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兆元 | 图腾神话与祖先神话的传承流变(一)

 seawn 2021-12-02

全文共5059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摘  要

图腾神话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它的立足点是对男子生育权的否定;祖先的神话则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它的出现是男权确立的标志。这两类神话交织着发展。图腾神话在氏族的分化聚合与民族的冲突融合过程中,成为民族群体的象征。祖先的神话利用图腾物,把祖先推上神的宝座,显示了鲜明的等级特征,这是人类迈向阶级社会的一个信号。作者指出,无论是图腾神话还是祖先神话,它们的演进都受制于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最后一同迈向了政治神话的轨道:图腾神话被改造用以树立皇家的权威,祖先神话衍生出一系列礼义规范,成了王朝的立国基石。

人们关注死是留恋生,故灵魂崇拜与自然崇拜都是出于强烈的生存意识。人们关心“我到哪里去”,也注重“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因而灵魂崇拜也就伴随着生殖崇拜。生殖崇拜的产生,也正是人类把自身的类作为对象的精神活动的结果。恩格斯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就象人类为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体悟到自然世界的神秘一样,人类的生殖活动同样给原始人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这种种神秘就是生殖崇拜的诱因。

与对死的恐怖与痛苦不一样,生殖过程,尤其是性活动总是充满着极大的欢愉,故生殖崇拜要比灵魂崇拜更为强烈。由于人为女人所生,故生殖崇拜首先是对女性的崇拜。在我国已发现的上古岩画中,有着丰硕的裸象,生殖器官被夸张,具有明显的女性崇拜倾向。在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与陕西案板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女性塑像,而至今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崇拜之风犹存。云南永宁纳西族尚处母系氏族社会状态,女性受尊崇,他们把当地最壮观的干木山视为女神偶像,定期祭祀。女人率先步入了神坛。

当人们逐渐认识到生育活动中男子的重要作用时,男性崇拜也就开始了。对男性的崇拜,集中体现于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人们在祭祀和其它宗教社会活动中使用的陶祖、石祖乃是以陶、石等为质地所铸成的男性生殖器形象。陶祖在仰韶文化晚期就开始出现了,在陕西铜川李家沟,临潼姜寨仰韶文化中均有陶祖出土,甘肃马家窑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等众多古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祖。在广西、湖南、新疆等地不仅发现陶祖,还有石祖、木祖。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一是为了生殖本身,二是为了表现男性的权威。四川木里大坝村有个鸡儿洞,洞里供着一个男性生殖器,女性不育即前往烧香上供,然后在石质的男性生殖器上坐一会儿,据说这样就可以怀孕。贵州苗族吃牯藏时,跳起性交舞,手里挥舞的就是男女生殖器模型。男性生殖器模型雄健挺拔,充分显示男人占据社会领导地位后所显露的勃勃生机。

对生殖的崇拜引发了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在前,祖先崇拜在后,二者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关心的“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对女性的崇拜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图腾崇拜即产生于这个时期;而对男性的崇拜是父亲氏族社会的产物,随之而来的是祖宗崇拜。图腾崇拜是祖宗崇拜的前身,祖宗崇拜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遗迹。

“图腾”一词为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斯部落奥吉布瓦方言“totem”的译音,图腾崇拜的表现形态五花八门,然而,它们却有几个根本的相似之处:

一、图腾崇拜发生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对男性在生殖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因而认为人的生育乃是某种自然之物(动物、植物、其它自然物)的神秘力量导致女性怀孕,这样,人类之祖便不是人而是某种自然物,图腾物取代了男性成了祖先的象征。

二、图腾物是作为保护神的面目出现的,这是它获得广泛崇拜的根本原因所在。古越人以龙为图腾,《汉书·地理志》载,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应劭注:“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人把自己装扮成龙蛇之状,则龙即视为同类以保护之。行军打仗时,图腾物往往被绘在大旗上,以求战无不胜。

图腾的产生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第一次以强有力的纽带将分散的个体结为一个类属,成为区分群体的重要标志。在每一个图腾集体里,每个成员之间都具有血缘亲族关系,这样便产生了稳定群体、团结御敌的强大力量。由于图腾崇拜所形成的种种禁律与规则,成了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制度的规范。这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功能,都基于图腾物的神秘力量,而培养这种神秘力量的根本途径,即是制造神话。

