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子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之荔浦年节文化调查

 夫子303 2021-12-02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之

走进我们的生活

——荔浦年节文化调查

一、活动目的

荔浦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老县,经过历代的演变,荔浦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民族传统风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特别是在饮食、工艺和奉祀等方面呈现出的地方特色,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荔浦人的心理特点。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荔浦春节民俗文化作为荔浦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调查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荔浦以春节为主的年节的特色以及荔浦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荔浦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实施班级:022

小组分工:

第一组:负责冬至民俗调查               第二组:负责小年夜及大年夜民俗调查

第三组:负责初一至元宵节的民俗调查    第四组:负责其它主要民俗调查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预定计划: 制作调查问卷;拟定每个节日的行程(成员自己拟定)。
      
实际完成日期:寒假前
      
第二阶段      预定计划:寒假至开学前  寻找各个节日的文字资料;与长辈聊天,记录有用信息;整理资料,写论文和感想。
       
三、研究成果
      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到了我们年年都在过着的春节原来还有那么多的讲究,特别是通过老人的今昔对比,了解到以前人们过年的不容易,从而更珍惜今天的生活。好些同学也正是通过这次调查,才留心注意到了扣肉等食品是怎样做成的。

现将荔浦春节民俗文化调查结束汇总于下:


      
(一)、节日及习俗介绍 
      1.
冬至
      
冬至,俗称“亚岁”等,它是我国自晋朝至今的传统节日。荔浦人对冬至的态度是不大一致的,麻丐人(即客家人)讲究的是“冬至大过年”,因此要办得丰盛些,尽管丰俭随人,但一般都要吃“团圆饭”,象征合家团圆、诸事圆满。
  旧时荔浦人比较穷,往往在这一天杀老母鸡过节,因荔浦人认为老母鸡是聚财的,这一天杀了,不会有外人来吃,财气油水就不会外流了。荔浦人习惯逢年过节将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娘家过,但一年中有三个节日是不能回娘家过的,这就是民间流传的“过年穷,过冬空,七月十四死老公”。即是说过大年三十是夜回娘家会吃空娘家,冬至回娘家会吃空娘家,七月十四回娘家会对丈夫不利,因“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着门板背着走”,出嫁了的女儿,七月十四理当在婆家祭,如若回了娘家祭祖,除非老公已死。因此,远嫁了而年前便回娘家过年的女儿,到了大年三十晚上这天,也要搬到外面旅店去住,直到大年初二才能回来。     

2、小年夜

小年夜是荔浦人过年的前奏,从这一天起,意味着过年的开始,可以大吃大喝了。小年夜的时间,各乡镇有所不同,杜莫修仁等地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青山、东昌等镇为十二月二十四。传说上天派有神祗灶王公下凡监督人类,看年人们是否勤俭持家,每年小年夜至正月十五,灶王公上天述职,汇报人类一年的劳作生活情况。于是人们趁着灶王公上天机会,尽己所能,尽情享受着平素日子不能也不敢享受的生活。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年货,修建新灶,洒扫庭院及居室天面。荔浦人治办的年货一般有做荔浦特有的米饼、糍粑,以前一些山区或富有一点的人家还会做一些大大的年糕,又称糖糕,现在多改作包粽粑了,因粽粑比糖糕做工简单而食用方便。

腊肉和荔浦芋扣肉也是荔浦人过年所不可少的,以前有钱人家还有风肠(即腊肠),现在一般人家都有风肠了。改革开放以前,穷人家的腊肉主要是用来送亲戚的,而且往往是卖自己养的鸡换买的,或者跟熟人赊的。

   3.大年夜
     大年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也称除夕。“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贴春联。
      
团圆饭
     
年饭是人们一年中吃得最安心的一餐饭。以前荔浦有句话叫:叫化子三十晚也有一餐。这一天,逼债的暂不出门催租逼债了,逃债的人也回来吃团圆饭。因此这一天做年饭就是最忙的工夫了。荔浦又有句歇后语叫:三十晚夜的砧板----没得空。

以前的团圆饭比较简单,就是猪肉、豆腐酿,稍好一点的人家还会有鸡、鱼果(用面粉裹上鱼块油炸过的,荔浦人俗称“鱼炮”)取用“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之意,还有猪圆蹄(荔浦人称蹄子)和荔浦扣肉。一般的鱼果、蹄子、扣肉都会在大年夜的前一晚做好蒸熟放着,从大年晚开始,想吃或有客人来时,再热过就可吃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平素也很容易吃上这些东西了,因此,除了农村还比较时兴大年前做好年初几吃的东西外,县城的一般都不大做,或所做也不多了,有些年轻人的家庭也不会做这些,反正想时可以到街上去买,方便得很。更有一些人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顿,毕竟辛苦一年了!

