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式的身法要领不是祖师爷一夜之间灵感迸发后突然创立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各代形意拳大成的顶级大师们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慢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达方法。最早的身法要领是四象,在心意拳的阶段,谱上只有一句话: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鹰捉、雷声,以此作身法。称为心意“六艺”。形意阶段去掉鹰捉和雷声,把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作为身法,称为“四象”,后来又有了“八字诀”,经过几代形意大家的不断总结,将八字诀扩展为“校二十四法”。其实不管是哪种说法,身上表现出来的要领要求是一样的,从四到八再到二十四,本质上是把这些身法要领不断的描述细致化,说的越来越详细。 上面几种身法要领的表达,虽然说是不断的细化,但终究是归纳总结凝练出来的几个术语,这些名词术语告知众位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不得老师亲传,很难明白这些术语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想练习却无从下手。这次我想在几种提炼出来的术语之外,换一种最贴近练习者学习的表达方式,不用理会各个要领的术语,直接从自己身上的细微动作来学习三体式的身法要领。从上之下,从头到足,的顺序来阐述。 首先是头,头部的要领分为外形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看得见的简单的说就是头顶要顶起来,脖子竖起来。头顶顶起来是说头要领劲,头有领劲,才能避免前俯后仰。试想,你的头低下了,身体自然就会前俯,如果头向后,就成仰头了,身体自然运转不灵。头为六阳之首一身之主,头部如果领不住劲,就像三军无帅,国家无主一般,便会散乱不堪,怎么能整合好力量迎敌呢? 其次是肩。内功经里说,头正而起,肩平而顺。头正而起说的是头上的领劲,描述的非常简略,就四个字“头正而起”,精辟但不利于理解,因此我就用繁琐一点的文字来解释强调,希望能让大家看明白。肩平而顺就是指肩的要领了,古人非常简略,但是非常传神,一个“平”字,一个“顺”字,真是把肩膀的要领刻画的淋漓尽致。只是作为初学者,没有体会到正确要领的感觉,无法心领神会、跟同深受,就体会不到这两个字的妙处。实际上要掌握肩膀上的要领,恰恰需要忘掉这两个字,不要去想什么是“平”,什么是“顺”。如果总忘不掉这两个字,不断从文字去求如何“平顺”,就钻入了牛角尖,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执着于文字,就像佛家所言,便是着相,着了文字相。忘掉这两个字,尽管放松肩膀就好。因为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肩膀已经形成了一个动力定型,习惯了一种状态,肌肉牵引其实不是最科学的那种状态,而这种习惯成自然的状态恰恰不是武术内劲所要求的那种,因此这里不到位,内劲始终不能贯穿,形成整劲。 然后是胸背。内功经的口诀是“胸闭而出,背圆而正”。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身法要领中讲解胸背要领的有哪些?含胸拔背?胸圆背圆?想到这两个要领之后仔细再看一下这两句口诀,是不是感觉他们说的貌似是一回事儿?“含胸”对应“胸闭而出”,对应“胸圆”;拔背对应“背圆而正”,对应“背圆”。对比一看,只是各位宗师在描述这个要领时候的文字选用的不一样而已,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啊!如此,我们就容易理解了,这三组要领的文字术语,你能理解哪个就用哪个,当看到其他文字描述的时候,就会立刻感悟到他说的那个东西,就是你自己身上的这个感觉,而你是这么描述的。这个过程,就是体悟,是出自于实践的真知。也是王阳明心学里提倡“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当然还有一个度量的问题,这其实属于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度的,比方说我们人的体型,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总体上会有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高矮胖瘦都是正常。那突然有个人超出这个区间了,那可能不是什么好事,是种病态了。回到拳上,我们追求胸圆背圆的要领,拿了一个圆环过来比对,认为胸口不能完美贴住圆环外侧的,后背不能完美贴住圆环内侧的,就不能算是圆。