图腾神话产生之初主要是创生神话,它是关于生殖的故事。这种神话分三种类型:一、动物图腾创生神话。二、植物图腾创生神话。三、无生物和自然现象创生神话。

在第一类神话中又分五种不同的类型:一为某动物生育为或化身为某氏族的祖先;二为某女子与雄性动物(或人格化的雄性动物)结合而生某氏族的祖先;三为某男子与雌性动物(或人格化的雌性动物)婚配而生某氏族祖先;四为某氏族祖先由卵孵化或女子吞食鸟卵而生;五为某女子感某动物而生。

在第二类神话中又分三种不同的类型:一为某氏族祖先由植物所生或所变;二为某女子吞食某种植物果实而生;三为某女子感某种植物而生。

在第三类神话中又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为某氏族祖先由某种无生物或自然现象所生或所变;二为某女子因感某种无生物或自然现象而生某氏族祖先。

以上三类十种图腾创生神话,除一例与男子有关外,其余都是女子与自然物相合相感而生。由于男子在生育活动中的意义没有得到认识,生育这一简单的生理现象便充满了神秘色彩而被神化。性交并不能立竿见影地生出孩子,有性交终身而不见孩子出生的,有偶一为之则开花结果的,这样,男女之交合与生育的必然关系并不明显。图腾神话是对男子生育权利的否定,客观上那种某男子与雌性动物婚配而生某氏族祖先的神话并不是原始的图腾神话。女子充当了生育的重要角色,然孤掌难鸣,需仰赖某自然物的精灵与之相交相感方可孕育出氏族的祖先,自然之物就显示出巨大的魔力,这就是图腾物受人膜拜的根由所在。图腾神话将图腾神圣化,也就使得图腾崇拜合理化,与此相应的禁律与规范群体的信条就变得不可侵犯而成为维护社会的准则,因而图腾崇拜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生殖活动的范畴。

图腾的演变异彩纷呈,有分有合。当氏族演为胞族时,原来的一个图腾便分化成多个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记载了印第安摩黑冈部落狼、龟、火鸡三个氏族的演变过程。狼氏族分化狼、熊、犬、负鼠四个氏族;龟氏族分成小龟、泥龟、大龟、黄鳗四个氏族;火鸡氏族分化成火鸡、雏鸡、鹤三个氏族。一个母系氏族衍为数个儿女氏族便形成胞族,这是一个分的过程,原氏族的图腾是胞族的总图腾,但新的图腾信仰产生了。当部落联盟形成,则核心部落的图腾成为部落联盟的图腾。随着战争的不断发生,被击败的部落要接受战胜者的图腾,则原图腾或弃置或被改造,这是一个合的过程。当各亲族部落与相邻部落的联盟加强或者冲突加剧,血缘关系逐渐为地域关系所取代,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与共同心理素质的集体时,这就是具有政治组织性质的民族的形成。民族图腾的最后形成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但也是在血与火中诞生的,是来之不易的珍宝。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图腾林立,属动物类的图腾有熊、马、牛、羊、鸟、蛇、龟等多种,属植物和无生物类的有梅、李、林、石、风、毛等多种,其丰富多彩不胜枚举。而影响氏族心理最大的只有二物:龙与凤。现对龙凤图腾崇拜及其神的流变、影响作一阐述。

早期龙的形象不一,故关于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就出土文物的龙的形象与文献记载分析,人们或认为龙为蛇类,或认为龙起源于鳄鼍,又有龙为蜥蜴,龙生于犬马,龙本猪形,龙即鹿,龙乃鱼,龙起源闪电等多种说法。这种种解释都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情理,但都是不完整的,今天我们要弄明龙图腾的最原始的形象是困难的。就象印第安人的氏族图腾会不断分化一样,古代中国的氏族也无时无刻不在分化中,龙图腾变得五花八门不足为奇。我们从古书上对不同形状的图腾物都称龙这一点上便明白这是氏族分化的结果。有的龙有鳞,有的有角,称谓各异,但都是龙。“有鱗曰蛟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有翼曰应龙”。这是龙胞族中分化出各色形态的儿女氏族的图腾。各氏族间的力量此消彼长,图腾也随之起伏,变化异常活跃。后随着部落的联合与兼并,龙又由分走向合。龙形象日趋复杂,乃是不同的图腾物糅合成的一个综合体。于是,所谓马图腾氏族、狗图腾氏族、鹿图腾氏族、猪图腾氏族,最后都成了龙集团的成员而成为一家。龙的演变体现了图腾物分合的一般规律。