以前吃完饭习惯去耍年宵,或看看电影,现在有电视之后,往往是一家人在电视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外出的人反而相对少了。
     
祭祀
     
祭祀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进行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现在这种做法似已成为了人们逢年过节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程序了。荔浦人很实在,就是在祭祀时也不肯有一些浪费。一般所用的供品多为一块熟猪肉和一个熟鸡,及一些时新果品,还有三小杯水酒、三碗分盛的一瓢米饭和三双筷子。肉是是祭祀完毕后用来做晚饭菜的,果品晚饭后还要再吃掉的,米饭是还用来喂牲口家禽的,只有那三杯总共半两水酒是要倒入地下的,还因此祭祀都是在晚饭前进行。祭祀时,无非是点上一对不论大小的红烛,燃几炷香,香一般是三枝为一炷,通常是或三枝或九枝地点燃插上,烧几张钱纸。一家老少,有些家里只是老人和小孩,一边敬香,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方面请列祖列宗前来享用美餐,另一方面请列祖列宗吃完后要尽心尽责,保佑自己岁岁平安,大吉大利。

贴春联

荔浦人自来有贴春联的习惯,即便买不到春联或请不到人写春联的人家,也会在门前贴上三条巴掌大近尺长的红纸以图个吉利。贴春联一般都在吃完团圆饭后在当户的大门和后门张贴,对联的内容多为新春幸福、四季平安之类,或祈福求财保平安之类的。对联的大小根据门框的比例而定,老式的泥砖瓦房大门,两边对联多为一张到张半红纸长,宽为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张红纸;新建的砖混结构房的大门,两边对联多为两张半到三四张红纸长,三分之一红纸宽。春联从小年夜开始有卖,一直卖到三十晚上。那几天,主要街道门面两旁张挂的大红春联,映得满街通红,为春节平添了许多喜庆。价钱根据纸张大小长短,和书写水平的高低,由一两元一幅到十多元不等。较受欢迎的民间书法家,就在年底卖对联就可以获利几千元。当然,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从那些卖门神、财神等小年货商贩铺子里买的印刷的春联。门神、财神以农村买的居多,中国结之类的较少人买。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荔浦旧时也有守岁的习惯,但只是个别,老人们谈起守岁的习惯时,也总是有名有姓的说某某以前是这样,可见,守岁的习惯在荔浦就是解放前也只是个别,现在基本没有守岁的了。如果说有,那就是守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到零点放上一通鞭炮,然后去睡个大觉。

4、大年初一

荔浦的大年初一显得平淡些,通常是年轻人清早起来洗漱完毕,燃放鞭炮,然后准备早餐,早餐基本上是热一下大年夜吃剩的鱼肉(这是大年夜必须剩也肯定要剩的,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年年有余),再煮上些青菜而已。长辈们刚起来后坐在家里等着家里的、族里的、村里的孩子们前来拜年,只要有孩子来都视作是拜年的,无论开口道恭喜与否,都必须给红包(荔浦人俗称封包)的,当然红包的大小因人而异,亲的会多一点,疏的则少一点。小的几毛几块,多的几十上百不等。为了使那些没有经济收入的老人不至于大年初一没钱可发封包,他们有收入的孩子们常在大年夜就给出老人一些小票,免得大年初一时老人尴尬,小孩伤心。小孩子们刚一起来就满村跑,见着大人就一句“新年好,恭喜发财”,便有封包到手里口袋来。因此,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读小学初中的少年,头一天晚上,家里人都要给他们补上一课,教会或温习新年怎样去要大人封包的功课。因此,以前常流传这样一句话是:大人怕过年,小孩盼过年。发红包也是大人怕过年的一个原因。

