自己的路呀,于是发现“前后不搭”,不是他“跑题”了,是迷途知返。——我们不谈分数,从思维而言,这位同学的作文经历是很有价值的。

       想得深,想得远,天地会变大。

5 他们到你的作文中来了

——和学生谈作文

吴非

         儿童说话往往很有趣,有些话蕴含着基本哲理。大概是1985年,一个国际组织征集“世界儿童睿语”,得票最多的是一名6岁的西班牙孩子说的,他的话是——“人们到处生活”。这个6岁的孩子,已经看到了世界,注意了“人们”。

       鲁迅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如果你意识到世上很多人与事和你有关,你在作文时,那些人和事便像是认为和你的作文有关,纷纷跑到你的稿纸上来。不知同学们有没想过:同样生活在世上,假如认为每天看到的一切“与我无关”,会不会是你缺少一些这个年龄应有的情感和态度?会不会是价值观存在缺陷?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则是昏话,——圣贤书正是要引导人们心怀天下,情系民生,否则何以为圣贤?

       活生生的人和事就在你面前,和你有关;是否能成为你的思想资源,取决于你的志趣。有同学能记得几十个歌星的“一百多首热歌”,“首唱”的时间和地点,烂熟于心,但他不知道学校车棚值班师傅姓什么,不知道父母工作单位在哪里,甚至不记得爷爷奶奶的确切岁数;有些同学跟着大家一同埋怨食堂饭菜“贵了”,却不知道大米面粉多少钱一斤,更不想知道炊事员月工资大约能有多少……常听同学抱怨“没有机会接触社会”,很不理解,他明明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每天在“接触”他,而他像是包了一层厚厚的膜;他以为读的那些书与社会生活无关,他好像认为那些“语文”中没有“社会”,——对不肯动脑筋的学生,生活无法唤醒他。

       上了高中,十六七岁,仍然不谙世事,呆里呆气的,没礼貌,不知如何称呼别人,连和人们说两句家常话也不会,问个路也像个愣头青似的吓人一跳;不通一点人情,对社会缺乏热情,以后走上社会,没准就是个巨婴。作为生活在社会的人,至少要有对世事人情的关注,至少要有正常的生活经验和得体的表达,学生要有书本知识,更要有向社会学习的意识,千万不要做那种高分低能的“白痴考霸”。

       你关注了生活,生活就会进入你的作文。

       你有没有关注过身边平凡的人?你有向小区邻居微笑致意的习惯吗?你有没有向小店老板、快递工人、送奶工、小区清洁工、卖菜大嫂说过“您好”?这些人,和我们的生活有关,他们就是那些“无数的人们”。如果你有“我和他们一样”的意识,他们也会把你当成“和我们一样的人”。我在菜市场对卖菜大妈说:“新年好,辛苦啦!”大妈说:“多谢多谢,经常照顾我的生意。”在教学楼走廊,我顺手拿拖把擦了一段地,清洁工大嫂问:“你是个老师,怎么也会拖地?”我说“我还会种地呢”。后来我问大嫂家乡的事,她不见外,一一告诉我,我得以知晓当时农村一些真实情况。我从不觉得那些人和事与我“无关”。

       不要总是认为学校生活脱离社会,很可能是你眼里没有社会,你把学校的那堵围墙当成与外界隔绝的长城了,你思想深处可能有一堵无形的墙。我是教师,比同学们在校的时间更长,我从没觉得学校和社会分离,倒是觉得社会一直在影响学校,社会风习甚至渗透进课堂了,渗透在同学们的学习中了。其实,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学校,可以认识不同学科的老师,只要你是个有学习意识的人,你也有可能让老师们认识你。在学校,从初一到高三,六整年,学生竟然不知道任何一名工人师傅的姓氏,这不正常。忽略了人际交往的情感,你肯定会感到孤独无聊;别人在你眼睛中没有位置,你也同样会认为人世冷漠。——你怎样看社会,心里就会有一个那样的社会。

       以前我当班主任时,常有家长和我说自己的故事。有个工程师说起1960年考上大学时,贫穷的乡亲们凑钱替他买了一张从福建到南京的火车票,走出大山,第一次在月光下见到发光的铁轨时,他是怎样激动地用手去摸的。有位教授说,他在北美进修时,看到超市的葡萄每过一天就打折,到第三天晚上去买,6美元一盒的只卖一美元了,他想解说“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但我却对“超市”这个词感兴趣,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超市。有位地质系教师对我描绘未来西北建设的前景,眼睛闪着抑制不住的泪花,他带着学生在那里跋山涉水,考察了三个月……我能知道并记住这些,在于我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感兴趣,所以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全在我的记忆中,也时常出现在我的叙述中。

