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以为鉴

 其实斋啡几好饮 2021-12-02


(一)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在李鸿章去世后不久,梁启超在他那本《李鸿章传》中所发出的一声喟叹。

大概很多人(尤其只从中学历史课本中学习历史的人)都对李鸿章没有好印象吧。

总觉得他是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卖国贼,或是维护腐朽清廷统治的"看门狗"。然而,彼时的真实情况,却又远要比这些简单的论断复杂得多。

因为即使在同时代的梁启超看来,李鸿章也都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富争议之人,很难一句话就将其盖棺定论(非得写一本书不可)。

读完这本书,我亦有感于李鸿章处境的艰难,也很佩服他接受现实并努力做事的坚韧。

(二)

诚然,就如同梁先生所说,李鸿章只是“时势所造的英雄”,而非创造时势之人。他缺乏眼界和见识,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固守传统,安于富裕、尊贵的生活。

或许也正因此,他才能为皇室所信任,变成他们难以替代的工具,一颗无比好用的棋子。

他亲历并领导过多次战争,在内政外交上都久经考验,有丰富的治事经验,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也远超同时代的众多士大夫,而西方人也最愿意和他打交道。

最重要的是他还踏实肯干,关键时刻不逃避责任,勇于背锅,丝毫不计较个人名声。

从某种角度上说,他就像是个没有决策权的职业经理人,一直坚定执行股东大会定下的方针和路线,哪怕自己有何意见,也只能小心谨慎去提,绝不敢逾越界限。

(三)

“李鸿章固知今日为三千年来一大变局,固知狃于目前不可以苟安;固尝有意于求后千百年安内制外之方,固知古方不可以医新症;固知非变法维新,则战守皆不足恃;固知畛域不化,故习不除,则事无一可成;甚乃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以中国之大,而永无自强自立之时。”

可固知又如何呢?就像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那一段,梁启超去见李鸿章,谈话毕,李对梁说了一句,一代人有一代人该做的事情。

听着分外悲情,但看结果,他依旧选择了尊重和保有传统,在努力保住自己地位的同时,也努力给这个衰落的大组织续命。

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即使明知这注定是走不通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也一样要负责到底。

就这一点上说,我以为李鸿章是真的做到了,虽千万人他往矣,一去不回头。

(四)

签《马关条约》也好,签《辛丑条约》也好,情理上虽绝不全是他的锅,主观上他也不情愿,但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不顾自己已然年老体衰,始终愿意付出巨大的精力和重视程度,一丝不苟将事情做得尽可能好。

拿《马关条约》来说,李在日本期间被刺客袭击,但他拒绝取出子弹,满脸是血地去找日本人谈判,逼对方在一些条款上让步,后来又动用外交手腕,令立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将损失降到最低(尽管也埋下了许多隐患)。

哪怕如此还是要被千千万万人骂,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他也都在所不惜了。弱国无外交,纵令他个人威望与能力再高,也无济于事,要求他在谈判桌上扭转乾坤,对他来说亦不公平。

(五)

他个人的悲剧,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像梁启超在指出了李鸿章的诸多问题后,也无奈表示,剩下那些超过五十岁、二品以上的官员,居然没有一个能望李鸿章项背。

随着时势越来越艰难,找不着下一个李鸿章的话,麻烦必然也会越来越多。

若生在19世纪之前,以李鸿章这样的功绩,无疑称得上能臣,甚至英雄,但没办法,时势使然,人们需要他承担更多,背负更多。

(六)

上有皇权体制的钳制,外有许多政敌的反对,下有千千万万人民的期待,在这样一个怎么做都是错的局限环境中,他能从容地解决各种困难和纠纷,这种积极的态度,坚强的品质,无论如何都值得尊敬我以为,他就是瑞·达利欧所说的那种拥抱现实、应对现实、彻底扎根于现实的人。

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眼前无论遇到多少问题,也都要沉着应对,积极想办法解决,不抛弃,不放弃。而他的问题也正在于此。

作为一个务实的执行者,他只去做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显然会有成效的改良,而不是打破传统,带着组织去走一条被别人实践过但自己从未走过的,也许更艰难的道路。

历史没有如果,但对于个人或组织的成长来说,或许,可以引以为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