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4个勤俭的“好习惯”,正在滋养癌细胞!别让你的勤快害了你!

 飞虎catzbc 2021-12-02

一直以来,人们对癌症都是三缄其口,但避之不谈就代表不存在了吗?不如先来看看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组数据:

2020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数达1000万;

中国新发癌症病例居全球第一457万,死亡病例约300万;

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确诊癌症,相当于每分钟确诊7.5人。

不管承认与否,癌症从未离我们很远,比起讳莫如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图片

你的勤快,正在滋养癌细胞!

癌症一直在窥伺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有些日常生活中勤快的“好习惯”竟也是癌症的帮凶。

1、刚炒完菜就关油烟机

炒完菜后,很多人就会顺手关掉油烟机,一方面图个安静,一方面也节约能源。但其实,就是这个勤快的习惯,增加了家人的患癌风险!

图片

油烟机要抽掉油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果炒完菜就马上关掉,那些没有排出去的烟,往往会通过呼吸道跑进人的肺里。

可千万别小看这点厨房油烟,长此以往,吸入的油烟对身体的伤害极大!2016年的循证医学数据表明,油烟增加了中国不吸烟妇女患肺癌的风险。

小医建议,抽油烟机要在炒菜前几分钟打开,烹饪时要全程开启,炒完菜要等个5分钟左右再关闭。

2、大力搓洗筷子

筷子成把搓洗,尤其是搓得很使劲,会破坏筷子外表的保护层,使筷子之间摩擦出一些凹槽裂纹,从而容易残留和滋生微生物。湿漉漉的筷篓,又给了病菌可乘之机。

图片

更可怕的是,这些霉菌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毒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会造成肝脏损伤,诱发肝癌

黄曲霉是一种常见的腐生真菌,还多见于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中,所以发了霉的玉米面、花生、大米统统不能吃!

小医建议,木制、竹制的筷子切勿用力搓洗,且最好3~6个月更换一次,如果出现了裂缝、变形要提早更换;筷子洗干净后,要沥干水再放入筷篓,筷篓要放置在通风干燥处。

当然啦,直接换成不锈钢筷子也是不错滴。

图片

你的节俭,让癌症钻了空子!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外,一些节俭的习惯也给了癌症可乘之机。大家不妨往下翻翻,看看自己中了没有~

1、桌上总摆着一盘隔夜菜

老一辈很多都是从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过来的,所以非常节约粮食,吃不了的饭菜,经常就是放在冰箱里面,第二天、第三天还在继续吃。

图片

剩菜肯定不比新鲜菜营养,做好的饭菜会产生一种“亚硝酸盐”的有害物质,存放时间越长,亚硝酸盐含量越多,虽说存放得当的剩菜不至于致癌,但还是少吃为妙。

小医建议,绿叶菜的硝酸盐成分很高,肉类的亚硝酸盐含量比较少,如果实在有剩菜,比起绿叶菜,肉类是相对安全的;最好冷藏保存,比起亚硝酸盐,细菌滋生才是剩菜最大的“漏洞”。

当然,别炒太多,一顿吃完最好不过。

2、食用油放很久也舍不得扔

不少人往往会认为,食用油只要在保质期内都可以食用,其实不然。有测试表明,食用油一旦开封,最好在三个月内用完。

图片

氧化酸败的油脂不仅使营养价值下降,味道让人恶心(出现一股“哈喇味”)而且在酸败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过氧化物和自由基可导致机体衰老,引发肿瘤、心血管病等各种病症。

小医建议,人口不多的家庭可以选择小桶油,既能保证及时用完,又可以更换油的种类,避免长期吃一种油;油瓶要避免阳光直射,也不要老放在灶台边上,这样更容易氧化。

图片身体有这些症状,要早做检查!

虽说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提升,但如今很多癌症早已非不治之症,尤其是癌症早期,治愈的几率非常大。身体出现了这些症状,有可能是肿瘤生长早期的信号,一定尽早去正规医院进行肿瘤筛查!

身体的警报

体重骤降

体重突然减轻一般有3个原因,糖尿病、甲亢和恶性肿瘤。排除了甲亢和糖尿病后,在饮食运动均未改变的情况下,但体重在一两个月内下降10%左右,要提高警惕。

长期低热 

癌症患者有时会出现「肿瘤热」,主要表现为有规律的午后和傍晚的发热,次日凌晨缓解。其中,淋巴瘤的表现最为典型。

排便异常

如果出现排便变化,比如排便变细,大便有血或呈深色、黑色,警惕结肠癌、直肠癌。若出现稀便、黏液便、脓血便,伴随着长期下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腹鸣或隐隐作痛,就要小心了!

淋巴结肿块

某些癌症,是会在相应部位出现肿块的。如果在脖子、腋下、乳房或其他部位摸到「硬疙瘩」,位置固定、质地较硬、摸起来边缘还不清晰,可能不痛不痒,但有一段时间没有消退,需要及时检查。

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很多肺癌患者,正是因为干咳、痰中带血去就诊而发现的。尤其是40岁以上,又习惯长期吸烟的人,肺癌的危险成倍增加!

长期疲乏或疼痛

癌症引起的长期疲倦、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不会有太大改善。

身体疼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癌症造成的疼痛特点是持续性的疼痛,甚至一些基础止痛药物都无法有效缓解。

总有老年人说:“毛病都是检查出来的”,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在检查之前,疾病就已经存在了。

说出这句话的人们,在对疾病天然的恐惧背后,是否也埋藏着不愿麻烦年轻一辈,小心翼翼的心思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