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uild to last:怎样让自己不下牌桌?

 仇宝廷图书馆 2021-12-03
引言

去年在管理学原理的课程上就有耳闻过《基业长青》的大名,感谢宋老师提供了这个机会,push我去读这本在书架上躺了一年快落灰的书。

基业长青——build to last,也即创造一家恒久伟大,长盛不衰的公司,詹姆斯·柯林斯通过6年的时间研究18对公司,最终总结出了高瞻远瞩公司的秘诀。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就是,建造一座滴答作响的时钟,以自己的核心理念为圆心,刺激进步为半径,协调一致的方式不断前进,如此便可在变与不变之中走向经久不衰。

图片

图1:18家高瞻远瞩公司

这种理念的作用不仅仅是针对企业,对于个人来说也大有裨益。让我意识到,比起面对无数机会与选择不知所措,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停下脚步,反问自己“我是谁”,探索自己的内心信念,找到自己身上的特质,在稳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调整核心之外的事物,从一个迷茫只会埋头苦干的报时者变成超脱自己的造钟师,实现更高的发展。

还有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本书是1994年发行的,有人从20年后的视角重新审视挑出来的18对企业,发现其中一些并没有“长青”(如图2所示),而是逐渐走向衰弱,比如摩托罗拉过分追求技术,巨亏后2014年被联想收购,企业不复存在;其中一些高瞻远瞩的公司反而不如对照公司,比如美国运通增长缓慢,明显缓于富国银行;这反映了想要建立一个真正长盛不衰的“百年企业”是非常困难的,高瞻远瞩公司可能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而堕落深渊,对照公司也可以通过及时调整策略,找到自己的核心而起死回生,万事万物都处于一种变化的动态平衡中。这种基业长青的理念未必能保证你永远不下牌桌,还需要在存续核心的情况下大胆创新,因势而变。

图片

图2:18家高瞻远瞩公司与对照公司现状对比

接下来我将基于思路拆解鱼骨图,选取书中有意思的观点进行分析,首段蓝色字体为书中精华的摘录:

图片

图3:全文思路拆解鱼骨图

造钟VS报时

“拥有一个伟大的构想,或身为高瞻远瞩的魅力型领袖,好比是“报时”;建立一家公司,使公司在任何一位领袖身后很久、经历许多次产品生命周期仍然欣欣向荣,好比是'造钟’。”

优越的组织才是造就优质产品和服务、杰出个人的基石,而非伟大的产品催生一家高瞻远瞩的公司。如果一位领袖想让自己的公司在商界持续运营,他需要做的并不是绞尽脑汁想出一个伟大的构想,着力抓住每一次市场机会,运用自己的chrisma带领整个公司充满激情热火朝天,同时借此实现个人财富的最大化,如果做到这些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报时者,兴许能在他担任领袖的时候帮助公司欣欣向荣。但是如若他离开,公司将因为没有扎实的地基,自行运转的能力而走向颓势。相反,如果他在位时用核心价值观和完善的制度将这家公司打造成一个会滴答走动的时钟,为这家公司上好时钟的发条,即便他离开,这家公司也可以延续这种精神,踏着基石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存续很长时间。

高瞻远瞩公司也是兼容并蓄的。面对短期利润和长期价值,高瞻远瞩公司不是用片面的“一点论”或者求平衡的角度去看待,而是追求在短期和长期都有优异的表现。同理,面对理想主义与获利能力,严守核心价值观与猛烈的变革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与目标,高瞻远瞩公司都有能力跳脱出思维定式,找到一条兼容二者的道路,将两个极端都发挥到极致。

超越利润的核心理念

“我们的研究显示,高瞻远瞩公司能够奋勇前进,根本因素在于指引、激励公司上下的核心理念,亦即核心价值观和超越利润的归宿感。”

这一章在探讨公司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企业有效率地生产、提供就业机会、创造市场和销售额,并且产生丰厚利润。这种理念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公司存在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利润,那公司所有的行动都会奔着利润进行,也即无限压缩供给端的成本,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并降低时薪,在需求端向客户索取更高的价格,以期获得更多利润。但是,这种利润导向型的公司并未将“人”的力量纳入考虑范围,它将一切指标量化为冷冰冰的数字,将企业员工物化为工作的机器,却忽视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将消费者当做待宰的绵羊,却忽视了公司对于社会应有的贡献,如此这样下去,公司可能获得短期的利润提升,但是缺乏长期进步和创新的动力,也可能会面临消费者的用脚投票的后果。

