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我们如此焦虑:引起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确信不疑的想法

 王明鹏 2021-12-03

上午正在忙的时候,接到一个陌生来电,说是朋友给的电话,咨询家人心理问题,简单沟通后,有了初步诊断,对方很急切,立即加了微信,通过后我给对方打个招呼,不过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由于一直没有回复,自己体会一下感受,很自然有些不舒服。由于知道不少求助动机越是强烈的人,其实越是容易脱落,而这个仅仅咨询一下就杳无信息,也就更加不足为怪,那么这个不舒服来自什么呢?

当然,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想法,即这个自动想法是,“这人不回复,真没有礼貌”!

我们要做的就是,据此小题大做,剖析为何为感觉不舒服,毕竟很多生活焦虑就是这样出现的。

首先评估一下想法是否完全正确。支持证据是什么?原本电话沟通很好,主动要求加微信,加了微信,迟迟没有回音。

反过来有反面证据吗?当时说好加微信后,由于有事情处理,我在通过时候耽搁了一会。这短短的67分钟等待,是否引起对方不舒服,人家体验到的是不礼貌,这反而是我自己先有不妥。

还有其他可能吗?人家有事忙起来,根本没顾上看手机。还有就是,人家有了更好应对处理方式。

我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对方是否真想处理事情的疑惑,是否失去了一次咨询机会,毕竟这是自己可以处理的情况,有些遗憾。(这成为自己更加真实的想法,继续深挖还有更多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如何处理我的问题?此事最差情形是不再联系,最好情形则是后面有了联系,最可能是很晚后回复说不需要处理了。对于自己来说,人家是个陌生人,不求不帮,不问不说,耐得住一点焦虑,学会一点等待,学习放松,如此而已。

想法不同是否有不同反应呢?原来想法认为这个人不礼貌,一件事否定一个人,会感受到不舒服,会生气,现在想法是有各种可能性,大家都是匆匆行人,各自寻找合适的方向,原本就是偶遇,这样就可以心情平常一些。

这个事情的想法有很多,最初是此人不礼貌,可以认为是社会常识层面,再次是我失去了一次机会,这是自我层面的,更加真实深刻有力量,最后是某个层面的趋利避害受到损害,如激活不安全不信任不美好等,这是潜意识的本我层面,正面的表达则是我们渴望积极获得真善美

生活中许多事情会带来负性情绪反应,包括常见的抑郁、焦虑、愤怒、恐惧等,这个分析模式让我们自己加深体验,“引起我们焦虑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那些确信不疑的自动想法”。

更加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我们大脑中存在很多想法,真实的那个想法未必是嘴上说出来的,未必是自己意识到的,只有不断反复究竟,才会想到那个真实想法,从而破解不良反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