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墓前有61个无头石人,千百年来难以解释,后被考古专家解开

 老骆驼4753 2021-12-03

源 | 头条号史论

1960年3月,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和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来到位于陕西乾县的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视察。当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乾陵发掘委员会” 对乾陵地宫隧道口的考古工作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准备对乾陵进行考古发掘。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一向反对对古代皇帝陵墓进行发掘。在这次视察中,他对郭沫若和当地的有关领导说了一件奇事。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1930年4月,时任甘肃省主席的孙连仲经陇东、陕西赴河南任新职,路过陕西时,因为军费问题,产生了效仿盗掘清代乾隆、慈禧陵而发财的孙殿英,于是盯上了乾陵。他派了一个师的人马,在乾陵周边埋锅造饭、安营扎寨,以军事演习作幌子,命令工兵动用烈性炸药炸开了乾陵墓道上方的三层坚石。

就在大家以为乾陵的墓道口马上就要炸开时,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刹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现场的7名陕西籍和12名河南籍官兵,被狂风卷上天空,转了几圈后被重重地抛到数十米外,好几个士兵被摔得口吐鲜血,受了重伤。其他士兵一见,还敢再向前?于是发一声喊,仓惶逃下了梁山。

手下将此事报告给了孙连仲,孙连仲于是请来道士占卜,说是梁山上的“姑婆显灵”, 意在警告孙氏,不要再继续挖掘乾陵了。于是孙连仲买来三牲祭品,在陵前祭奠一番后宣布收兵。

此后,孙连仲再未动过盗墓发财的歪念头。后来他在抗日战场上叱咤风云,成就了“抗日悍将”的威名。孙连仲本人也得到了善终,活了近百岁,直到1990年才去世。

Image

一、

如果问哪个中国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武则天乾陵必然可以位列其中。这座陵墓的陵基被刀剑劈过,被炸药炸过,自建成后,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众,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掉了一半。

然而历经千年,乾陵依旧保存完整,武则天和李治的遗体依然安静地躺在地宫中,没有受到打扰。

乾陵于公元684年开挖,历经23年才基本完工。它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北高南低,地势很像一位女性仰卧在大地之上。按照堪舆学说,这种地形“大利女主”,所以武则天便选定了梁山作为自己百年后安睡之所。

Image

为乾陵选址的,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位大家。据说两人从武则天处接到这个任务后,二人分头寻访三年,都向武则天交旨说选在了乾县的梁山上的一处吉穴。

武则天随着两人来到山顶后,袁天罡说他三年前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李淳风则说他也在一年前在这里钉下一枚铁钉。武则天让人刨开土,发现铁钉正好扎在铜钱的方孔中,武则天大喜,认为这是天定的陵址,于是重赏了二人,听闻此事的人无不拍手称奇。

乾陵修建于盛唐,当时唐朝国力充足,所以这座陵园规模特别宏大。它因袭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因山为陵”葬制,由阎立德、阎立本兄弟设计,陵园仿长安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郭城,仅主轴线便长达4.9公里。

Image

乾陵里究竟埋藏了多少宝贝,谁也说不清楚。传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并不在昭陵,而是藏在乾陵里。这些宝藏在之后的一年多年里,吸引了无数军阀、盗墓者和土匪的眼球,盗墓行动几乎就没停过。

对乾陵最大规模的一次盗掘,是唐末的黄巢。黄巢攻进长安后,派了40万人到梁山挖掘乾陵,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都铲平了,留下了深达40米的“黄巢沟”。但即使如此,黄巢也没有找到乾陵地宫的入口。

乾陵遇到的第二次大规模挖掘,来自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和黄巢一样,他也动用了数万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挖掘,均遇上了罕见的狂风暴雨。说来奇怪,只要盗墓的人一走,天气立即转好。温韬越想越怕,最后不令停止挖掘,乾陵又逃过一劫。

Image

乾陵历经千载仍然保存完好,里面都有些什么宝贝?据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的说,乾陵里面的文物,最少有五百吨!还有人认为,那件顶级国宝——《兰亭序》,也极有可能就埋在乾陵。

郭沫若生前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乾陵如果打开它,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Image

二、

千百年来,无数盗墓贼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到乾陵地宫的墓道口。甚至有传说,乾陵根本没有墓道口。这一切,直到1960年才发生了改变。

1960年,陕西乾县的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歪打正着地炸出了乾陵的墓道口。墓道口被发现后,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1960年4月开始发掘地宫墓道。

乾陵地宫墓道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米,宽0.6米的石条填塞,石条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并加以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

乾陵宽阔的神道两侧,分布着许多雕凿精美的石像群,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无头石人像,这就是著名的“六十一蕃臣像”。

Image

“六十一蕃臣像”位于乾陵朱雀门外,他们的大小与真人相同,一个个身穿“胡服”,双手拱于胸前,神态十分恭敬。

很多石像的身后,还保留着当时刻着他们的残余文字,上面的内容是介绍石像的主人来自哪个地区以及他姓名和职位。但是这些石像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全部是无头石像,它们的头去了哪里呢?