比起利润驱动,我更加赞同的是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最终目的这一观点,正如默克公司内部文件中提到的“我们做的是挽救和改善生命的事业,所有的行动,都必须以能否圆满实现这个目标为衡量标准。”默克作为一家生物制药公司,未将制造治疗疾病的药品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将挽救和改善生命作为对于公司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这相比于简单地叙述自己公司的主营业务,站在了更高、更远的角度,去找寻公司对于内部员工、外部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责任,让自己的事业永远有进步的空间,变成了一场无限的游戏。用这种思想推演一下,如果我要去开一家茶叶公司,我的理念不会是“世界一流茶叶生产商”,而是“品质生活引领者”,员工会为了这个理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研发更加沁人心脾的品种,不断在产品线上拓展延伸,并为自己做出的贡献感到由衷地自豪。消费者也会被我们这种理念吸引,更愿意为品质生活买单。对社会而言我们的存在价值也不仅是一家生产商,更是一种品质生活理念的推广者,迎合了消费升级的时代特点,由此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价值。

具体做法:保存核心

像宗教一样的文化

“只有相信高瞻远瞩公司核心理念的人,这些公司才是他们绝佳的工作场所;不符合公司理念的人会像病毒一样被排除。”

创造一家有宗教文化的公司需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如同前文所说,有一个普遍认同,容易受到大家拥护的理念;其次,经由层层的筛选来找寻与自己公司的文化理念相吻合的人才;再次,通过培训传授自己的理念,使得公司的人与人之间进行链接,通过不断地灌输与加强这种理念,使得公司上下团结一心,把棱角磨平,变得与公司内的大部分人相似。使得留下的人都与公司严密契合,而难以适应的人将会被排除出去。除此之外,这种文化也含着一种精英主义气质,公司内的人会为自己在这个组织而感到由衷地自豪,并且这种体验是排他的,是禁止与外界分享的一种秘密,这种感觉会赋予他们责任感,更加积极地为组织奋斗。

其实读完这一段,我对这种教派文化感到一丝毛骨悚然,尤其是看到诺思通形成的诺家帮,内部通过高喊口号,宣扬英雄事迹,充满鸡血的方式来不断提高公司业绩,甚至有一点像现实生活中的传销,只不过传销的目标是一张空头支票,为了骗取人们的本金随时跑路,而有教派文化的公司是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但本质上都是对员工进行一种控制,让他们对组织产生归属与完全的信服,打上这家公司独有的烙印。我猜想,作者这里提出的教派文化应该只是指公司员工认同这种公司文化,与公司的核心理念相契合,但并不会限制员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路径(可能诺思通只是一个稍显极端的例子),员工依然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否则这种工作环境我觉得太过于狂热。

组织内部培养的经理人

“高瞻远瞩公司从内部提拔人才,只有长时间浸淫在公司核心理念里的人才会升到高层。”

高瞻远瞩公司选拔人才的目光不止是放在这一任的领袖,它会未雨绸缪地考虑下一任,下下任的人选,确保公司一直有人才可以上任,保持公司核心的一贯性这座滴答作响的时钟需要有明确的晋升机制和继承人规划,因为从公司底层一步一步做上来的员工相比外人会更加熟悉公司的文化,也会更加珍视公司的成果。比如,宝洁一贯的目标是从最底层到最高管理层,每一层级都有两三个能力相同、可以承担更上一层楼职责的人,如此这般,公司永远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突然离开而陷入混乱,避免了断层的尴尬,使得公司持续地优秀与繁荣(如图4所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顶峰主要是靠着旧强人留存的动力前进,不是依靠未来领袖带来的动力,但是旧强人的动力并不是持久的,公司就会在某一个时刻陷入危机(如图5所示)。

图片

图4:能保持公司核心一贯性的高瞻远瞩公司

图片

图5:领袖断层的对照公司

当然,辩证来看,作者认为的培养内部经理人是建立在这家公司拥有一个适宜的核心理念基础上,如果一个公司走在错误的方向上,选用这样的培养机制,而不从外部引进管理者,会导致公司的错误没有人纠正,南辕北辙,走向覆灭。
具体做法:刺激进步

刺激进步,是指组织有追求进步的驱动力,有一种与生俱来、追求改变和前进的冲动。

胆大包天的目标

“高瞻远瞩公司从事大胆、具有挑战性且经常具有高风险的目标及计划,并投入诸多努力。”

胆大包天这个词乍一听似乎是个贬义词,但是研究发现,高瞻远瞩公司都会设定大胆的目标,这个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公司的舒适圈之外。如果目标在一个谨慎的范围内,便不能被称之为胆大包天,这个目标超出了公司现有的正常增长率,需要全体成员加倍努力以及一部分的运气才能触及到,便能被称为胆大包天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并非不切实际,而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可以激发大家的冒险精神,让员工为这个振奋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实明确,且非空喊口号。胆大包天的目标与宣言不同,宣言只是嘴上说的,而目标是需要脚踏实地去逐步实现的,一个胆大包天的目标需要足够清晰明了,容易被公司全体员工理解,并让大家相信“我们可以做到”,进而活力四射地为组织工作。

