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兆元 | 龙凤争斗的奇观

 seawn 2021-12-02

全文共168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项无畏/题图

龙风呈祥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其中龙据于主导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故慈禧太后把浮雕图案搞成凤在上龙在下是要遭非议的。然而龙凤一开始并不能在一起相安无事,相反,它们常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双方要展开激烈的搏斗。因为龙为图腾的部落与以凤为图腾的部落曾发生过战争,民族的矛盾使得图腾神物也卷入冲突之中。龙凤相斗表现得尖锐而又充分的要数楚文化了。

楚国的先民以凤为图腾。据说,他们的祖先祝融的化身就是凤。《白虎通·五行篇》里说,南方之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就是凤。故而楚人对凤的崇拜达到了十分狂热的地步。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录看,其它民族难以望其项背。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里指出:吴越曾是楚国的劲敌,而他们偏偏以龙为图腾,这就使得楚人对龙深恶痛疾。这种情绪在楚国的神话、绘画和诗歌中有着生动的反映。

《山海经》是一部楚人的著作,其中大量的神话是楚人精神信仰的产物。凤凰在书中被美化。首先是它的外观绚丽多彩。《南山经》说:“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风凰华美的羽毛总是五彩缤纷,引人入胜。它能歌善舞,是吉样的象征。《南山经》还说:“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如此神奇实在是不同凡响。与凤比较,龙的地位在《山海经》中十分低下。楚人的祖先,凤的化身的祝融,把龙牵来作了胯下之物。《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异族的宠物被楚人踩在脚下,这是有很深的象征意义的。龙是蛇的变形,古籍中有“龙化为蛇”“蛇化为龙”的说法。《山海经》中凤与蛇也高下明显。《海内五经》说:“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蛇被践踏被把玩。这种龙风冲突是文化对抗的一种表现。楚人尊凤贬龙,在神话中,龙只是一个驯服的工具被凤驱使,这表现了楚人对龙图腾民族的蔑视。

江陵马山1号墓

在屈原生活的年代,古老图腾的神秘意味依然存在。在屈原的诗歌《楚辞》里,尊凤贬龙,一如既往。据学者研究统计,凤在屈原赋中共出现十四次。其中作为真善美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六次,作为通天的灵鸟而出现的有十次,有一次是讲殷人的始祖神话。龙连同龙种的虬、螭、蛟算进去,屈原赋中共出现二十三次。这二十三次可分为如下几类:一、驾车者十一次,二、驾舟者两次,三、驾桥者一次,四、为装饰者两次,五、为特殊神物者两次,六、为一般神物者四次,七、为凶物者一次。这里可以明显看出,龙与真善美无缘,它只能干拉车驾船的苦差。屈原多次以凤自拟,但从不把自己比作龙。很明显,屈原诗歌的民族性在凤的身上有着集中的体现。

江陵马山1号墓

《山海经》与《楚辞》没有直接描写龙凤相斗的故事,而在出土文物中,这种场面既生动又丰富。著名的人物龙凤帛画即为一例。画上绘一凤展翅奋爪,气势昂扬,直取一龙;龙则惊恐不安,作卷身求饶状;凤下一夫人,合掌,似为凤祈祷。有的学者认为这幅画象征善战胜恶,我看里面更含有楚民族战胜异族的意味。江陵马山1号楚墓所出刺绣品中,凤是刺绣花纹的主角,其中的龙凤相斗的花纹,张正明先生的《楚文化史》作了如下描述:

已见刺绣纹样十八幅,其中凤与龙俱出的十幅,有凤无龙的七幅,有龙无凤的一幅。在凤与龙俱出的刺绣纹样十幅中,凤与龙互斗的八幅,风与龙相安的两幅。在凤与龙互斗的刺绣纹样八幅中,凤进龙退、凤胜龙败的五幅,势均力敌的三幅。

龙凤虎纹绣

1982年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藏

凤之天敌,由此可见一斑。龙凤不能相容,是楚文化的一大特征,楚国的神话、诗歌和绘画把这一切表现得淋离尽致。

后来,吴越之地尽为楚国所有,龙图腾民族的威胁已经消失,于是龙凤不再具有敌对意味。随着民族的融合,它们便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而龙凤争斗,则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段有趣的插曲。

文章来源:《上海采风月刊》1992年第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