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双一流”;CNKI;知识图谱;研究热点 摘 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近几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以中国知网(CNKI)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以CiteSpace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对2017—2019年以“双一流”为主题的2271条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特征、建设策略和内涵式发展等方面。该领域研究以“双一流”内涵建设为中心,以国际化为趋势,并向横向和纵向扩散:横向上涉及地方高校建设和西部高校建设,纵向上兼顾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学问或专题”。[1]本文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2017-2019年有关“双一流”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到近两年来学者关心的热点话题主要有“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本科生教育、高校教师、人才引进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整理加工,得出近两年我国“双一流”研究热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一流”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并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成为“双一流建设”具体指南。然而加强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首先需要明确“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内在规律,即何为“双一流”、何谓“双一流”。但目前,学界对“双一流”概念并没有统一定义。对于“双一流”内涵建设,学者们主要从高校建设维度进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王战军、刘静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标志和四大特征》;潘静的《“双一流”内涵与行动框架》;邢丽娜的《世界一流大学经费水平和结构研究》等。 综合学者研究成果,“双一流”一方面应具备一流学科、一流教师队伍、高质量本科教育、高产出科研成果、充足教育经费、完善管理机制等内在发展要素;另一方面需要立足自身特色,以世界排名为导向,面向世界,与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接轨。 二、“双一流”建设策略与路径研究 (一)把握一流学科是重点、人才培养是本质 本研究当中,“一流学科”作为关键词共出现227次,“人才培养”作为关键词共出现89次,表明其成为近两年来学者所关心的热点话题,比如倪亚红、王运来的《“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时间统一》。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主要研究成果有:钟秉林、方芳的《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郭书剑、王建华的《论一流学科制度建设》;武建鑫的《世界一流学科政策指向、核心特质与建设方式》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弼成教授指出,“双一流”大学的本质是人才培养。[2]学者主要研究成果有:付海南、毛丽娅的《“双一流”建设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缺位和进位》;罗向阳、杨铭的《加强融合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杨亚辉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等。 而学者关于一流学科和人才培养的探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一流学科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二是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加强人才引进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当中,“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关键词分别出现36次、10次。而“立德树人”作为关键词共出现19次,成为高校教师质量重要标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郭书剑、王建华的《“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分析》,共被引15次;杨炯、吴鹏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共被引22次;刘利峰的《“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21个省(市、区)“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共被引5次;余旺可的《“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究》等。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学者有关加强人才引进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高层次人才的内涵与标准研究,破除唯课题、唯论文等单一化评价体系;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加强高校教师管理组织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道德修养等建设。 (三)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 随着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公布,地方高校虽然仅占18.3%,但积极寻找建设路径,相继出台了本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相关文本方案。本研究当中,“地方高校”作为关键词,共出现94次。研究成果主要有:郝瑜的《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选择》;蔡淑萍、张智栋等人的《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研究》;车如山、赵佳欣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发展研究》;杨炯、吴鹏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等。 综合近两年关于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研究成果,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主要集中在地方高校的目标定位、发展困境与建设策略等方面。关于地方高校目标定位的探讨主要有:一是寻找本校特色。二是以《总体方案》为准绳。关于发展困境的探究主要有: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经费有限;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关于建设策略的探讨主要有三点:一是明确“双一流”建设内涵。二是充分发挥本校有效资源。三是实现转型发展。 (四)统筹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两个重要阶段,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摇篮。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与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本文关于关键词分析中,“本科生教育”词频21次,“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词频共有56次。具体研究成果主要有:王洪才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建设》;余秀兰、宋晓华的《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特征与评价》;宋晓华、吕林海等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与排名》;梁燕莹的《“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李辉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等。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学者关于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话题主要有:一是明晰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二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评估以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等方面。 (五)着眼于新时代,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借鉴 国际化是当下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更是未来世界发展的走向与趋势。我国“双一流”建设方案以新时代为背景,以国际化为长远发展目标。本文关于关键词分析中,“新时代”词频14次,“国际化”词频31次。具体研究成果主要有:龚淼的《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思考》;刘仁山的《“双一流”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王素斌的《中国双一流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李文辉、周国富等人的《“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院国际化发展路径》;李晓述的《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与“双一流”建设探析》;谢一丹的《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等。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学者关于“双一流”建设国际化的探讨主要有:一是牢牢把握历史使命与建设定位,正确审视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双重坐标。[3]二是合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相关建设经验。 三、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 《总体方案》指出,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本文当中,“高等教育”作为关键词共出现94次,中心度为0.11,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主要研究成果主要有:刘伟、俞立中、邬大光等人的《加快“双一流”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笔谈)》;李立国的《从一流大学到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转折》;陈廷柱、王建华、阎光才等人的《面向2035的中国高等教育(笔会)》;陆小兵、王文军等人的《“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等。 综合“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学者认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一方面需要立足于高校自身,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术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扩展国际视野,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向世界一流学科看齐。 [[1]]Chen,C.etc. Towards an Explanatory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09(3):191-209. [[2]]李健,薛二勇.“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研讨会”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18(01):29-31. [[3]]龚森.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9(Z1):16-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