吃完早餐,大家就到街上去看舞龙舞狮或唱戏,或游玩,或闲逛,小孩子则用拜年得来的封包钱买些玩具或鞭炮玩。在大街上要好的亲友见面了,仍须给对方小孩封包,这种做法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算是过完年了,才可以不给。大年初一这一天,一般是不主张到别人家里玩的,荔浦人也不兴这一天去送礼,大家都是在公共场所见面,游玩,因此大街上、村里的大谷坪满是人。

5、走亲戚

 从年初二开始,大街上的便骤然变少,人们都去走亲访友,进行一年一度的亲友感情沟通了。这一天,新婚的姑爷必须带新娘回娘家送口份,凡是结婚时溱了钱送了礼的女方族人一般都要送一份礼,荔浦人俗称“口份”。送完女方娘家,再送结婚时送了礼的男方三姑六舅。这些口份一般有腊肉一块、风肠一挂、白糍粑若干、糖饼一包,还有鸡。以前生活比较困难时,一个鸡熬熟后分成五份:背脊一份、胸脯一份、两肋各一份、凤尾(鸡屁股)一份。最长辈的是胸脯,亲娘肯定是凤尾,所以,民间谁养了女儿,人们就会说她是吃凤尾的命。现在生活好,往往是一家一个活鸡,很难看到五亲分鸡的现象了。新姑爷的口份一般是头年的腊月二十七八送回女方娘家,第二年的正月初二夫妻双双回娘家,初四或初六娘家再派一两桌人送一对新人回婆家。在女方娘家这期间,凡是得了口份的人,都要请新人吃一餐,也就是年饭。这一餐,主人会把凡来自家送口份而还没有请过他们吃饭的人都请来,客人多时,往往要摆上几桌。如果是送了一二十家话,那新郎每餐都可能是在不同的人家吃饭,如果会喝酒又爱喝酒的话,那肯定是红脸关公天天做的。离了女方家族,还有男方近亲在等着一对亲人前往,那可真有点“路漫漫其修远”之感了。

一般老的亲戚或朋友,相对自由些,口份里有粑粑、饼子和肉就行了,也不一定初二来,初四或初六回,可以在正月十五前任何一天来,任何一天走,也可以一个人回,也可以成双成对回。送了口份,没时间去吃饭的,说一声就走了也可以。只有头年新婚的夫妇必须成双成对在初二回娘家,也只能在初四或初六离开。

按荔浦人的习惯,肉是送给长辈吃的,因此,如果是到比自己辈份小的人家或朋友家,可以没有肉。带了肉去,那家也不会领,而会给你换一块回,俗称“吃不动”是不能领的。回家时,得了口份的人家要退部分礼品,俗称“退吊箩”。肉是不能退的(“吃不动”的除外),粑粑可以领一半到三分之二以上,饼子是不能收的,但可以换一样作为交换。有些亲戚还会回送一些自家的土特产,因此往往是一担去,一担回,山远路遥的,一讲到送“口份”就怕。

现在人们也没那么重视“口份”的内容了,人到就是最好的礼物,因此,走亲戚也相对轻松些,不那么累人了。至于朋友,现在则更随便了,想去时,一两件礼物便可,不想去时,一条短信就解决问题。但一般关系好一点的,还是主张登门造访,荔浦说的要在一起“喝一餐”才有气氛。另一种讲法就是,走亲走亲,走了才会亲。

6、元宵节

荔浦人的元宵节不是很隆重,无非是大吃一餐,表示年宵已结束,该安心生产了。这一餐很与其它节日没有多大区别,现在街上有汤圆卖了,有些家里会买些回来吃吃。以前好些村里会请人来唱一出戏或舞龙舞狮,或放场电影,现在一些村里还有,但大多数村里是没有什么活动了。据说解放前,城里有花灯,现在这些在荔浦都只有电视里才有了。

()|独特的年节饮食文化

荔浦人过年主要以饮食为主,千百年来开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饮食文化。下面是一些过年必备的食品介绍。

1、米饼

这是荔浦人所特有的一种年节食品。一般用糯米与粳米混合或只用粳米淘好用水浸过,然后炒成酥黄,再研磨成粉,现多用打糠机打成粉,用箩筐装起放在地下一两天让它回潮,或放上几片生萝卜让它回润。再将黄糖煮成丝状,冷却备用,有的还加上桂花、姜汁。打饼子时,先将米粉和上糖汁揉到抓起成团,放手即散时,就可装上雕有各种花鸟虫鱼的木头做的饼印(模子),俗称饼壳压紧,再用瓦汤匙磨好,再敲出来,然后再一个一个放到锅里用微火烤硬或蒸好即可。