胆大包天的目标需要动态更新变化。这个目标与整个公司息息相关,并不随着提出的领导离任就结束,而是跟随公司的进步持续下去的。并且,企业应当有一种能力,当这个目标被实现的时候,全公司的人不能陷入喜悦当中,而应未雨绸缪地去思考和订立下一个伟大的目标,这种战战兢兢、提前思考的能力是一个优秀的组织应该有的,否则它就可能停滞不前。

多方尝试,保存有用的部分

“高瞻远瞩公司大量的行动和实验,这些实验经常都是未经计划、没有确定方向却能产生新颖和意外的进步之路,使高瞻远瞩公司模仿生物物种的进化。”

并非所有的公司都是通过设立明确的胆大包天的目标取得成功的,也有公司通过有目的的进化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这种进化过程就好比自然界中的自然选择,如若将一家企业比作一棵树,可以通过给树浇水施肥,让其生根发芽,有强大的根系(组织制度)让其自然地抽枝生长,随后选择较为适宜的枝丫让其长大,修剪掉不合适的枝丫,最终使得整棵大树更加郁郁葱葱。这种过程起初是没有方向性的,并不知道哪一个枝丫会是最好的,但是通过让其多元化发展后,挑选出最优的加以培养,不断地积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使得其枝繁叶茂。举一个例子,3M公司是一家有无限创意的公司,鼓励员工的首创精神,它建立了3M实验室,每个员工可以有15%的时间用于研发和试验自己的新创意,通过整顿、尝试、做事、调整、行动发现一些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的产品,如便利贴、思高牌胶带等创新的实用好物,使得公司像永动机一样持续运转,勇往直前,生机勃勃。

永不满足,追求超越

“持续不断、一心一意追求自我改进的程序,目标是要越做越好,永远追求更好。”

武学宗师在传授黑带前问徒弟,“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武历程的结束”和“本门学派最高成就的象征都不是宗师想要的答案,又经过两年的修炼后,徒弟明白了黑带是一个新的起点:“黑带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止的磨炼、奋斗和追求更高标准的历程的起点。”

被黑带的这个寓言故事感动到,让我明白了从企业观念层面来说,把一家公司比作一个永动机,他并不是在重复某一个动作,而是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超越自我,考虑“明天怎样做的比今天更好?”,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极限,奔向那个永远没有终点线的更好的未来。而从企业制度角度来说,将持续改善的习惯融入组织结构中,用有形的机制予以强化,激发对现状的不满,使得员工也严格要求自己,将个人追求进步的驱动力融入到组织的每一个层面中。同时,这种永远不够好的理念也促使公司做长线投资,在员工和新构想上投资,为自己的未来提前做好准备。

协调一致

从整体角度来说,一家高瞻远瞩公司并不依靠单一的规划、战术,而是将其融合成一个整体,把核心理念和追求进步的精神融入组织结构的所有层面,包括目标,战略,建设蓝图等等,并将其转化为公司的一切作为。这种协调一致的信号通过公司的各种行为传达给员工,使得员工与公司也保持协调一致。

从细节角度来说,所有细节协调一致创造出来的整体效果,造就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特质,公司里的员工会留意工作环境中的信号,来提供自己行事的参考(比如破窗效应,如果有人违反了却没有受到惩罚,那其他人也会效仿),如果公司的细节也做到极致的话,员工会更加相信公司的志向。

结语

读完此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是在和一位智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因为他的理念不仅仅适用于公司,对于个人的成长也大有裨益,教会我发现自己的核心价值并勇往直前。而且这本20多年前的书,一些理念放到今天依然适用,可以帮我们筛选出有价值的公司,实在是获益匪浅。未来可能会继续阅读柯林斯的另外一部作品《从优秀到卓越》,也会阅读其他的管理学著作,如《竞争战略》等,与之观点相比较,完善自己的思考体系。

除了造钟这个比喻之外,我又想到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建立一家高瞻远瞩公司好比种植一棵树,当你种下去并且细心为其浇水施肥,培根松土,使其根系在地下不断延伸的时候,就是为这家企业带来了别人学不会、员工带不走的优秀的组织文化,也即核心理念。形成一种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后,组织会拥有自行运转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让其抽枝,修剪,愈发枝繁叶茂。

而且,一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不着眼于眼前,如果经商是一次牌局,那企业应当利用自己的智慧,订立好公司的愿景,追随企业的使命,秉持“事业无尽头,永远在路上”的理念,不断进步,不断向前,努力让企业不下牌桌,让这一次牌局变得无限可持续,便可基业长青。

注:本文也受到了刘书博老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启发(公众号:书博者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