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和爱人带孩子去火锅店吃饭,刚刚点完单,发现旁边的一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6、7岁的小女孩不小心把小料碰到了衣服上,妈妈顿时开始了“长篇大论”: “早就跟你说过了,吃饭的时候要多小心。” “只有小时候养成好习惯,长大了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可能是感觉到周围客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望向自己,小女孩脸蛋变得通红,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她只是一个不小心,没想到妈妈会讲出这么多大道理。 最后还是孩子爸看不过去了,劝了宝妈两句,这场小小的风波才算告一段落。 在生活中,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时不时地告诉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道理。 开始的时候,孩子还会点头表示同意,但久而久之,孩子可能连听都不听,或者即便表示赞同也只是做做样子。 于是家长开始抱怨“孩子不听话”、“讲过多少次的道理也不听”,殊不知对孩子讲道理,其实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 “低层次父母”喜欢对孩子讲大道理 你觉得家长单纯地讲道理孩子能“听进去”多少? 这个数字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意料:可能不超过7%。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法拉滨法则”,又被称为“73855定律”,意思是指人们在交流时,所感知到信息的来源: 其中55%来自外形与肢体语言,比如手势、表情、动作等; 38%来自听觉传达,比如说话时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 最后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也就是话语的内容。 当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时,孩子往往会只顾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绪。 比如家长正处于愤怒中,孩子只会感觉到害怕、恐惧,并因此呆住,难以理解家长说话内容的具体含义。 而研究表明,信息沟通中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关系”。 一旦家长因为教育效果差,而不停地对孩子重复“道理”,问题只会越来越糟糕,愈发难以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脑部结构决定孩子难以理解“大道理” 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的《全脑教养法》一书中,作者将人的大脑分为了“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两个部分。 其中“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但由于大脑前额叶要等到孩子踏入青春期后,才会开始发育,25岁左右时才逐渐成熟,所以孩子的“上层大脑”会一直处在“大规模施工”中。 而“上层大脑”控制着孩子的情绪、共情、明智的决策能力,因为孩子“上层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所以相比成人明显会更缺乏共情和自我理解的能力。 当家长对孩子讲道理时,孩子很难对这些泛泛而谈的理论产生共鸣,反而因为情绪控制能力差(上层大脑未发育完全),出现不耐烦、愤怒等情绪,孩子越小,这样的表现越明显。 顺便把这本优秀的图书推荐给父母们吧,作者在大脑研究、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当我们了解了大脑的结构,孩子与成人之间大脑的不同,就不会对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感到奇怪了,才能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地教养孩子。 而且孩子的大脑正在发育过程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其实也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大脑发展。正确的养育是孩子快速成长的基石。 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从根源上帮助我们去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凡事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时都能正确应对。为人父母本来就是一门功课,我们都在努力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但如果去死记硬背那些教条的育儿方法,一方面太枯燥,记不住;另一方面即便记住了,在执行中如果环境稍有变化,就可能会用错。 线上有优惠,不要看卡片价格,点进去看实际价格。 高层次的父母,善用方法让娃明悟 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一个“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种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仅凭“讲道理”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让孩子有切实的体会、有亲身的实践才行。 比如孩子吃饭时不小心把汤汁洒到了衣服上,家长不顾周围人的异样目光,对孩子大声宣教,只会引来孩子的反感、委屈。 而如果能够先为孩子用纸巾将汤汁擦掉,然后让孩子亲自把衣服洗干净,孩子自然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汤汁弄到衣服上是不容易清洗的,下次吃饭时必须要多多注意。 通过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将错误内化成自身的人生经验,远比单纯地告知孩子的道理更有效。 只有孩子体会、理解了事件的全过程,才能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从内而外地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 歪妈结语: 在生活中,有的家长在发现对孩子讲道理无效后,还可能信奉“拳头等于真理”,对孩子大打出手。 事实上如果对孩子讲道理是“下策”,那么对孩子动手就是“下下策”,高层次父母教育孩子应该讲究教育方法,只有找到好的教育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经常对孩子讲道理吗? 我是@歪妈,家有萌宝一枚,专注于孕期、育儿方面的知识研究,更多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