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学生背景 Z同学,14岁初三女孩,入学扶禾心理教育6个月。 学习技巧不足 Z同学的学习方法欠缺,学业压力逐渐增大,成绩逐渐下降,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作业拖拉,完成效率低下。 关于人际关系 自述:小学和中学受到排挤比较多,感觉自己跟同学没有太多共同爱好,因此才被孤立,融入不到团队里面,每次努力进去都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 被忽视感比较强烈,没有存在感,渴望得到关注。但不知道自己要怎么交朋友。就算被朋友捉弄,自己很生气很难过,也会忍着、敢怒不敢言,担心自己说错话,会被朋友们孤立。 自信心不足 对于外貌比较关注,认为自己的长相在班级只能算中下,对自己不满意,包括对自我身体外形(貌)的不满,对于他人看法十分在意。 对自我女性性别角色也存在不认同的现象,由此可能对自我女性身份产生自卑感。 压力过大 当前Z同学的主要压力来源于学业及人际交往。 另外,自觉母亲对自己的要求较高,对要求的完成有难度,内在感觉有压力,很累,自己只想过那种安稳的生活,有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份差不多的工作就行。 15天的观察与测试
研究分析与对策 原因 分析 Z同学主要是因为进入青春期阶段之后,对于自我身体有更高的关注,总担心自己哪里做不好,会被他人笑话,在做很多事情时都会对自己提出近乎完美的高要求,当达不到要求时,内在便产生冲突与焦虑,同时会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好,逐渐丧失自信心,进而影响到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加上,对身体的不满意,在意他人的看法,导致自卑与人际退缩。 调整策略 介入目标:增强自信心,帮助Z同学看到自己积极一面,提高自我悦纳程度。 介入策略:关系建立,跟Z同学建立真诚、友好和信任的辅导关系;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调整历程 一对一心理辅导 前期工作主要跟Z同学建立真诚、友好和信任的辅导关系,给予鼓励、支持与引导,提高学生自我悦纳程度,帮助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对个人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澄清,以更快、更准确的界定Z同学存在的问题。 中期,逐渐进行心理疏导,结合学生日常事件,了解自身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确认其中负面或者不合理的认知,以及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帮助Z同学认识到高自我关注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之后,在咨询过程中,结合面谈、投射测验以及作业等多种形式,针对Z同学自信心不足以及压力管理技巧不足问题展开工作,寻找合理的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客观的认知,更加科学合理的看待学习生活,同时开展学业教育,从优势学科着手,逐渐提高自我效能感,建立自信。 最后,多日常关心,帮助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逐步引导Z同学对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规划与认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水平。 一对一学习力培养 Z同学注意力容易分散,且知识吸收较慢,自主理解分析意识较淡薄,做题速度慢,做题会犯迷糊,学习效率较低。 调整方向:
进步方面:
行为习惯训练 1、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 2、严明奖惩,对于过分行为需要一定的惩罚,对于积极行为给予支持,并及时强化此类行为。 3、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会让孩子的一天张弛有度,节奏有序,做事和思绪稳定。 4、尊重个体差异,利用同伴关系,增加娱乐内容,在个体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其社会功能; 5、帮助Z同学树立规则意识,认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6、加强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并进行实时监督; 7、学会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和同学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兴趣爱好培养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兵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1、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2、培养严谨的思维 从培养学生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3、增强意志力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离校反馈 离校反馈 1、Z同学对于自我关注水平降低,能够将更多的注意资源投入到学习当中; 2、自信心有所提高,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行为模式以及人际关系; 3、基本掌握压力管理技巧,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对压力进行合理处置。 后续家庭教育建议 1、社会性发展方面: 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力量来源,来自家庭的鼓励与支持会成为个体发展的强大动力。 对于当前Z同学而言,本身特质相对敏感,对于外界评价与意见有较多的主观性认知,会担心外界对于自我做出负性评价,影响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综合而言,是个体对于自己的不自信与不满意,当前阶段,个体能够认识到自我在认知方面的问题所在,后续还需家庭中提供更多的支持与欣赏,少一些批判与评价,帮助Z同学提高自我悦纳程度,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社会与人际; 2、学业水平方面: 当代青少年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主要来源在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提高了个体之间的竞争,但是不可否认个体差异的存在,否定客观规律的存在,或者逆规律而行,只会带来揠苗助长的结果。 当前Z同学对于自己的学业能力及学业水平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最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方式是制定可执行且可能达到的目标,有利于目标的完成和进入下一阶段目标,同时能够帮助个体提高自我效能感,更加积极主动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能。 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家庭及教师期望对个体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 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同样的,受到了权威者的影响,家长也可以拥有近似教师的能量,坚信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这种“真诚的期待”也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理论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实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