结果发现自己的两格肩胛骨怎么合也不能成圆,于是找来榔头敲,认为只要胸圆背圆做到了,内劲就有了。谁知用榔头之后是完美贴住了圆环,可是自己也瘫痪了,人都瘫痪了,还练什么拳呢?这里我想再强调这个客观理智认知的重要性。做这些身法要领,是为了练出内劲,但是如果把这些要领的表达文字当作目标来求,那就失去了原本的方向,南辕北辙了。一般来说,这种度的把握是由老师来指导的,因为老师是过来人,分寸会拿捏的比较准确,在你身上一点一按,胜过千言万语,文字无数。 再后是手。手上就必须先说手型,三体式的手型是八字掌,食指与拇指撑开、食指向上,指尖微扣。拇指与食指虎口撑圆,大拇指指尖微微向食指方向往里扣,其他三指最外面的指节向里微微扣住,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大指与小指这时也是向外撑的劲儿,这样,大指、小指与食指、三指之间形成一个很圆的劲儿,然后手腕立起。手的大指一侧向外拧劲,手心向回缩劲,这时,塌、拧、扣、挑、缩、五劲齐全。 接下来是腰胯。说到腰胯,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中遇到很多案例,都因为他们原来的老师不明白尺度的把握,而学生们又一味追求,导致要领使力过度,过犹不及,最终空耗十余年时间,整劲不成,内劲无门。其实三体式腰胯的要领跟前面无极桩身法里的“尾闾中正”一样的,要把 腰椎曲线拉直,有人叫腰曲填平。这个地方,腰椎只需要把原来向前弯曲的部分向后一点,向后的尺度就以腰椎正直为度。而碰到很多学生,原来的老师告诉他们,腰椎要拼命往后,越往后越好。实则不然,立木顶千斤的道理我们都懂,腰椎是承受上半身下半身力量传到的唯一枢纽,腰椎在弯曲的情况下承受力大还是在伸直的情况下受力大?这个答案不言而喻,刚才说到的这些学生们,腰椎原本是向前弯曲的,这是由于人体站立的结构形成的,正常生活中这样并无不妥。但是在武术当中,要想自己的拳头发挥出常人没有的杀伤力,那么腰椎的受力势必大增,正常的腰椎状态就不足以支持了,因此身法上要求必须把腰椎向后。只要腰椎弯曲了,不管向前还是向后,终究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如正直的受力大。而原本传承的时候老师会告诉弟子,腰椎向后,或者说命门向后,这是针对正常的腰椎生理曲线相对而言的,而这层意会的含义很遗憾很多教学生的老师都没意会到,因此发出了“命门要拼命往后”“越往后越好”的误导指令,而他的学生们不明就里,也就跟着拼命往后练,把原本向前弯曲的腰椎硬生生改成了向后突出,变的畸形。每每碰到这样的学生,非常怜惜和遗憾。下这么大辛苦训练的,本应该有所成就的,却因为一个要领的过度追求,导致整劲不成,内劲终究无法入门。传统武术内劲,本身就是个非常精细的东西,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一个理智客观的认知便为人师,所有人都一个模子的训练,缺失了因人而异的因素,必然会误人误己。真正的拳术,就是学问,精益求精方能有所裨益。 最后是脚。前脚,脚尖向正前方,如果地上划一条直线,这时,脚的内侧应紧靠线的边缘。后脚脚尖与前脚脚尖呈45度角分开,(步子的大小可以根据人的高矮和式子的高低具体决定)。前脚后跟对着后脚的踝子骨。这时全脚要落实,脚尖抓地,脚后跟往外拧劲,后脚往前蹬劲,前脚往前搓劲。重心的分配是:前脚三分,后脚七分。这时脚的力量应该是:抓,蹬,搓,拧,扎。(两脚向下扎跟)。特别注意一是脚尖抓地不能太过,否则站不稳。二是向下扎跟之力来自松腰和松胯。 站桩重要的是姿势一定要准确,注意腹部的感觉,也就是气沉丹田。注意一定要三尖相照,整个身体要正,不要歪斜,但要有身体向前冲的意念,但形是向后坐。前后手都要有撑劲,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说要用僵力。站完桩,可以踩踩步,柔和的活动活动四肢,也可以随意的发发力,让身体从练功的状态中恢复到生活的状态来。 三体式重要的不是动作,而是内劲。三体式本身就带有修正身法和换劲的功效,而三体式最重要的是要练出整劲,整劲为基础,才能练五行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三体式不建议自学,因为三体式要练好,必需要经过师父亲手调劲喂劲,因为整劲非亲身感受无法领悟。不在老师身上摸劲,感受不到什么是整劲,老师不给自己调出来,不知道自己身上什么感受。语言、音像无法将武术内劲表述的很全面,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将其表述的非常全面,必须是语言、文字、音像再加上师父亲手调教,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武术内劲。武术历来讲究体悟,知行合一才能真正的掌握。古传真言: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我们探知一个陌生的领域,没有人引路指点,得费多大的精力才能摸索到一点半点,一生很短,一旦自己掌握了,不但是自己的财富,还可以是子孙的财富!(本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