2、白糍粑

这是荔浦农村过年必备的一种年节食品。做糍粑是一项必须多人合作的工作,家里没人或在村里合不来人的,这时便很为难了。正是如此,县城里的人家是很少有人做的,想吃时,只有上街买或到农村亲戚家要,不然就只能等农村亲戚送了。

做白糍粑的工序是这样的:做先将糯米淘好放在桶里浸透,再装上甑子放在大锅里蒸熟,然后趁热舀到石臼里(俗称碓坎)里捣(俗称冲),待冲烂到没有一粒成颗米时,便出到石板上或滑石板上,再分成一个一个如小孩拳头大的,其它人便迅速将它捏成柿饼状,待完全冷时,再五个五个叠成一摞,在上盖上花红粉调色的红印子或红记号即可。放在碓坎里捣烂的方式,各地又有不同。有的由三个力气大的男子用三根锄头把一样大小的硬木棍先围着碓坎将糯米饭捣烂,然后再猛烈的你上我下迅速冲打;有的地方则用三五根刮子把大小的竹子做成,无论男女,依次捣冲直到那饭完全捣烂为止,有的地方甚至是用八九根拇指大一点的楼梯竹来捣的,那可是妇孺咸宜了。

现在,科技发达了,已经有了专门的捣烂米饭的机子了,人力所做的少了一道工序,妇幼在家,也不必为做白糍粑难找人冲而发愁了。

3、扣肉

荔浦人吃的扣肉都是用大的荔浦芋(俗称槟榔芋)与猪五花肉间夹拼在碗里而成。其做法是:先将槟榔芋削皮切成两三指宽、半指厚、两寸半长的片状后,在文火油锅(一般是茶油)里炸酥,有点焦黄既可,备用;再将切成方状的猪五花肉先整块放到锅里水煮,煮到用筷子可穿透猪皮时捞起,再涂上些蜂蜜,然后放到油锅里用文火炸到皮有一点点焦黄,捞起切成与芋头大小片状备用。然后就是把炸好的芋头片和肉片放在用豆腐乳,酱油,葱白、白糖调好的卤水里拌匀,再将肉片和芋头相到间杂夹在碗里码齐,猪皮的一边贴碗底。做成碗后,就放在蒸笼里或锅里蒸,时间要合适,时间不够,瘦肉部分太渣,易塞牙,芋头也不够,太过,则用筷子夹不起来!蒸好了,取出即可。到哪一餐想吃时,先放到锅里或饭里热透,再用另一个碗,把扣肉反扣出来,撒上些切碎的葱花,这才可以上桌!

其它还有蹄子、鱼果、水豆腐酿、油豆腐酿也是过年最常见的餐桌食品。以前生活水平不高,说到过年有好菜吃,就说:又不是过过年,天天有猪肉豆腐酿吃。可以说,荔浦人的过年,蹄子做的少了,但扣肉豆腐酿还是每家待客所不可少的。糖糕、粽子则是两种可以充当早点或夜宵的小食品。

四、一些建议
      1.
文明燃放烟花爆竹,加强环境保护
      荔浦县城的大年夜从零点一过,便是炮声连连、不绝于耳,一直大年初一的十多点钟。胆小的幼儿,这一晚往往是哭喊连天,东钻西滚,彻夜难眠。身体不好的老人,睡眠不好的成人在这一夜里,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圆睁双眼,被迫守岁了。

2.摒弃迷信内容,弘扬优秀文化
       这几年,荔浦的春节出现了三少一多的不大正常的现象,即唱戏的少了,放电影的少了,文体活动也少了,赌博的多了。

赌徒多,赌法也多,三公、少六、牌久、麻将、扑克无不应有尽有。会拿牌的拿牌,不会的坐马搭注,真是人头攒动,乌烟瘅气,还美其名曰:“耍年宵”。很多同学谈到过年,最反感的就是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在赌博。

    如果能在难得轻松的过年里多一些文体活动,也许我们荔浦的过年更有意义。 

    (夫子作于2004年春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