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坐诗
圻 子
一块石头在武夷山上独坐 它石头不像石头,却像 从森林里跑出来的巨兽 天地间有很多事物都是相通的 天上的星宿,悬崖上的树 都可以这样坐着,静默 掩盖孤寂,坐着却不心生期待 如果心灵不再有什么降落 武夷山只接纳一段 空无,人也可以这样坐着 取名《独坐诗》,而不是《独坐》,这是我初读这首诗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愿意从阅读角度将其解读成“独坐的诗意”,因而诗题里的“诗”就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全诗的主词和命意。它的诗意从何而来?从“独坐”中来。诗忌讳抽象和议论,需要直接揭示经验,因而需要一些偶来之笔的细节或场景呈现与暗示。这首诗的背景是武夷山,一般的观光是走马观花,而作者却对那里的某一块石头发生浓郁的兴趣,这块特殊的石头点燃了他的灵感。那么,这块石头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作者发现这是一块“独坐”的石头,“它石头不像石头”,而像从武夷山原始森林里跑出来的巨兽,石头因此拥有了生命和灵性。作者的思绪由此生发开去,他知道“天地间有很多事物都是相通的”,所以不只是独立的石头有灵性,天上的星宿和悬崖上的树也都有灵性,它们或这样或那样孤寂地、静默地“独坐”着,无喜无悲,安守本分,听天任命,清心无欲。佛家言,一切烦恼均来自于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能逍遥自在、悠然自得,从石头、星宿和树木之类,作者进一步由物的情状联想到人的现实,物的世界尚且如此,人的世界更应该这样,像佛家和道家那样“空无”。概言之,这首诗写了“独坐的诗意”“空无的诗意”和“佛道的诗意”,若能再延宕深化,其诗意也许会更为浓郁一些。圻 子(1970— ),本名曾建平,男,江西瑞金人。有诗见《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青年文学》《诗潮》《扬子江诗刊》《星火》等文学杂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四平,1968年生,安徽宿松人,文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