凤是以殷商族为核心的一大群鸟氏族融合的结果。这些我们可从《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载商人后裔的一段陈述中得到证明: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鳩氏,司徒也。瞗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这是一个鸟王国,好象谈起来是以鸟名官,而其本质则是早期以凤凰为核心的胞族中众多鸟氏族的联合。

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以龙作为标志和代表,那么这种情形至少在商代还未形成。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阶级斗争与民族冲突加剧,虽然对图腾的崇拜日趋淡漠,但人们心灵深处对图腾物的神圣情感却未曾减弱,在民族冲突的尖锐时刻常不自觉地表现出来。龙凤最初水火不容,两种神物由冲突走向和平的过程,正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与融合同步。当龙凤呈祥的大旗在中国大地上飘扬的时刻,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主体的形成之日。

在甲骨卜辞的叙述中,商王朝对龙族不是讨伐就是追杀,大有灭之后快的味道。到了周代,商人的子孙还在炫耀先祖降伏龙族的武功。在一块商代的玉佩图案上,二凤脚踏二龙,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歧视的特征。龙凤相斗是商代的神话主题之一,体现出夏、商两个民族间尖锐的矛盾冲突。西部中国的周民族崛起并一举消灭殷商,标志着龙凤冲突从总体局面上的结束。

周代在中国早早地建立起领主制封建社会,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再也不用以图腾为中心来凝固人心了。图腾制遗落于此刻,这是古代宗教的一大发展,也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图腾制的存留容易扩大狭隘的民族团体意识,强化它会为国家的统一造成危害并埋下分裂的祸根。民族问题是周代重大的政治问题,虽然他们没少征伐过兄弟民族,但总的方针还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礼记·王制》说:“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周统治者也十分理解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图腾遗念,于是,让图腾物化戈为玉帛就成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一项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工作。故无论是龙还是凤,此刻都成了周王朝的荣耀。行军打仗时,龙凤大旗同出:

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昔日这“四灵”乃不同部族的图腾,今日同在周朝服役,这是周王朝含纳四海的象征。周代的艺术品,龙凤常以连为一体的形象出现,这其中也隐含着周统治者借此化解积怨已久的民族矛盾的一片苦心。而这一切是统治者的人为努力,尚未形成举国上下的自觉行动。

周王朝的领地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封国和偏远民族依然保留着图腾制的遗迹,整个国家没有同步进入封建社会,局部间原不同图腾的部族间的矛盾在带有图腾意味的民族徽号上依然有明显的反应。后来的楚国与吴越的军事冲突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吴越之地古以龙为图腾;楚为祝融之后,以凤为图腾。中原与吴越常骚扰楚国,并歧视这一南方蛮族集团。迨楚强大,则在军事上进攻吴越并问鼎中原,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则表现出强烈的尊凤贱龙倾向。在楚国的诗歌里,凤是至尊的神鸟,龙则是下贱的角色,不是被安排来拉车就是驾船。在绘画中,凤总是气宇轩昂,而龙的形象则十分猥琐,假如龙凤同时出现,多半被打得落花流水。

秦朝的统一,宣告了龙凤冲突的全面结束。秦不再分封世代传袭的家族诸侯,而以地域划分行政单位实行郡县制。图腾崇拜的土壤悉数失去。秦行文化专制,“匡伤异俗”,图腾崇拜的文化氛围也不复存在。到了汉代,龙凤真正和睦地相处在一起,它们同时成了一种吉祥的象征。龙凤化敌为友已成了全民族的自觉行动,它标志着汉民族的真正形成。

中国龙凤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经由早期氏族社会分化聚合,部族间的冲突融合,再到大一统的汉民族的建立这样三个过程。等到图腾物变成一个民族的徽号时,昔日它所具有的生殖功能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文章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5年第03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