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族父系构成情况及血统构成

 思明居士 2021-12-03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民族,根据六普数据,回族总人口约 1059 万,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为集中,在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新疆等地有较大规模聚居。

一、知名商业基因检测机构对回族数据的甄别与统计

首先选取民族栏填写为「回族」的样本,然后进行甄别筛选:①如果样本出现了 2-3 级基因亲属关系的,则只保留其中的一个男性样本;②如果出现 2-3级 基因关系的亲属的民族为非回族的,则视为有较近的跨民族通婚,则会剔除此样本。经过这样的筛选,获得了:排除同一家族重复样本、非晚近跨族通婚形成的回族男性样本 2550例,以此口径进行统计。

二、回族群体的父系单倍群构成情况:

对 2550 名回族男性的父系单倍群类型进行了统计,发现 2550 个样本分为 907 个父系类型,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单倍群 O-F8、O-F46、O-F11、R-M198、O-M307、C-F3895、Q-M120、C-F845 等支系占比较高(均含下游)。

文章图片1

三、回族群体中较为常见,较具特色的父系类型

1. R-M198 类型:R-M198 及其下游类型约占中国男性总人口的 1.11%,但在回族群体男性人口中的占比高达 7.12%,高出全国男性总人口占比约 6.4 倍,在维吾尔族、回族人群中占比显著高于全国均值,以新疆为分布中心。R-M198 虽然在回族群体中的占比显著高于全国均值,但维吾尔族群体中M198更高。

其中 R-F992、R-AM00479、R-AM00482、R-Y57、R-F1019 等下游类型均在回族人群中占比显著高于均值, R-AM00482 类型在回族人群中占比超过 1% 以上。

文章图片2

2. J-M304 类型:J-M304 类型在回族男性人口中占比为 1.65%,在维吾尔族、回族中的占比都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72%,亦以新疆为分布中心

文章图片3

3. R-M269 类型:R-M269 类型约占全国男性人口的 0.23%,在回族男性中占比为 1.2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在维吾尔族、回族人群中占比均较高,亦有相当一部分海外用户。主要以新疆为中心分布(维吾尔族、回族),在香港亦较为集中(海外用户)。

文章图片4

4. J-P58 类型:J-P58 类型在回族男性人口中占比为 1.18%,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08%,以新疆、宁夏两地为分布中心。

文章图片5

四,综论

总体而言,回族群体父系单倍群中占比最高的 O-F8、O-F46、O-F11 ,均为中国汉族人群常见的单倍群类型,在回族群体中的占比与全国均值并无显著差异。

回族分布,总体上呈北多南少的特征,因此 O-M307 这样人口南多北少的支系在回族人群中的占比虽然有 5.70%,但远低于 10% 的全国均值,而 C-F3895 这种北多南少的支系,在回族人口中占 5.54%,与全国均值 5.32% 非常接近。

回族人群的父系来源非常多样 E-M78、G-M342、G-P287、G-M406、H-P96、HIJK、I-M438、J-L255、J-P58、J-M172、J-M241、J-M410、J-M47、J-M92、J-L25、L-M27、Q-L68.2、Q-F835、Q-BZ577、Q-L330、R-L146、R-M478、R-V1636、R-FGC50368、R-M124、R-P267、T-L162、T-L208 等 28 个支系都较具回族特色,共占回族群体的 9.52%,但这些支系各自占比都不高, 占比最高的一支 J-P58 仅占 1.8%。

总体而言,回族人群的父系来源较为复杂多样。

附1:常染构成(回族的民族血统构成情况图)

文章图片6

。。。

附2,

上文是基于商业基因检测机构大数据的统计分析。

另附一份王传超博士对中国回族起源演化的研究节选:

中国回族的先民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中有一些人居住下来,成为后来回族的一部分祖先。不过,回族真正开始其多民族、多人种的融合之路是在元代。林干在《试论回回民族的来源与形成》一文中提出回回民族主要源于元代由波斯、阿拉伯及突厥各民族分布地区等地迁居到中国来的移民。杨怀中也认为蒙元时代大批中亚穆斯林入居中国,为回族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奠定了人口数量基础。杨志玖的研究提供了元代大量中亚突厥民族加入回回人群体的资料。而邱树森更进一步认为,元代加入回回人行列的还应包括康里人、钦察人,西辽地面的其他突厥人以及部分非穆斯林人群之溶入回回者,如阿速人、术忽回回、罗哩回回等。杨建新认为,先后注入回回人群的核心成份,唐宋以来主要是波斯人、大食人,元代主要是波斯和中亚人,明代则主要是中亚以及吐鲁番和哈密一带的人。此外,汉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成分融入回族的情况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汉族成分的加入是十分重要的力量。总的说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回族的族源成份相当复杂,是由外来成分、边疆内附成分和其他民族吸纳成分长期融合的结果。

