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思维导图的学习者中心之路分享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1-12-02

碰到几个朋友,说我是思维导图“专家”。其实,听着就很害怕,因为,往往有人给你戴高帽子时,总会接一句——帮忙画一幅思维导图。可是,我也画不出来,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好,于是,更犯愁了!

很早以前,的确对所使用的统编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进行了“思维导图”分享,绘制出导图的前提是对文本进行结构化的细致解读,再通过导图分享给孩子学习内容,是“有米之炊”,思维导图是解读文本,学习文本的一种手段。

也在一段时间里,让学生绘制导图,集合成一大册子,有课文的,有整本书的。看着花花绿绿的思维导图,曾经也觉得“教会”了孩子一点本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了对学习者的关注,发现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存在根本性错误。

思维导图文本作者思维的解剖,是读者的解读思维呈现,作为学习工具,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思维的呈现。让学生绘制导图并上交,其实并没有最大程度表现出思维的历程,导图是学习结果的导图,如很多孩子只是在家长协助下,照猫画虎,交了“导图”结果,而没有思维历程的碰撞。包括在课堂上使用的导图,基本都是整个导图结果的呈现,思维过程的价值没有被有效的体现。

这种“死图”的方式,不能有效呈现学习者的价值。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分享课文的思维导图,只是用导图来说明自己的文本解读理解和教学设计,并在其中寻找思维导图的真实价值。

思维导图的认识以及建设小语思维导图教科研分享公众号,是在嵊州市小学语文研修班结业前后的一次自我挑战。当时经历了分享、停滞、再分享、阅读、制图、课题研究的过程,对导图的认识也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开始的。这个过程中,对思维导图的研究,一度成为一名农村教师自我认识和前进的“草鞋”。在长达数年的导图绘制过程中,形成了文本解读的表达思维、结构化思维认识,对于清晰并提升教学业务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开始知道如何系统地去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些事情。

包括后来的嵊州市大数据与学情共同体的研究参与,面对连续三年的习作板块数据,经历了迷茫到借助导图清晰的过程。在数据的结构化比对中,发现了学情关注、写作理解、习题与统编教材的联系等等具体的数据可视化。随着181920学年的连续大数据关注过程中,也借鉴了圆圈图去定义关于什么是命题设计中的学生的写作理解,用气泡图描述写作理解与统编教材课文的性质特征联系,用流程图去解决写作理解与学情统一的问题,用导图笔记解决写作的语言艺术和语文学习兴趣的理解问题等等。它是一系列的长期的对思维导图使用价值的积累和反思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小语思维导图公众号中与很多和自己一样的一线教师分享发现,导图化的比对思维、立体思维、框架思维所建立的分享体系,有效促进了自我教育理念的革新,走向了语文教学的专业化理解方向。

随着专业化的认识提升,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使用开始形成萌芽。在第一次绍兴市小学语文莫国夫名师工作室活动中,莫老师就让我们几个临时组成的团队利用思维导图解读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桥》,我主动担任了导图绘制的角色,与其它团队典型的导图相比,我绘制了具有桥型的导图与文本“人”的关联,突出了导图与文本内容的关联。

这一次学习后,我在思考这种导图形式的汇报,是不是边绘制,边解说,边呈现会更好。有一天,在用Xmind8进行电子板书时,意识到学生进行的共同体讲述环节,原本是无形的口语,倾听者在记录的时候也是依靠耳朵记忆,没有具体的形式,虽然倾听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想法开始在“环节性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突然萌发。

(课型说明:学生自由说,色彩标注,归类梳理) 

这是一种在倾听学生发言过程中的灵感迸发。我所思考的首先是学习者的讲述,学习者的观点表达需要一定的顺序,而简单的图示可以提升表达效率。其次,相对于倾听者,也需要一种快速的记录方式,既能够有效记录倾听内容,又能记录自己倾听后的思考,这种迅速的学习过程需要一种有效的载体。

于是,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始“导图说”课型的设计。首先,进行的思维导图种类的理解,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由教师的课堂示范进行片段练习。然后,在共同体小组中,使用导图来阐述观点(如神话单元、爬山虎的脚等课文),学生共同体学习的意识增强,组合公平学习权有效获得,优秀孩子充分照顾到了弱者,由推脱转为主动,其中学弱者表述呈现有效改变,能够借助导图主动清晰表达。(也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如依赖优秀学生给定绘制的导图讲述等等)

目前,“导图说”课型并不完善,一个月的实践中发现,思维导图的价值在于思维呈现,这一类的课型,让学习共同体参与者借助导图的层次展现,说清楚组内观点,提升了阅读的有效性。在阅读的深度上、写作的理解上,借助导图去“说”,教师(包含其他学习者)能够有效评价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指出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提点思维中的亮点,清晰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

从绘制思维导图,到导图课题,再到“导图说”课型,我的思维导图使用经验告诉自己,立足学习者中心的学习工具使用,是对学习者的尊重,是对学习这件事的深度思考,在“学的设计”上,如何优化原有手段,创新学法,以学习者为出发是保障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讨论,谢谢!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