       你眼中有世界,有人们,当你作文时,他们就到你的作文中来了。

       就这么简单。 

6  平常话,写平常心

——和学生谈作文

吴非

       有同学说,写作文,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有的说,我是学生,我的话不会有人在意。

       可是,我不会这样想,我从没有想过让人家把我说的话记在小本子上,也不想让平时说话谨慎在意。这是生活,是日常生活啊,而好的作文,就是生活;平常话,写平常心。

       我能记得很多学生说过的话,很平常的话,我能记住,是有特定的语境,而我也因之有个人思考。比如,学生说“这件事我有把握做好”,说“老师放心,我没事的,我就是想安静几天”,说“虽然考得很一般,但我有些别人不知道的愉快”,说“妈妈装作不在意,其实我知道她的心思”……多年后,我对这些已经是中年人的学生说起往事,他们会很惊讶地说:“啊,是我说的么?我不记得啦”,或是“这的确像我说的话呀”,或是“老师记性真好,我那时就是那样的”。——这就是说,说话的人,当时出于本能,很自然地说,但听话的人能受到启示,被打动,读出了一个人的心。

       我为什么会记住同学们的话?当老师的,会很在意学生想什么,——他能不能去做这件事?她会不会因这件事影响情绪?这次考试他有几门课成绩有波动,会不会感到沮丧?表面看,她像是什么事也没有,但她内心会不会波澜起伏……

       人们免不了以一己之心揣度他人,做老师的比一般人会操心,毕竟几十个不太有经验的少年坐在教室里,每一天每个人都有所期待;教师的工作,要让每位同学都能受益,而教师的智慧是有限的,往往顾此失彼。所以我关注学生,特别在意学生的感受,往往担心说错话(的确也经常说错话)。我能从看似平淡的话语中,琢磨并理解他们的情绪。

       也就是说,老师很在意学生那些像是随意的话,并能以此了解他们的内心。那么,作为一名学生,你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表达不重要?你为什么常常不考虑语文老师的感受?

       那位女生说:“妈妈装作不在意,其实我知道她的心思”。妈妈为什么要 “装作不在意”?女儿是怎样判断的?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同学们在家、在学校,有好多这样的经验;同样,爸爸妈妈和老师也未必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我们也是从你们这个年龄过来的啊。

        “老师从不迟到”,学生听到这句话,认为是表扬,但这位老师认为“不迟到”是职业纪律,也是行为准则,不仅老师,教室里所有的人都不应当迟到;不仅在学校,在所有公共活动的场合,都不能迟到,因为迟到会妨碍他人。可是,这位老师认为,学生注意到“老师从不迟到”,正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感到欣慰。

      还可以说说这位保持不迟到的原因。她认为,要做到一件事,只要成为习惯,就不难。比如,她会计算从家步行到学校的平均时间,公交车的准点率,不同天气情况下可能遇到的困难;正常情况下,她从办公楼走到教学楼三楼需要5分钟,到五楼最西面的教室需要6分钟,楼梯最拥挤的时间是上午二三节课课间,她因此计算出提前离开办公室的时间;如果中途有同事或学生找她说话,她不能不看表提醒自己……二十多年,她一直这样。这些思考和推想,比说一句“她上课从不迟到”丰富多了。

       为什么要写这个?因为这是学校,学校的一切都是对学生的教育;学生在学校所观察到的,对一生都有用。

       这句话的表达还能引发什么样的思考?有。不迟到的,还有工人,职员,警察,营业员……多呢。所有的劳动都是有价值的,所有的岗位都需要遵守规则的人,不要以为“守时”是纪律,守时也是人的基本素养,人人都恪守公共行为准则,社会必然井然有序,我们向往的文明与进步,是由无数信守行为准则的人创造和推动的。

       有时,人们像是在说一句平常的话,细加体会,背后却包含了无数的个人体验以及思考。曾有位高中生参加到机场迎接某歌星的活动,事先已经疯魔了七八天,到了那一天,人在机场,望眼欲穿地等待四个多小时,歌星被保镖簇拥,戴着墨镜,连个脸都没看清,热烈叫喊的歌迷个个声嘶力竭,这位同学像木头一样随波逐流,失意地漂回家中。后来她的作文中记述这件事,结尾写到又冷又饿,半夜精神麻木,鬼魂一样地游进家,“妈妈平静地从厨房端出的热饭和热汤……”随笔的最后一句是“好多天,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我”还有什么想说的?还需要再往下写吗?

       作文中有没有能打动人的话,在于你有没有真诚的体验。二十年过去了,因为那篇作文的最后一句,我还能想起整个故事和她的作文风格,也能想起她在教室里的样子。

       不是我们要把一句话的意思无限放大,而是一滴水能映照的世界实在太丰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