作为中国分散居住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回族素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形态闻名。唐宋时期,来华朝贡、贸易的海外穆斯林主要集中居住在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各口岸城市和帝国的都城中。从元代开始,大批穆斯林在元帝国境内出现,他们或为官为民、或军事驻扎,遍布各地。穆德全提出元代回回人分布的路线是以蒙古的军事征进路线为坐标的,而在元统一之后, 屯田是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经商、传教、作官等原因而在各地安家落户,到了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那是在元代分布的基础上而壮大起来的”。因此,今天回族在全国的分布状态,并非全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他们的定居格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回族主要聚居在以宁夏、甘肃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和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在东部地区呈现更为分散的居住形态,其中北方的京津地区、河北、河南、山东都是回族人口较多的省份和城市,河南省是东部地区回族聚集第一大省, 其回族人口的数量仅次于宁夏和甘肃;而在南方,回族整体的聚居人口较少,也更为分散,江苏的南京、福建的泉州等地都是回族相对集中的居住地。

对回族族群的遗传学研究,从20世纪下叶开始,是从体质人类学入手。各地的回族都有不同详细程度的体质研究。1996 年,戴玉景等研究了甘肃临夏的回族,发现这个群体的体质特征接近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具有独有特征,同时也明显显示出东亚人种的体质特点。1997 年,郑连斌等研究了宁夏回族的体质特征,发现宁夏回族具有蒙古人种的一般特征, 又具有本民族的特点。2001年,任甫等研究了甘肃的回族,发现其体质特征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聚类。2003 年,任家武等研究了湖南回族的体质特征,发现其与湖南其他民族有相似之处,具有东亚民族的特征。这些研究都指出各地回族既有明显的东亚蒙古人种特征,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比较接近西北的少数民族。但是体质特征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并不能完全代表回族的遗传特点。

最有代表性的是对DNA结构的直接研究。回族的DNA研究虽然常常见诸报道,但

都是针对零星位点或者局限地区的研究。各项研究普遍指出,回族虽然带有部分西方人群的遗传特征,但族群总体的遗传结构却最接近当地的汉族。例如谢小冬等分析了甘肃临夏的回族群体的少数法医学常用的常染色体STR位点,发现甘肃回族与甘肃汉族最为接近,但也带有高加索类型的等位基因。对新疆回族的线粒体研究显示,新疆回族的线粒体单倍群有93.3%属于 东亚特征单倍群,这如果不是近期的汉族基因流动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历史上与汉族通婚中,汉族母系的贡献。这说明这一回族群体的遗传结构总体倾向于当地汉族。

在其他一些非穆斯林发源地的国家,也一样存在着穆斯林族群起源的问题。特别是印度的穆斯林人群遗传学研究,对中国回族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印度,伊斯兰教是仅次于印度教的第二大教派。2007年,Terreros 等发表了印度穆斯林人群的线粒体多样性研究结果。通过常染色体的13个STR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印度的穆斯林大部分是本土人群的文化同化伴随着少量来自西亚的基因流动。Y染色体的研究结果则复杂而详细得多。北部印度的Y染色体有三个类型:第一类是中亚、 西亚和南亚人群普遍存在的R1和R2;第二类是中东起源的J2*,什叶派特有的E1b1b1,还有一些G*和L*;第三类是本土的H1*, F*,C*和0*。E1b1b1 是仅仅在什叶派中发现,暗示印度两个穆斯林教派的来源不同。最新的一项线粒体与Y染色体的全面研究更明确的指出,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主要是文化传递,只有少量基因流动。印度大多数穆斯林人口的遗传基因是从非穆斯林人口中获取。中国的回族人群应该与印度穆斯林有相似的形成模式,但是具体结构特征则需要全面的分析。

综上所述,过去的零星遗传学研究都指出,中国各地回族的遗传结构更接近于汉族群体和中国少数民族,而不是西亚和中亚的民族。这与历史学的有关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更可靠更全面的回族遗传结构研究以及与东亚本土各群体比较和基因交流分析,对于从遗传层面理解回族族源问题是极有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