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正则笔正,我的字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倾斜

 庆友尊者 2021-12-03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体态劲媚”,被誉为“柳体”。有一次皇帝问柳说:“你的字看不到偏锋笔迹,你是怎样写得这么正的?”柳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从此这名话便名流千古,成为书坛的佳话,也受到世人的推崇。因为心正,代表一个人的品格端庄,行为举止尽地法度中。张怀瓘《文字论》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苏东坡更是说得明白:“书有工拙,而君子与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说明了从书中也看得出君子与小人之心的。而刘熙载说得更直接:“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总之如其人而已。”这也许是“书如其人”的来由吧,但“心正则笔正”果真如此正确吗?其实不然,对这句话古今都有不少争论,说出来各有各的道理,想不到象启功先生这种自言“学过柳体,尊重柳体,非常喜爱柳体”的人,也对此言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在《论书绝名百首》中写道: “劲媚虚从笔正论,更将心正哄愚人。书碑试问心何在,谀阀谀僧颂禁军。”是说柳先生拿'心正则笔正'这句话来哄骗糊涂的皇帝。他在写《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碑文是都是在恭维太监、骗子和尚和歌颂皇帝的爪牙禁军,他在书写这两个碑的时候,他心正吗?启功先生这样说也许有他的道理,但世人也说:“良心丧于困地。”柳先生食君禄,尽君命,其所作所为亦在情理之中。但我认为就书法而言,“心正则笔正”是柳先生的真言,他未必是在骗那皇帝昏君。所以综合来说,此言虽有多解,但就书法而论之此言实在是至理名言,不容诡辩!因为在书法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多得不可胜数,是大家公认的法则。如颜真卿便是笔正心正的典范。

心正则笔正,我的字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倾斜

陈诗烨书法作品:用心在心,心正则笔正

我小时学书法时特别喜欢《颜勤礼碑》,也是岭南书法大家商承祚先生极力推荐的一本最佳楷书法帖,此碑是新出土的,刀刻如新,加上体态雍容,兼具美态,此谓“颜筋”丰满。临写时十分易学,学了一年多便真正得楷书入门了,接着兼临《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得其浑厚雄气息。后来我临写柳体的《神策军碑》,此碑笔如刀戟,骨力雄强,是“柳骨”的代表作。由于先有了《颜勤礼碑》的扎实基础,结体和用笔都已驾轻就熟了,本来十分难学的柳体,我却随手拈来,学得十分顺利,再细心临几年,直到考入高校读书,在校中对柳体继续临写不辍,我所在高校近万人的学生之中,有几千名财经战线上工作多年的在职就读的学生,由于他们参加工作多年,大多是文艺骨干,他们当中的书法高手林立,而我的柳体楷书已日益成熟,最后能在全校书法比赛中我却以柳体楷书获得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颜柳楷书的过硬功底让我为今后的书法学习打下的扎实的基础,以后不论我学什么书体都觉得得心应手。都很容易上手,因为有了颜筋和柳骨的用笔基础,我在书法创作中,直抒胸臆,任意挥洒,心正则笔正,我的字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倾斜!

心正则笔正,我的字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倾斜

陈诗烨书启功论书一首:劲媚虚从笔正论,更将心正哄愚人。书碑试问心何在,谀阀谀僧颂禁军。

抛开所谓道德层面而言,“心正则笔正”其实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中锋用笔真正内涵。看启功,麦华三、林散之等现代一大批书法名人的执笔书写态势。他们无一不在用中锋行笔书写,他们的写字时的笔杆都与纸面几乎都在呈垂直状态。这得益于从小练习的悬肘练习。这是一个艰苦的练习过程,有些人不临帖更不会花苦功去学悬肘书写,从那些丑书人物和演艺界的名星写字便可看出,他们都是执笔象拿筷子似的,其写出来的字的线条都是偏锋,软弱无力如病态,有的更是做作扭捏作态,字型东歪西斜,结构丑陋无比,令人作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只要你问他们在书写时“心正“吗,但这一点只有他们才知道了。

心正则笔正,我的字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倾斜

陈诗烨书宋包拯诗一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诗烨启功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