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3 日 周 五 本文约2400字,阅读约需4分钟 专注于天然气领域政策与法律的公号,已通过微信原创和赞赏认证。 点击标题下方“天然气与法律”(蓝色字体),和4.8万+业内同行一起关注。 以往136期论坛全记录: 2、【天然气之夜】2020年冬季保供形势如何?(第125期) 3、【天然气之夜】“十四五”城燃企业的发展之道(第126期) 4、【天然气之夜】2020年的这次用气紧张,气荒还是心慌?(第127期) 5、【天然气之夜】2020年天然气行业十大事件(第128期) 6、【天然气之夜】南方供暖怎么供?由成都供暖引发的民间讨论(第129期) 7、【天然气之夜】关于氢能利用的那点事儿?建设以智能加氢站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氢能供应链势在必行(第130期) 8、【天然气之夜】用SMART模型分析天然气产业变迁与驱动因素(第131期) 9、【天然气之夜】民间版讨论碳中和碳达峰对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132期) 11、【天然气之夜】今年冬天,LNG价格是涨还是跌(第134期) 12、【天然气之夜】能耗双控下的天然气产业发展与冬季能源形势(第135期) 编者按:原定2021年11月12日闭幕的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在超时一天后达成最终协议。但有人认为基本上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联合国气候专家建议:短期内,必须减少全球甲烷排放。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CO2)更重要的气候气体。全球真的变暖了吗?北极冰川真的融化了吗?本世纪能守住1.5℃的红线吗?甲烷究竟是怎么排放环境中的?控制甲烷排放对气候变暖有什么重大意义?如何控制甲烷排放? 12月2日晚8点,第137期“天然气之夜”空中论坛,群友们畅聊了“限制甲烷排放能否高效解决气候问题”。 全球变暖最先提出者是东英吉利大学,1997年签订京都议定书,2015年签订巴黎协定,再到今年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达成的最终协议(COP26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 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 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召开期间,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外交部长西蒙·科菲(Simon Kofe)在一个部分被淹没在海岸线上的讲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警告其他代表团,他的国家已经“生活在气候变化的现实中”。 格拉斯哥峰会召开前不久,联合国(UN)宣布,如果想实现《巴黎协定》中的约定,到2100年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全球社会必须将其气候方面的努力增加七倍,如果不这样做,在未来80年里,温度将上升2.7摄氏度。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话题说了很多年了,2021年也发生了不少稀奇的事情。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遭洪水,中石化3万套设备被淹,沙漠为啥发洪水?今年东北的雪灾,这些是不是都跟气候变暖有关? 一、全球变暖与碳排放有关吗? 【观点1】: 从“碳排放权”这个概念产生之初,就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和经济博弈。“碳中和”时代的金融大博弈正在展开。从科学的角度,直至目前对于人类“碳排放”与气候的关系也没有一个明确、严谨的科学定论。对于所谓的“碳中和”(即工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被回收、封存或通过植树造林进行“中和”)目前究竟如何计算、评价也没有一个全球通行的、严谨的方法。 然而,就在这样并不严谨,甚至漏洞百出的逻辑下,全球各国却开始了一场关于“碳排放权”的竞争,这足以令人惊诧、警醒。从最开始欧美将“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挂钩,再到“碳排放量”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挂钩,最终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一种“权力”和可交易“资源”,甚至开征“碳税”。整个体系巧妙地完成了从“话语权”向“经济权利”的演变。 【观点2】: 气候变化是肯定的,地球的变化也是肯定的,这些变化的主因应该是其自然本身,人类的活动肯定会对其影响,但是我不认为人类的活动会改变他自身的规律。 碳排放对自然是如何影响的,到目前为止的确没有拿得出来的科学的依据,西方提出来的碳排放约束理念,其实是去约束发展中国家的,不过这也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如果碳排放权是人的权利的话,那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按照美国的碳排放标准来获取排放权,美国的人口不到中国的1/4,但他的能源消耗跟中国差不多,而且美国号称是技术最发达,产业结构最合理的国家,他为什么会消耗那么多的能源呢?如果我们把国内的能源消耗水平约束到一个很低的位置,注定是不合适的。 【观点3】: 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变暖原因可能还存在争议,人类活动、化石能源使用,还是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从古代看,温度提升与降低是有周期性的,温度升高通常会带来一代新的文明。 节能减排,能源转型的大方向没错,化石能源总有用完的时候,发展可持续能源、低碳经济,才是正确方向。 【观点4】: 全球变暖,意见难统一,各怀鬼胎。首先看美国,态度是非常消极的:你发展中国家先减排,我美国视情况而定,不做任何承诺!发展中国家主要看中国,希望中国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然后看日本等国:宣传给力,吹牛给力,实际做事却未必给力。 再看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牛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故此,我们以中国马首是瞻,中国减出了成效,我们就效仿。最后看中国:从实际行动中减排,发展新能源技术,开放新能源领域,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市场投资的渠道和就业岗位…… 未来一定是中国主宰世界,中国的发展理念符合国际大形势大趋势。 二、甲烷对气候变化影响及减排措施 科学家早就已经多次严厉警告,假使地球升温超过1.5摄氏度,发生致命热浪、暴雨洪灾、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崩溃等临界点灾难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联合国气候专家有一个建议:在短期内,必须减少全球甲烷排放。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CO2)更重要的气候气体。有研究成果表明: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虽然不高,但具有极强的增温潜势。按100 年计算,甲烷的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8倍,按20 年计算则为二氧化碳的84倍。甲烷减排不仅对近期控制温度升高速度的影响和作用更大,而且对改善环境质量有重要协同作用,因此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联合国环境署与欧盟委员会、美国环保协会共同发起的油气甲烷伙伴关系(OGMP)倡议,涵盖62家油气企业代表、近30%的全球油气产量,承诺将致力于2025年前将甲烷排放减少40%,在2030年前减少60%~75%。 国际上做出行动后,国内也开始有动作了,一方面受行业整体趋势影响,另一方面对标国际一流企业,下游城市燃气企业近年来陆续加入甲烷减排阵营。北京燃气、新奥能源先后加入天然气全价值链“甲烷减排指导原则”(MGP),中国燃气控股加入OGMP2.0倡议。2021年,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成立,除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公司外,成员还包含北京燃气、华润燃气和新奥能源3家城市燃气公司。 截至目前,中国城市燃气行业有超过3000家企业,多数企业还处于对甲烷减排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阶段,这些企业是否都需要加入到甲烷控排阵营? 赞 坚持发文不易,看完右下角在看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