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寒柏 1963年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93年赴美国学习、工作,2006年归国。2009年被聘入天津中医药大学任职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主任。赴美国时曾任书法私塾教师6年,曾在加州州立大学讲授书法课程。发表书法作品及艺术理论文章数十篇,论文曾在天津青年书法创作论坛中获奖。作品入选、被邀国家级大展四十余次,其中十余次获奖。获得中国第二届册页展最高奖,中国首届楷书展最高奖,第七届全国兰亭奖金奖。自2003年起,受邀在中国书法家论坛、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论坛开设名家专栏,并在书法网站上陆续写出书法评论、技法阐述、美学探索计20余万字。2008年受江苏教育出版社邀请著录《中国古代书法名帖技法解析系列——苏轼楷书行书》光碟。 崔寒柏 行书 李梦阳诗 198cm×99cm 2021年 崔寒柏 楷书 132cm×66cm 2021年 关于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古人在学字的时候有条件的可以临习名帖、名拓,条件差的也有父兄家人或教师的字样,在人对人的示范下,初步掌握用笔的方法。接下来就会有一段临帖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的不长,有的可能贯穿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可能是在读帖,这种读包括到不同藏家家中浏览,交流相互的信件,读看别人的抄本和游历山川名胜中的碑刻。这时的临和读泛指那些有兴趣于书法的人群,只把写字当作工具和不注入心性去随时感受书法的人,一生则与书法艺术擦肩而过,自然也无法享受其中的乐趣。 到了现代,临帖已经成了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那是因为现在的书法学习完全脱开了实用,人们开始学习古人的书写技术几乎都是靠从帖中慢慢地感悟。当代虽然有那么多的笔法教科书,那么多视频录像,但是仔细看、仔细分析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的书写方法都非常不同,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大部分自学的笔法就是按笔法图示去写,然后再把写出的笔画按字帖中的笔画外形去验证,一笔下去,起止不加重复,几乎完全吻合了,笔法就对了。哪部分多出来了,哪部分缺少了,哪里不对了,哪里就需要调整和改进了。 针对抬笔就能信笔书写来说,临帖是多么重要。但是矫枉过正,很多人过分强调临帖,或者以临得逼真为目的,如同“复制”,又使得临帖走到了另外一个错误的极端。无论是不临还是只临,还是逼肖地临,都不是学习的正确方法。 初临 最初学习书法时,首先要掌握的是用笔,这时最重要的练习是要把用笔完成得正确,并且形成习惯。谁都知道要逆锋(藏锋)入纸,要收锋出纸,何时靠顿笔铺毫,何时在顿的同时收笔,何时顿中转锋,何时借助顿下的弹起而钩挑。但是怎么样才能把柔软的笔顿成顺心所欲的状态,要有一个练习过程。这个过程要在相对不是很注意字形,但还要有一定的字形中完善并形成习惯。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先要把笔行走在字帖中的字形中,其最好的办法就是描红。此时不用担心字的结构,但还要按照字的结构去用笔,去完成每一个笔画。有人认为儿童才这样学字,其实不然,这时帖中的红只要有一点盖不上,用笔就没有到位。这时的盖不上主要不是粗细、大小的问题,而是外缘形状上的差异。 等到书写中每一笔都把描红帖中的红笔全部盖到以后,保持着这种用笔习惯,在不那么考虑用笔的情况下,对着字帖再去临写和感受字的结构。 邮政订阅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