关于这六十一尊石像的来历,有人认为,这些石像是参加高宗葬礼的六十一位外国使者的刻像,是武则天将他们刻像立在乾陵的,目的是显示丈夫李治的文治武功。

但经过研究发现,这些石像中有许多人死于高宗之前,是不可能来参加高宗葬礼的。所以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又有人认为,这些人是归顺唐朝、在唐朝出任各种官职的原少数民族酋长像。这也说不过去。因为武则天死于公元705年,而石像中的一些人,却是在这之后才归顺唐朝的。

另外,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大改官名,其中将左右威卫改为左右豹韬卫,左右骁卫改为左右武威卫·……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后,又恢复高宗时的官名。一些石像背后的官名,用的是中宗复位后的名称,这也证明他们不是武则天刻立的。

Image

所以,乾陵为什么要雕刻六十一位藩臣像,很长时间都是一个谜团。大多数专家的意见是:它们中的一部分是武则天所立,另一部分则是唐中宗所立,而不全是武则天立的。至于立这些石像的目的,都是为了阐扬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功绩。

唐朝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唐太宗也被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继续对外实行怀柔政策,他们去世后,很多少数民族首领依然不顾路途遥远,前来参加葬礼。唐中宗很是感动,于是下令将这些人雕成石像放置在乾陵最靠近地宫的位置。

六十一具石像,体现了唐朝的对外开放精神,以及当时大唐王朝“协和万邦”、“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真实写照。

Image

乾陵蕃臣像最初是64个,到北宋时,只剩下了61尊。到本世纪初,所有石像头部均己失去。石像无头的原因,乾县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说是吐火罗国国王的儿子,听说自己的父亲被刻成了石像,矗立在乾陵,感到无法接受,于是就化妆来到长安,想把父亲像的头给带回去。

他化妆成喇嘛,趁天黑带人把老百姓种的庄稼踏倒一大片,还把老百姓田里的泥抹在他父亲石像的脚上。之后便散布谣言,说是这个石人成精,晚上把庄稼全部都给祸害了,老百姓很是气愤,于是把他父亲的石像的头给砸掉了,他就把这个头抱回家了。

Image

这只是个传说,显然不可能是所有石像都无头的原因。所以又有人说,石像的头可能是被文物贩子掠走了,但这种说法也没有可靠的证据。

从史料记载上我们得知,61尊石人像断首当在宋、元、明三朝,宋朝时,绝大多数石像还是完好的。但到了明朝,李梦阳便在游览乾陵后,在诗中记载了石人像存在断首的现象。

所以我们可以由此断定,石像头部被毁的时间应该不是同时发生的,时间范围应当在元、明之后,而且不是人为的一次性毁坏的。

现在人们普遍的说法是:这些蕃臣像的破坏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明代以来关中地区发生过几次大地震,可能有一些蕃像的头部是在地震中被损坏的,另一部分蕃像的头可能是被人故意打掉弄走的。

Image

三、

1971年秋,陕西乾县瓜婆岭村的两位农民在挖地时,其中一位农民挖到了一块坚硬的东西。将它刨出来后,两人发现是一颗石刻头像。于是立刻把这颗石刻头像送到了乾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乾县的文物管理人员对这颗头像非常重视,他们带着头像来到乾陵逐一比对,最后发现西侧的一尊无头石像颈部断痕跟石刻头像是吻合的。也就是说,两位农民挖出来的,正是这尊石像的头!

Image

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发现这尊石像的头并不是人为砸断的,而更是自然之力的结果。专家们马上联想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发生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那场著名的“嘉靖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关中平原的陕西省华县,据历史记录,地震强度为8至8.3级,烈度为11度。《明史》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渭南、蒲州、华州、朝邑、三原等处尤甚。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Image

据《陕西通志》记载,位于西安市的唐朝修建的小雁塔,在此次地震中塔身震塌了两层,从十五层变成了十三层。陕西渭南县境内的一座名叫“五指山”的小山峰,也被地震夷为平地。

这场地震波及到的古代遗存远远不止一座小雁塔。位于距西安80多公里的梁山上的乾陵,也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61尊石人像大多数的头部,极有可能便是在这次地震中断裂的。不仅是61番臣像,乾陵前还有许多石马的头部,也在这次地震中被毁坏。

Image

为什么地震毁坏的,都是石像的头部呢?专家通过两位农民发现的石像头部的研究,发现这些石像的材质存在一些瑕疵,并不是特别坚固,所以石像在倒地的时候,相对较细的颈部是最容易断裂的。

专家的这一解释,也在明末的一些诗歌得到了印证。比如明末便有文人写过一首谒乾陵的诗,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赤马剥落离倒旁。”就是说,诗人在明末来拜谒乾陵时,这里的石像就已经东倒西歪了。

Image

四、


新中国成立后,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再也不可能出现文物被毁坏的事件了。

2006 年 7 月 2 日,是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封陵 1300 周年纪念日。乾陵博物馆在致辞中说:“乾陵文物区点多面广,大量文物未遭破坏和盗掘,应归功于乾陵周边众多默默无闻的农民护宝人。”

乾陵博物馆馆长说的”农民护宝人“,是祖辈生活在乾陵脚下的农民,包括15 位农民文保员。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发生过文物失窃或被盗掘案件,但乾陵却一起也没有发生过,这正是这些农民文保员坚守祖训,自觉自愿守护乾陵的功劳。

乾陵规模非常宏大,在这样大的区域内,仅靠国家和博物馆的人力、物力都难以达到全面而有效的保护目的。因此这些农民文保员,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8 岁的何生照老汉,就是农民文保员中的一位。老人说:“小时候,老人就跟我们说过,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不能乱动,否则就要遭'天谴’。”

Image

何老汉虽然年近七旬,但不论下雨下雪,每天都要在他的“辖区”巡查几遍。

他的老伴笑着说:“他对那些石头比对我还好,我生病了想他去帮我买药,他都说要巡查,没时间,让我自己去。有时间下雨下雪,他也是整天在山上转悠,孩子们担心他的身体,想不让他去,可没人能拦得住。”

乾陵的这些农民文保员,普遍很是崇拜武则天。这个女人活着时是个传奇,死后1000多年,仍然有着不朽的魅力。这些农民文保员都说,武则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自己替她守陵,感觉非常自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